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寺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卫庄镇张上村,距县城7.5公里,因寺院坐南朝北,背阳面阴,古称太阴寺。该寺始建于北魏,北周天和三年至清乾隆二十四年,多次修茸。太阴寺虽面积不大,但故事不少,有几点需要关注:1寺院的朝向、2与《赵城金藏》紧密联系、3大殿内的金代木雕、4大雄宝殿的金代建筑等等。下面一一进行说明。
一是,寺院的朝向。大多寺院朝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这样能够冬暖夏凉,冬季避开北风的侵袭,一年四季享受阳光的温暖。但是还有“坐西朝东”的,辽代佛寺因契丹族有“朝日”习俗,寺门大多朝东,朝向东方日出的方向,如大同华严寺大殿,北京西山大觉寺等。“坐东朝西”的例子就是五台佛光寺,此种朝向虽然也有悖常理,但它的位置是遵循地理环境而为之的。佛光寺处于一个山坳的围护当中,正西是山口,就像坐在沙发中,左右背后都是大山,佛光寺就在沙发背上,朝向日落的方向。 而“坐南朝北”这种例子就极其少见了,听到后也觉得非常诡异,因为它弊大于利,整座寺庙的房屋永远背向阳光,冬日门窗避不开北风的正面侵袭,是人们生活当中忌讳的朝向。太阴寺的这种朝向,好象很难解释,仔细看了一下太阴寺所在的地理位置,其背后五公里处有座连绵不断东西走向的大山,此山名叫太阴山,其阴面对着正好是太阴寺的位置,太阴寺与太阴山一样均是坐南朝北处于阴面位置。从风水角度讲,一般建筑物都是背靠大山,这样显得牢固可靠,很少有面对大山的。也许这就是理由吧。
再就是,与《赵城金藏》紧密联系。《赵城金藏》是以我国第一部宋代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为标准,刻版刷印的一部大型经藏,共6980卷。因其雕印于金代,发现于山西赵城县(今临汾洪洞县)广胜寺,故定名为《赵城金藏》。现有4813卷藏于国家图书馆,被视为镇馆之宝。
太阴寺前院西侧有一块元大德元年(1297)所立石碑即《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此碑高223厘米、宽97厘米。全碑2169个字,详细记载了《赵城金藏》雕印的缘起、发起人、雕印同地和雕印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一是,碑文记载,藏金募刻劝缘发起人为尹矧乃,推翻了民国学者蒋唯心关于雕刻金藏的发起人是金人“潞州崔进女法珍”的说法,崔法珍为尹矧乃的弟子;二是,《赵城金藏》的补雕和后期整理工作是在太阴寺住持慈云及其门人法澍、法满等主持下完成的,慈云也是尹矧乃的弟子;三是,碑文记载了向朝廷献藏经的崔法珍曾是广胜寺住持,这解开了藏经为什么会在广胜寺存放的谜团;四是,碑文证实今天的晋南地区金元时期是我国佛教文化重要的传播中心。
三是,大殿内的金代木雕。据元代碑文记载,金大定二十年云公、法澍(佛龛西侧有其塑像)等重修太阴寺、补雕《赵城金藏》时雕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时雕刻的还有三士佛像。大雄宝殿内有四尊金代木雕。主尊位于明间正中,是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躯长4米、独木金身释迦牟尼涅盘卧像。造型端庄,夸张得当,神态安详。木雕神龛内还完好保存有明代洪武年间绘制的一组吊唁壁画,十分生动,内容是佛祖圆寂后弟子们所呈现的喜怒哀乐的各种形态。另外三尊,为带背光的莲花须弥坐像,明间正中佛龛后顶一尊,次间佛龛两侧后方各一尊。
