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县位于临汾与运城两地的边缘地带,历史上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灿烂的古代文化,俯拾皆是,而戏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这里几乎村村都有戏台,这些戏台也深刻见证了戏曲文化的繁荣与兴衰。翼城离临汾很近,还记得前面说过的牛王庙那三个元代戏台么,历史上这一带也是戏曲十分活跃的地方。今天主要介绍翼城县域内非常有名的两座元代戏台。一个是,武池村的乔泽庙戏台;另一个是,曹公村的四圣宫戏台。
先说乔泽庙戏台。乔泽庙位于翼城县城东南7公里的武池村,该庙祭祀的应该是水神,历史上曾经是个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寺庙,后来庙内的大殿、献殿、配殿等建筑相继毁于战乱和动乱年代,惟有其戏台独存至今,实乃万幸。1985年对戏台落架大修时在转角铺作的华拱下皮,发现了纪年题记,为泰定元年(1324)创建。
乔泽庙戏台,坐南面北,位于庙的主轴线上。台基高1.42米,台口面阔9.35米,进深9.32米近似于方形。戏台后檐及两山后三分之一部分砌以墙壁,两山墙前端各立撑柱一根,后檐中部立撑柱两根砌于墙内。属于半三面观戏台。台上四角立角柱四根,侧角明显,素面覆盆式柱础。四角柱头上设十字角替,四面之上承大额枋,这是最下面的井字框架。大额枋上的斗拱,正面的补间正中由三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大朵斜拱花朵,角铺作每侧与三个附角斗交织在一起也形成巨大的转角铺作。两山和后檐除补间是单独的两朵铺作外,其余同前檐斗拱。斗拱形式均为双下昂五铺作计心造,这些斗拱承担着整体的檐出和梁架的重量。
乔泽庙戏台内部,四面补间斗拱之上承抹角梁,其中部上承第二层井字形梁架。井字梁架上每边,再落抹角梁形成八边形,再与大角梁结合固定悬柱四根,另外八边形各角由五铺作斗拱固定悬柱8根,共12根悬柱,其柱顶间施栏普形成最上圈八边形,普拍枋上置六铺作斗拱上挑杆集中到顶部中心的雷公柱。最终形成八角形藻井,结构精巧而流畅。
再说说四圣宫戏台。四圣宫是个祭祀尧、舜、禹、汤“四圣”的道教建筑群,位于临汾东南部的大山之中地处偏远。四圣宫坐北面南,包括山门殿、长廊、中院四圣宫、东院关帝庙和西院僧舍院,是一座三院组合的建筑群。而四圣宫轴线上分别为戏台、献殿(仅剩台基)、大殿,院子两侧设配殿和看楼等。其中戏台和大殿为元代建筑,其他均为明清。这里主要介绍四圣宫戏台。
四圣宫戏台,创建于元至正年间,这是根据拄础覆莲浮雕上的相应题记而来的,历代修茸。坐南朝北,半三面观,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屋脊,山花东西向。台基高1.6米,台口面阔7米,进深8米,设后山墙,两侧各砌三分之一山墙与后墙连接,两山墙外端设撑柱,后墙中部设两撑柱砌于墙里。台口两侧立柱较为粗壮,有侧角,立柱之上安放十字角替,上承粗壮大额枋,两侧和后檐与此类似。四檐的大额枋构成第一层井字交圈,上呈斗拱铺作,每面补间四朵,角铺作各一朵,一共20朵,均为双下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
看戏台内部里转,铺作上四角置抹角梁,与罗汉枋等构件构成外八边形,抹角梁正中各固定一悬柱,柱顶承最上端井字框架,构成歇山顶披厦结构交圈。下层补间正中两朵斗拱的后尾出挑杆插入内圈的悬柱。共有八根内圈悬柱互相连接构成内八边形,脊槫正中雷公柱向外围散射八条连杆通过较小的斗拱与八个角相连构成斗八藻井。看上去做法较为简捷,干净利落。
两座戏台相比,都是半三面观戏台,都是单檐歇山顶,两山花朝向东西两侧,制作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乔泽庙戏台规格应该更大装饰更复杂一些。按戏台面积来讲乔泽庙戏台也应该是目前几座元代戏台之中最大的一个。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临汾翼城的两座元代戏台-乔泽庙与四圣宫(元.国6)
