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與焦慮(答客問二)

(2012-05-12 02:49:05)
标签:

教育

分类: allen論壇

 

  生活是要用心體會的,這是遺傳基因裡沒有的。現在學校、社會都不教了。

客:真的只能靠自己体会了,现在的学校教育趨向功利,根本就没有教我们怎么做人、什么是

  人生,所以很多学生都很迷茫,糊涂。到了社会工作后,跌跌撞撞,在挫折中成长。教育

  真的太重要了,再不重视这个问题,整个民族都要毁了。

答:政客為了選票給人民畫未來的夢、媒體堆砌奢侈的風氣、社會瀰漫謾罵與怪罪、環境縱容

  亂像,卻無人重視基本教育! 人類會自取滅亡的。

客:现在的社会真的太乱了,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海峡两岸,人民都活得很辛苦,心里不健

  康的人变得很多很多。

答:甚麼是教育?就是教知識、培育倫理。除了傳達知識之外,更是教導獨立與自主,培養

  自知的能力、瞭解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目地。

客:亚洲好像去心里咨询治疗的很少,我发现周围很多人心里都有问题,然而卻也不重视这个

  问題。

答:若是自小教育得好,何需心理治療?

客:问题是没有人来教育,而且現在合格的教育者没有几个,我从小就特别特别崇拜老师,還

  立志將來要当老师。

答:目前的現實環境不讓老師教這些,只因升學考試不考,所以道德倫理都可以放棄。老師若

  是藉著課文順便講些人生道理,立刻會有人檢舉,於是家長會就會提出質疑是在浪費教學

  生的時間。學校不教推給家長,家裡不教推回學校,孩子犯錯了卻怪罪學校,老師要是把

  學生當自己的孩子般認真管教,可能會有過當的嫌疑,於是家長找民意代表上門討公道,

  質問老師的過錯,卻無人檢討孩子是否有錯。請問老師還有何意義存在?用電腦代替老師不

  是更好?

: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者談论成年人话题嗎?我家人从来都是当着我的面談论或者

  争吵。

答: 家長在孩子面前說話也要分級,更不能爭吵。家,雖是夫妻二人建立起來的,但並不代表

  他們可以掌控或著為所欲為,家庭是一家人共同生活的窩巢,也是孩子們成長的園地,除

  了要讓孩子擁有一個溫暖的家,還能讓孩子知道甚麼是家? 甚麼是父母、夫妻,兄弟、姊

  妹。要知所進退還要懂相處之道,要懂倫常還要知曉本份。家,是孩子學習與成長的第一個

  也是最重要的所在,怎能不慎重?

  另外電視節目要確實的分級,不能只以血腥、情色畫分;新聞與談話性的節目更要分級,

  整天輪迴的播出,談論、報導的內容與事件皆不適宜未成年人的觀賞與吸收。

:老师教课本知识,家长教生活知识、做人的道理。可是为何教育还是那么失败?学生在学习

  混日子,然后同时也不会做人,没有生活常识。

答: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本就是教育的方針,因為升學主義作祟,中學卻只做了智

  的教導,卻也未見得做好。在加上升學的方式繁複與雙薪家庭的增多,於是安親班、才

  藝班、語言班應時應勢而生。每個家庭的理由都非常純正,為了孩子的將來,於是再花大

  錢將孩子送入捷徑,以求增加入學的評比分數。其實這些原本就是學校教育的範圍,現在

  卻是不讓學校教,寧願花錢在校外學,既要另外花錢,還要另抽時間,可是卻從無人質疑

   真是不懂了!而且,德、體、群、美的教育就沒人管、顧了嗎?

   

  在學校上課若是只教課業,一堂接著一堂,除了沒有反芻式的溫習、吸收、討論之外連個緩衝

的時間都沒有,跟著又換一堂課,早八晚五的結果是甚麼? 疲憊與無趣。學校應該是孩子願意且喜

歡去的地方,在那兒可以學習、觀摩、互動、交朋友,運動、設計活動、培養各種技藝的興趣、參

加社團、關懷社區、推動人文、培養組織領導的能力、學習與社會接近與融合、組織小組討論、模

擬職場作業…….等等,這才是德、體、群、美的培育。有關升學評比的分數不就在其中嗎?

   想學國外的升學模式,卻只學到個皮毛,又不給學習的環境與機會,只知道有多元化的評比的

式,除了肥了校外的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更偏頗的將評比分數視為進身之階,完全忽略了五育並進

原意,而高中畢業的孩子,根本不知自己要幹啥、前途在哪兒!將來踏入社會茫然不知所措,你還指

他能對社會有何貢獻?!

   每天看著家長在下課或是假日,匆忙的帶著孩子趕場,不但吃不好也學不到,孩子天天

跟著疲於奔命,除了睡覺之外都是在學東學西,可有人靜下來想,還要不要讓孩子活啊?!

   其實我們只要讓孩子知道,書是為誰而讀?父母更要知道,孩子是應該因材施教,而不是通通

趕往名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育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