另外,帐外另有2尊木雕佛像,其确切年代待考证,分析应该是元代初期的作品。佛龛左侧一尊菩萨垂足坐在太师椅上,头戴巾帛,据说是法澍圆寂后,弟子们为其做的木胎泥塑雕像,而且据考证那座太师椅是法澍大师生前坐过的椅子,还是个金代的遗留物。佛龛右侧一尊像,现已漫漶不清,像是一尊站立的道师形象,头戴高冠,身着圆领通肩袈裟,袖手于胸前。这些木雕保存至今极其不易,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特别是那尊佛祖涅槃卧像堪称国宝。
四是,金代的大雄宝殿。太阴寺布局,坐南朝北,中轴线上,山门、北殿、南大殿,北殿前东西两侧各有碑亭一座。山门为1985年新建、北殿原来的建筑民国间被烧毁,现在的建筑是从范村移建来的家庙,而南大殿最古为金代遗构。
南殿也叫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灰瓦布顶,中有宝刹,对称鸱吻,据记载为金大定十年(1170)重建。正中门框上挂一个巨大的“大雄之殿”木匾,足有3米之高,上有“金大安二年(1086)镌刻”题记,应是金代原物。仔细看为了挂此匾额,明间檐下竟然舍去了补间铺作,这也是建筑常规中很少见的现象,也能看出此匾额的重要,因为它是重建大殿以前的原物。大殿正面面阔五间,每间四扇四抹头隔扇门,门额上三块障日板。前檐柱头卷刹圆润,阑额与普拍枋两端出头呈“T”型。前檐下铺作,柱头和补间每间一朵(明间除外),均为单抄双下昂重拱计心造,补间上昂为真昂,蚂蚱耍头,华头子呈两瓣形(看图四、图五)。后檐斗拱仅有柱头铺作而无补间,为单抄四铺作,蚂蚱形耍头。
大殿内部梁架为六椽栿通搭用三柱,后剳牵位置增加一根顶梁柱并略有前移(如图三所示)。实际上明间这两个后金柱与殿中佛龛位置,还有三尊带背光佛像的佛台的固定有很大连接关系。六椽栿上的四椽栿以及平梁,各梁栿之间的隔架均使用驼峰大斗形式并不用蜀柱,而且每层均有斜撑。平梁之上立合踏蜀柱丁华抹阂拱施双叉手承脊槫。斗拱里转前檐,柱头为两跳偷心托踏头承梁;补间两跳偷心、耍头(华头子内端)、靴楔加上昂和挑杆(第三跳昂尾)最后承下平槫。后檐里转,为斗口出踏头承栿。总的讲,南大殿构造严谨体形高大,梁架疏密适度,梁栿选材齐整平直。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朝向诡异的绛县张上村太阴寺(金.国5)
太阴寺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卫庄镇张上村,距县城7.5公里,因寺院坐南朝北,背阳面阴,古称太阴寺。该寺始建于北魏,北周天和三年至清乾隆二十四年,多次修茸。太阴寺虽面积不大,但故事不少,有几点需要关注:1寺院的朝向、2与《赵城金藏》紧密联系、3大殿内的金代木雕、4大雄宝殿的金代建筑等等。下面一一进行说明。
一是,寺院的朝向。大多寺院朝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这样能够冬暖夏凉,冬季避开北风的侵袭,一年四季享受阳光的温暖。但是还有“坐西朝东”的,辽代佛寺因契丹族有“朝日”习俗,寺门大多朝东,朝向东方日出的方向,如大同华严寺大殿,北京西山大觉寺等。“坐东朝西”的例子就是五台佛光寺,此种朝向虽然也有悖常理,但它的位置是遵循地理环境而为之的。佛光寺处于一个山坳的围护当中,正西是山口,就像坐在沙发中,左右背后都是大山,佛光寺就在沙发背上,朝向日落的方向。 而“坐南朝北”这种例子就极其少见了,听到后也觉得非常诡异,因为它弊大于利,整座寺庙的房屋永远背向阳光,冬日门窗避不开北风的正面侵袭,是人们生活当中忌讳的朝向。太阴寺的这种朝向,好象很难解释,仔细看了一下太阴寺所在的地理位置,其背后五公里处有座连绵不断东西走向的大山,此山名叫太阴山,其阴面对着正好是太阴寺的位置,太阴寺与太阴山一样均是坐南朝北处于阴面位置。从风水角度讲,一般建筑物都是背靠大山,这样显得牢固可靠,很少有面对大山的。也许这就是理由吧。
再就是,与《赵城金藏》紧密联系。《赵城金藏》是以我国第一部宋代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为标准,刻版刷印的一部大型经藏,共6980卷。因其雕印于金代,发现于山西赵城县(今临汾洪洞县)广胜寺,故定名为《赵城金藏》。现有4813卷藏于国家图书馆,被视为镇馆之宝。
