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百思买国美苏宁接班战略业绩原则时差沃尔玛联合利华新兴市场财经 |
《接班:中国企业管理新势力登场》系列文章专稿之七:
百思买的“不妥协”败退
http://s7/bmiddle/60f144b7g9dd2a3b03ba6&690
就如同当年“倔强”的欧倍德和“受伤”的标致一样,2011年2月22日,百思买宣布关闭在中国大陆地区的9家百思买门店。而就在数年前,这家曾经作为国美、苏宁学习标杆与榜样的全球家电连锁巨擘,还曾谋划过中国市场的“百店战略”,没想到这么快就遭遇在华市场开拓的“滑铁卢”。
消息一出,弹冠相庆者有之,黯然神伤者有之。毕竟,在中国市场越来越成为全球家电消费增长最快市场的背景下,百思买的“败退”被外界更多解读为跨国公司中国本土化战略失败的又一个新版本。
墙倒众人推,似乎成为各种各样失败者(其实,这样称呼百思买实在不公)的标准下场,但嘲笑和旁观并不能让某些竞争者获得多少好处。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是,百思买仍然还是目前全球领先的家电连锁销售企业,而中国市场注定不会从百思买的世界版图中“被放弃”。孙子兵法有云:以退为进。我们宁肯臆测,这或许是百思买在重整旗鼓后再度进入中国市场的新起点。
起点,不仅可以是攻城拔寨、高奏凯歌,也可以是出师不利、狭路相逢。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重要的是,百思买下一位开拓中国市场的“接班人”,到底该如何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而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企业尤其具有借鉴意义:当接班人因为缺少经验与资历,在公司业绩、运营、管理、团队、文化等诸多问题上出现错误,导致企业暂时失去市场份额、六十管理骨干、出现战略失误等问题,这个时候,该如何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往后看,一片黯淡与悔恨;往前看,风光无限在险峰。
http://s5/middle/60f144b7g9dd2abb5de44&690
百思买的“不妥协”败退经验一:为了结果买单,为了原则坚持。
商业的基本逻辑是,用结果说话。一项决策,如果最后的结果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那么无论战略上多么“正确”,商业上都是“失败”的。同样的,百思买用“暂时退出中国市场”这样的决定来为之前的决策买单。
有问题就承担,有错误就认账。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当我们在百思买退出的同时也看到他们坚持原则不妥协的一面:多年来,百思买并没有向中国家电连锁市场独有的“进场费”、厂家驻店经营、卖场靠房租赢利等怪现象“屈服”,他们没有因为中国市场巨大的商业机会,而“改变自己适应中国市场特色”。然而,谁能说目前国内家电巨头奉行的业绩模式、管理模式,就代表了未来?代表未来的,一定是最具有客户价值的模式,而如果他们不代表未来,百思买现在的退出就不能定性为失败。
http://s4/middle/60f144b7g9dd2ad2954b3&690
给中国企业接班人的启示是:时刻准备好为自己的经验不足认账并买单。在接班之初,哪怕是自己恰巧“屡屡成功”,也一定不要把这些成果归结为别人口中所谓的“天分”。敬畏规律,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不交学费的成功,在商业上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成长一定需要付出代价,这才叫公平。
百思买的“不妥协”败退经验二:战略要天时地利人和,原则要适时调整“时差”
出国旅行,调整时差往往是到达目的地之后的首要问题。尽管你在出国之前做足了功课,但无论如何充分,当你乘坐飞机长途旅行,在短时间内快速跨越多个时区,身体便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消化系统紊乱、白天疲劳、夜间失眠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时差反应。有经验的游客往往会告诉你:先别着急行动,先调整时差为好。
http://s2/middle/60f144b7g9dd2ae3c5e11&690
为什么需要调整时差?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这不仅是因为时空穿梭导致自然界的“太阳钟”和身体内的“生物钟”节律不一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体所有关于生存、生活、旅行、玩乐的记忆,都需要先适应环境再进行“记忆激活”。而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无论到中国还是印度,他们的第一件事往往不是开疆拓土拿业绩,而是要“调整时差”:理解当地的文化与客户的消费特征。这不仅会涉及到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大问题,还会涉及到社会变迁、消费习俗等具体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原有的制度和原则,一定要在客户认可的前提下才会有效。这就是战略为什么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
当百思买判断自己还没有调整好“时差”,还没有完全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消费者的时候,退出也是一种选择。
给中国企业接班人的启示是:“接班”也需要先调整“时差”。这包括了解企业现有的文化,业务结构如何形成的,客户开发与维护是如何做的,产品研发与销售经验等等,这些层面的了解,不是让接班人畏首畏尾,而恰恰是在了解清楚企业的特性之后,再结合自己的判断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颠覆”这个词,说起来激动人心,但做起来未必就适合企业实际,只有针对企业的真实情况,再加上对行业规律与趋势的正确判断,才能有新的战略决策与实施。
百思买肯定不是最后一个“败退”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样本。而这样的事件,我们更愿意把它当作企业正常的战略调整,当年的沃尔玛、联合利华、三菱、摩托罗拉等500强企业大都经历过,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在战略调整之后的再度出击,成就了今天他们在中国市场的辉煌。同样的故事,在巴西、印度、南非、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国家都出现过,这丝毫不应该成为判断一家企业能否基业常青的信号。
(未完,待续)
第一领导力中心·北京知行韬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转载、发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我们
更多精彩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leadershi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