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篇鉴赏: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2014-03-07 14:25:17)
标签:

鉴赏

名篇

小说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鉴赏

 

                                  王学东

                          (西华大学 人文学院)

 

 

 

在法国文学史上,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与巴尔扎克相并列的伟大的作家,占据了法国文学史的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又是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奠基者。特别是他的长篇大河小说《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奇书,一般人甚至难以耐着性子读上十页,但又却是现代小说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杰出作品。

大约从35岁左右开始,普鲁斯特的哮喘病日趋严重。生活中,他不但怕风、怕阳光,甚至怕噪音。所以,从35岁开始,他足不出户,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他生活的房间门窗也就不再不开,从此过着一种与世隔绝式生活。也正是在生命最后的这十五年的期间中,他以自己30多年的经历为内容,精心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内心世界,完成了多卷本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的代表作多部头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该小说共分7部,15卷。其中包括1913年作者自费出版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而这部作品却并未得到文艺界的认可;1919年出版的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使他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并由此具有了广泛的声誉。其后,他继续出版了《盖尔芒特家那边》(1921)、《索多姆与戈摩尔》(1922),以及在作者死后出版的《女囚》(1923)、《女逃亡者》(1925)和《重现的时光》(1927)。普鲁斯特从1905 年就开始构思《追忆流水年华》的创作。在的写作过程中,他反复思考、内容不断增加,到19277部著作全部出齐时,共有15卷,计4000多页,约有300万字,成为一部超长小说。

 我们先来看整个追忆故事背后的空间背景以及空间中的人物谱。在巴黎西南罗瓦尔河流域的外省小城“贡布雷”,这里便是《追忆逝水年华》的叙述人“马赛尔”或者“我”所在的地方。这个叙述人是“马赛尔”,或许是普鲁斯特,或许是他曾经所接触过的某个人,甚至或许是一个他所构思出来的人。正是“马赛尔”,这一个人,以“贡布雷”为中心地点展开了“我”的庞大的追忆之旅。从“贡布雷”这个地方出发,有两条路向不同方向延伸出去,一条是“斯万之路”,另外一条是“盖尔芒特之路”。第一条路被称作“斯万之路”,是因为在这条路边上有一个汤松维尔庭园,其主人是夏尔·斯万夫妇以及他们的女儿希尔贝特。斯万先生由于父亲留下的财产,以及自身很有品味,所以在巴黎的上流社会中有较高的声望。所以,从“斯万”这条路出发,将通向巴黎的艺术沙龙和文化世界,成为一个物质和精神交融着的路。第二条“盖尔芒特之路”,则是因为这条路经过盖尔芒特公爵的庄园和城堡,其主人“盖尔芒特”所代表的家族是最显赫的贵族世家。因此这条路也通往巴黎,特别是通向权力、爵位、等级等高层世界。叙述人“马赛尔”从小在“贡布雷”小城中成长,而且充满了温情与爱。而从小他便与父母一起在“斯万之路”与“盖尔芒特之路”上散步,此后他也不断地这两个世界中穿梭。本来“斯万之路”与“盖尔芒特之路”是两条分开的路,不过最后,斯万之女希尔贝特与盖尔忙特家族成员圣卢德婚姻,这两个世界也就汇合在了一切。所以,“贡布雷小城”、“斯万世界”、“盖尔芒特世界”是《追忆似水年华》所展开追忆的具体空间世界。在这个“三个世界”的宏伟框架之下,普鲁斯特展开了自己的回忆,描绘了一个时代的人物。这里有盖尔芒特之路上的贵族家庭的后裔;有斯万之路上富裕的金融界人士;还有巴黎世界的文人与艺术家……。同时,他的小说还更多地呈现了叙述人的祖父母、父亲、母亲、兄长、叔父、舅父、婶母、姨母这样一些乡下的圈子。总之,在这三个世界中,巴黎社交圈子、贵族沙龙、上流社会、犹太人世界、平民百姓、艺术家以及叙述人的家人都有不同程度地展现,这一切都构成了《追忆逝水年华》复杂的社会内涵。

