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坏时候也是最好,投资者信心不可丟
(2010-01-28 03:09:43)
标签:
港股a股恒指政策政治经济风险稳定发展长期利好巴菲特 |
A股和港股近期成了难兄难弟,受资金流出和中央收紧政策的影响,两市在内银股的带领下连连跌穿支持位,A股跌破3000点,港股也一度跌穿20000点,市场气氛风声鹤唳。
然而在恒指连跌6天后,7家在香港上市的内银股无论是基本因素还是技术走势都已浮现了明显的投资价值,但是不少证券分析师仍然认为“恒指低处未算低,后望18000至16000点”,甚至高呼“熊市重新来临”,俨然在金融海啸后港股又一次进入了“最坏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
纵观港股此轮下跌,始于内地银行业采取行政手段抑制信贷增长以及加强银行监管。由于市场短期难以评估相关调控带来的风险冲击,因此市场谣言四起,险象环生。
但是,为什么市场难以评估紧缩政策带来的风险呢?一般认为是流动性收紧可能引发资金从资本市场流出,进而导致卖盘加重。但是我认为紧缩政策真正的风险并不在于资金面——港股市场并不缺钱——关键在于政策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风险。
首选,中央从去年底就开始强调2010年不仅要放慢信贷增长,还要控制放贷节奏。从货币政策的“宽松”到“适度宽松”,从强调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到“国11条”的出台,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征收“惩罚性存款准备金”,各种“组合拳”陆续出台,中央打击违规力度一次大过一次,范围一次比一次广,但是地方政府和银行仍然阳奉阴违,如脱缰野马般疯狂放贷——这说明现行体制下中央很难约束地方诸侯,其引发的政治风险实在难以评估。再加上政策制定的不透明,监管层常常“说一套,做一套”,导致有“政策市”之称的A股和港股波动进一步加大,什么估值、技术分析统统抛到了脑后,稍有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因为投资者不仅难以衡量各项政策出台后的实际效果,也无法预计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恐慌情绪自然加剧。
其次,本来中央收紧信贷和内银股集资,长期对银行股利好,因为不仅能改善市场信贷结构,还能提升银行盈利能力。但是在现行体制下,由于各种利益团体之间盘根错节,地方诸侯的权力又难以被有效监控,所以信贷投向往往和中央意图背道而驰,许多中央希望培养民营和环保企业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贷款,反而不少产能过剩和进行投机的企业获得了贷款。其结果就是国家经济结构被进一步扭曲,资产泡沫风险进一步增大——而在中央“矫枉务必过正”的情况下,股市的波动也无可避免的进一步加剧(见笔者《短期政策不明,投资者宜观望》一文》)。
综合而言,我国现在出现的信贷失控的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般的加息或者行政手段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它将引起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而过度的调控还会打乱人们的思想,并且冲击资本市场,甚至酿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从这一角度而言,港股确实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坏时候”。
所幸,我们国家的长期国策是“稳定和发展”,中央的决心、执行力以及领导人高瞻远瞩仍然会对市场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肯定会引起监管层的注意,中央对股市的态度也会渐趋明朗,届时不仅港股市场已经消化了各种利空,甚至可能会出台利好政策,如内地开放“个人海外投资”,上交所开通“国际版”等等,刺激港股反弹。
所以我推测,现在港股的负面反应就不代表大市已经由“牛”转“熊”,而是基金经理正在进行洗牌工程,通过整资产配置撤出前期估值已经偏离基本因素的个股,为后面的反弹先拉出一个口子;当政策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释放后,投资者会将目光重新聚焦在经济基本面上来,而恒指也将重新突破23000点——但届港股的振荡幅度估计会减弱,并回复常见的运行状态。
如果这一思路正确,那么现在港股也是最好的时候。因为只要大家对中央的政策执行有信心,对股市长期健康发展有信心,那么此时恒指的重心下移我们非但不应迷失方向,反而是不可多得的长线布局的机会——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