太阴寺前院西侧有一块元大德元年(1297)所立石碑即《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此碑高223厘米、宽97厘米。全碑2169个字,详细记载了《赵城金藏》雕印的缘起、发起人、雕印同地和雕印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一是,碑文记载,藏金募刻劝缘发起人为尹矧乃,推翻了民国学者蒋唯心关于雕刻金藏的发起人是金人“潞州崔进女法珍”的说法,崔法珍为尹矧乃的弟子;二是,《赵城金藏》的补雕和后期整理工作是在太阴寺住持慈云及其门人法澍、法满等主持下完成的,慈云也是尹矧乃的弟子;三是,碑文记载了向朝廷献藏经的崔法珍曾是广胜寺住持,这解开了藏经为什么会在广胜寺存放的谜团;四是,碑文证实今天的晋南地区金元时期是我国佛教文化重要的传播中心。
三是,大殿内的金代木雕。据元代碑文记载,金大定二十年云公、法澍(佛龛西侧有其塑像)等重修太阴寺、补雕《赵城金藏》时雕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时雕刻的还有三士佛像。大雄宝殿内有四尊金代木雕。主尊位于明间正中,是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躯长4米、独木金身释迦牟尼涅盘卧像。造型端庄,夸张得当,神态安详。木雕神龛内还完好保存有明代洪武年间绘制的一组吊唁壁画,十分生动,内容是佛祖圆寂后弟子们所呈现的喜怒哀乐的各种形态。另外三尊,为带背光的莲花须弥坐像,明间正中佛龛后顶一尊,次间佛龛两侧后方各一尊。
另外,帐外另有2尊木雕佛像,其确切年代待考证,分析应该是元代初期的作品。佛龛左侧一尊菩萨垂足坐在太师椅上,头戴巾帛,据说是法澍圆寂后,弟子们为其做的木胎泥塑雕像,而且据考证那座太师椅是法澍大师生前坐过的椅子,还是个金代的遗留物。佛龛右侧一尊像,现已漫漶不清,像是一尊站立的道师形象,头戴高冠,身着圆领通肩袈裟,袖手于胸前。这些木雕保存至今极其不易,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特别是那尊佛祖涅槃卧像堪称国宝。
四是,金代的大雄宝殿。太阴寺布局,坐南朝北,中轴线上,山门、北殿、南大殿,北殿前东西两侧各有碑亭一座。山门为1985年新建、北殿原来的建筑民国间被烧毁,现在的建筑是从范村移建来的家庙,而南大殿最古为金代遗构。
南殿也叫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灰瓦布顶,中有宝刹,对称鸱吻,据记载为金大定十年(1170)重建。正中门框上挂一个巨大的“大雄之殿”木匾,足有3米之高,上有“金大安二年(1086)镌刻”题记,应是金代原物。仔细看为了挂此匾额,明间檐下竟然舍去了补间铺作,这也是建筑常规中很少见的现象,也能看出此匾额的重要,因为它是重建大殿以前的原物。大殿正面面阔五间,每间四扇四抹头隔扇门,门额上三块障日板。前檐柱头卷刹圆润,阑额与普拍枋两端出头呈“T”型。前檐下铺作,柱头和补间每间一朵(明间除外),均为单抄双下昂重拱计心造,补间上昂为真昂,蚂蚱耍头,华头子呈两瓣形(看图四、图五)。后檐斗拱仅有柱头铺作而无补间,为单抄四铺作,蚂蚱形耍头。
大殿内部梁架为六椽栿通搭用三柱,后剳牵位置增加一根顶梁柱并略有前移(如图三所示)。实际上明间这两个后金柱与殿中佛龛位置,还有三尊带背光佛像的佛台的固定有很大连接关系。六椽栿上的四椽栿以及平梁,各梁栿之间的隔架均使用驼峰大斗形式并不用蜀柱,而且每层均有斜撑。平梁之上立合踏蜀柱丁华抹阂拱施双叉手承脊槫。斗拱里转前檐,柱头为两跳偷心托踏头承梁;补间两跳偷心、耍头(华头子内端)、靴楔加上昂和挑杆(第三跳昂尾)最后承下平槫。后檐里转,为斗口出踏头承栿。总的讲,南大殿构造严谨体形高大,梁架疏密适度,梁栿选材齐整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