但是,《追忆逝水年华》在这样一个清晰的空间背景和人物谱之下,其实并不是那么清晰和明了的。因为作者的创作并不关心这样一些外在的世界和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他也不会象巴尔扎克一样去清晰地再现他们,具体的刻画他们。在这部小说中,普鲁斯特只关心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只愿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中认为:“一本书是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而不是我们表现在我们的习惯、社会、我们的恶习中的‘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如果我们想了解它,就要力图在我们的内心再创造出来,正是在我们的内心,我们才能找到它。”所以,对于这部小说的阅读,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到普鲁斯特对于“内心世界”的独立理解。第一,对于作家来说,内心世界才是最真实的,只有心理的真实才是最值得作家去书写的。正如作者所说,“文学是真正的生活,被发掘和被清的生活,因此是实实在在被体验过的生活”。这部小说的出色特点就是呈现了作者“心理真实”的艺术观念,即“内心生活比外在生活更真实”。叙述人或者是“马赛尔”,他深入到个体内心,用自我内心的世界,重新构造了一个世界,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普鲁斯特还说,“感受才构成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和对我们而言的现实……真正的艺术……其伟大在于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现实,在于使我们认识到这个离我们的所见所闻很远的现实。”《追忆逝水年华》这部小说之所以极为重要,是一部真正独一无二的书,就因为既不是作家的杜撰,也不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摹写,而就是一个作家自己的声音,一个作家自我的独白。整个小说,并没有所谓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而只是普鲁斯特对自己内心世界所展现出来的大独白。第二,普鲁斯特的“内心世界”是深入挖掘“个体意识”的小说,目的是将个体意识凸现,重现出了人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他在作品中所说的一样,“我们所做的是追溯生活,就是尽我们的一切力量粉碎习惯和推理形成的冰块,这冰块对着现实马上凝结起来,使得我们永远看不到它;就是要重新找到自由的大海。”所以,普鲁斯特对于生活的个体言说,实质上就是对于我们所同质化、单一化、秩序化、理性化世界所带来的“冻结”世界的一种反驳。他从这样一个个人内心世界出发,重新构建一个自我内心的世界,就是张扬一个个体生命。正是普鲁斯特小说中完全的个体言说,才最终指向了个体生命的自由。

第三,个人内心世界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时间,《追忆逝水年华》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时间的关注。时间的呈现方式成为普鲁斯特个体内心的呈现方式。对于时间的展示是呈现自我内心世界的最重要的方式,或者说绝对不能被替代的一种方式。他曾说,“假如假以天年,允许我完成自己的作品,我必定给它打上时间的印记:时间这个概念今天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强迫我接受它。我要在作品里描写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占有的微不足道的位置重要得多,即便这样做会使他们显得类似怪物……”在控制着人类的种种力量中,最让普鲁斯特揪心的就是时间,最让普鲁斯特着迷的也是时间。在时间中就保存着生命的意义,在时间里也储存了生命的价值,时间的样式其实也就是心灵的样式。因此,普鲁斯特的小说,正如他的小说的名字所展示的一样,就是对于时间的追寻与追忆。通过通过回忆,通过对于时间的完整把握,他获得个体生命中的最宝贵的记忆,由此获得自我、个体的意义。而且,时间的结构也成为了小说的结构模式,作为了小说的主要主题。在小说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就隐含了普鲁斯特对于时间强烈迷恋。《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句话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上床了。”在时间中存在首先就成为了小说一个重要的主题。这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久久笼罩着的时间。在这样一个时间主题之下,小说在后面所叙述所追忆的人、事、物以及空间,都不由自主地转化为时间,在时间的序列中得以重现。如全书的最后一句话,依然交织在时间的程序里:“如果这份力气还让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我的作品,那么,我至少误不了在作品中首先要描写那些人(哪怕把他们写得像怪物),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大的地盘,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那么狭窄,相反,他们却占有无限延续的位置,因为他们像是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个年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时间之中。”小说在这里出现了多重的时间:有现实生命的时间,有宏大的时代这样的时间,但是不管这些物理的时间,还是空间的时间,他们都在绵延着的“心理时间”之中得以融合和永存。所以,这一绵延的心理时间,才是连续的、内在的地时间,同时也是真实的、永恒的时间。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正是从绵延的心理时间出发,在追忆时间的过程中,获得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于个体生命意义叩问。小说在各种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展开连绵不绝的回忆中,形成一个庞大的心理时间,以重现生命的时光。

