天齐王庙也叫东岳庙,位于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镇辛村东部。这里提到的东阳关,原名吾儿峪,据县志载,为商时黎侯国都邑。春秋属晋国,时称壶口关。历代属晋辖,地势险要,这里向东是河北涉县,系古今交通要塞,古称东阳关。看来这一带地处交通要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来到辛村天齐王庙,前面是一个村前广场,南侧有个硕大的现代舞台,舞台前有老乡晾晒的玉米。天齐王庙坐北朝南,山门是两层宽大的倒座戏楼,下层为门,上面砖墙上有“赏善罚恶”大字砖雕。
进入院中,一进院落,占地面积1340平方米。据庙内碑碣载,修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现存有山门式倒座戏楼、大殿;东西两侧由南向北有倒座夹房、廊房、耳殿等建筑。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建在半米高的石台基上,前有不大的月台。明间板门,次稍间设直棱窗,单檐悬山顶,琉璃剪边,中间脊饰,鸱吻对称。檐柱柱头卷刹圆缓,施栏普,普拍枋近似方形。檐下斗拱,每柱头一朵无补间铺作,为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明间平柱柱头施斜拱。大殿内部,梁架架构为四椽栿压后乳栿用三柱,梁栿上有彩绘。底栿之上立两蜀柱承平梁,省掉四椽栿,使用两根剳牵里端插入蜀柱底端,外端承下平槫。平梁之上蜀柱大斗丁华抹颏拱和叉手承脊槫。襻间,脊槫为单材襻间,其他平槫为捧节令拱,蜀柱身施顺身串和顺脊串。斗拱里转情况,前檐为双抄托踏头承栿,后檐斗口出踏头承栿。大殿山墙有壁画,东墙壁画有护板保护,像是揭取了一半就停工了。另外,外墙上镶嵌元、明、清创修、重修碑记5通。总之,正殿斗拱硕大,看上去很有金代遗风。
戏楼为清代,二层楼阁式硬山顶建筑,下层正中为门洞,设板门两扇,里转二层为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六椽,灰色筒板瓦布顶,柱头科三踩单翘。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黎城辛村天齐王庙(元.国7)
天齐王庙也叫东岳庙,位于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镇辛村东部。这里提到的东阳关,原名吾儿峪,据县志载,为商时黎侯国都邑。春秋属晋国,时称壶口关。历代属晋辖,地势险要,这里向东是河北涉县,系古今交通要塞,古称东阳关。看来这一带地处交通要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来到辛村天齐王庙,前面是一个村前广场,南侧有个硕大的现代舞台,舞台前有老乡晾晒的玉米。天齐王庙坐北朝南,山门是两层宽大的倒座戏楼,下层为门,上面砖墙上有“赏善罚恶”大字砖雕。
进入院中,一进院落,占地面积1340平方米。据庙内碑碣载,修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现存有山门式倒座戏楼、大殿;东西两侧由南向北有倒座夹房、廊房、耳殿等建筑。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建在半米高的石台基上,前有不大的月台。明间板门,次稍间设直棱窗,单檐悬山顶,琉璃剪边,中间脊饰,鸱吻对称。檐柱柱头卷刹圆缓,施栏普,普拍枋近似方形。檐下斗拱,每柱头一朵无补间铺作,为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明间平柱柱头施斜拱。大殿内部,梁架架构为四椽栿压后乳栿用三柱,梁栿上有彩绘。底栿之上立两蜀柱承平梁,省掉四椽栿,使用两根剳牵里端插入蜀柱底端,外端承下平槫。平梁之上蜀柱大斗丁华抹颏拱和叉手承脊槫。襻间,脊槫为单材襻间,其他平槫为捧节令拱,蜀柱身施顺身串和顺脊串。斗拱里转情况,前檐为双抄托踏头承栿,后檐斗口出踏头承栿。大殿山墙有壁画,东墙壁画有护板保护,像是揭取了一半就停工了。另外,外墙上镶嵌元、明、清创修、重修碑记5通。总之,正殿斗拱硕大,看上去很有金代遗风。
戏楼为清代,二层楼阁式硬山顶建筑,下层正中为门洞,设板门两扇,里转二层为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六椽,灰色筒板瓦布顶,柱头科三踩单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