翼城县位于临汾与运城两地的边缘地带,历史上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灿烂的古代文化,俯拾皆是,而戏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这里几乎村村都有戏台,这些戏台也深刻见证了戏曲文化的繁荣与兴衰。翼城离临汾很近,还记得前面说过的牛王庙那三个元代戏台么,历史上这一带也是戏曲十分活跃的地方。今天主要介绍翼城县域内非常有名的两座元代戏台。一个是,武池村的乔泽庙戏台;另一个是,曹公村的四圣宫戏台。
先说乔泽庙戏台。乔泽庙位于翼城县城东南7公里的武池村,该庙祭祀的应该是水神,历史上曾经是个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寺庙,后来庙内的大殿、献殿、配殿等建筑相继毁于战乱和动乱年代,惟有其戏台独存至今,实乃万幸。1985年对戏台落架大修时在转角铺作的华拱下皮,发现了纪年题记,为泰定元年(1324)创建。
乔泽庙戏台,坐南面北,位于庙的主轴线上。台基高1.42米,台口面阔9.35米,进深9.32米近似于方形。戏台后檐及两山后三分之一部分砌以墙壁,两山墙前端各立撑柱一根,后檐中部立撑柱两根砌于墙内。属于半三面观戏台。台上四角立角柱四根,侧角明显,素面覆盆式柱础。四角柱头上设十字角替,四面之上承大额枋,这是最下面的井字框架。大额枋上的斗拱,正面的补间正中由三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大朵斜拱花朵,角铺作每侧与三个附角斗交织在一起也形成巨大的转角铺作。两山和后檐除补间是单独的两朵铺作外,其余同前檐斗拱。斗拱形式均为双下昂五铺作计心造,这些斗拱承担着整体的檐出和梁架的重量。
乔泽庙戏台内部,四面补间斗拱之上承抹角梁,其中部上承第二层井字形梁架。井字梁架上每边,再落抹角梁形成八边形,再与大角梁结合固定悬柱四根,另外八边形各角由五铺作斗拱固定悬柱8根,共12根悬柱,其柱顶间施栏普形成最上圈八边形,普拍枋上置六铺作斗拱上挑杆集中到顶部中心的雷公柱。最终形成八角形藻井,结构精巧而流畅。
再说说四圣宫戏台。四圣宫是个祭祀尧、舜、禹、汤“四圣”的道教建筑群,位于临汾东南部的大山之中地处偏远。四圣宫坐北面南,包括山门殿、长廊、中院四圣宫、东院关帝庙和西院僧舍院,是一座三院组合的建筑群。而四圣宫轴线上分别为戏台、献殿(仅剩台基)、大殿,院子两侧设配殿和看楼等。其中戏台和大殿为元代建筑,其他均为明清。这里主要介绍四圣宫戏台。
四圣宫戏台,创建于元至正年间,这是根据拄础覆莲浮雕上的相应题记而来的,历代修茸。坐南朝北,半三面观,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屋脊,山花东西向。台基高1.6米,台口面阔7米,进深8米,设后山墙,两侧各砌三分之一山墙与后墙连接,两山墙外端设撑柱,后墙中部设两撑柱砌于墙里。台口两侧立柱较为粗壮,有侧角,立柱之上安放十字角替,上承粗壮大额枋,两侧和后檐与此类似。四檐的大额枋构成第一层井字交圈,上呈斗拱铺作,每面补间四朵,角铺作各一朵,一共20朵,均为双下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
看戏台内部里转,铺作上四角置抹角梁,与罗汉枋等构件构成外八边形,抹角梁正中各固定一悬柱,柱顶承最上端井字框架,构成歇山顶披厦结构交圈。下层补间正中两朵斗拱的后尾出挑杆插入内圈的悬柱。共有八根内圈悬柱互相连接构成内八边形,脊槫正中雷公柱向外围散射八条连杆通过较小的斗拱与八个角相连构成斗八藻井。看上去做法较为简捷,干净利落。
两座戏台相比,都是半三面观戏台,都是单檐歇山顶,两山花朝向东西两侧,制作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乔泽庙戏台规格应该更大装饰更复杂一些。按戏台面积来讲乔泽庙戏台也应该是目前几座元代戏台之中最大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