《追忆逝水年华》这一巨著成为“天书”,除了小说中将绵延着的心理时间不断地呈现出来以外,还在于他的这部小说也纯熟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使得这一巨著更为难读。在此种种的意识流技法运用中,如何将呈现个体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呈现出来,小说家更倾向于“追忆”。他认为:“(记忆)感受才构成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和对我们而言的现实。而正是那种谎言一味复制所谓‘情节真实’的艺术,它同生活一样简单平淡、没有美……真正的艺术……其伟大便在于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现实,在于使我们认识到这个离我们的所见所闻很远的现实。”于是该小说在“追忆”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来捕捉人的内心的活动,由此产生生机勃勃的生命气息,比如《在斯万家那边》中的关于玛德莱娜点心的描写,就是一个相当经典的片断。同时,在时间的各种序列中,普鲁斯特让时间顺序的倒置,打碎时间的直线方式,将客观的时间还原到心理时间多层结构。这不仅丰富了个体内在多重世界的表达,而且在时间交织的过程中,蕴涵了对于往事的无限留念之情。另外,普鲁斯特为了深入人的内部世界,他对于人物内心中的各种奇妙的心理有着细腻的刻画和展示,常常用几十页的篇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充分呈现了人物内在意识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人物更具立体感。对于“我”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人内心世界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说,整部小说就是一个一个个体心理活动的片断组合。最后,作为一个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以“我”为叙述人,产生了相当独特的艺术效果。这里的“我”既是作者,又不是作者;既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但小说又时常偏离“我”而展开叙述。就是在这样的“马赛尔”、“我”、“他人”的内心世界的转化叙述中,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叙述模式。更有有特色的是,这一小说保持了法国小说所具有的优雅和细腻,使这部小说成为意识流小说的绝对范本。

《追忆逝水年华》以“我”为叙述者的个体意识流世界,展示一多病青年内在的希望和失望,也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成为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相并列的《风流喜剧》。

                               文章见《文学鉴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追忆逝水年华》

(法)普鲁斯特著,徐和瑾译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睡着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读的那本书,只是思路有点特别;我总觉得书里说的事儿,什么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争强斗胜呀,全都同我直接有关。这种念头直到我醒来之后还延续了好几秒钟;它倒与我的理性不很相悖,只是象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时觉察不到烛火早已熄灭。后来,它开始变得令人费解,好像是上一辈子的思想,经过还魂转世来到我的面前,于是书里的内容同我脱节,愿不愿意再挂上钩,全凭我自己决定;这一来,我的视力得到恢复,我惊讶地发现周围原来漆黑一片,这黑暗固然使我的眼睛十分受用,但也许更使我的心情感到亲切而安详;它简直象是没有来由、莫名其妙的东西,名副其实他让人摸不到头脑。我不知道那时几点钟了;我听到火车鸣笛的声音,忽远忽近,就象林中鸟儿的啭鸣,标明距离的远近。汽笛声中,我仿佛看到一片空旷的田野,匆匆的旅人赶往附近的车站;他走过的小路将在他的心头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因为陌生的环境,不寻常的行止,不久前的交谈,以及在这静谧之夜仍萦绕在他耳畔的异乡灯下的话别,还有回家后即将享受到的温暖,这一切使他心绪激荡。

我情意绵绵地把腮帮贴在枕头的鼓溜溜的面颊上,它象我们童年的脸庞,那么饱满、娇嫩、清新。我划亮一根火柴看了看表。时近子夜。这正是病羁异乡的游子独宿在陌生的客舍,被一阵疼痛惊醒的时刻。看到门下透进一丝光芒,他感到宽慰。谢天谢地,总算天亮了!旅馆的听差就要起床了;呆一会儿,他只要拉铃,就有人会来支应。偏偏这时他还仿佛听到了脚步声,自远而近,旋而又渐渐远去。门下的那一线光亮也随之又消失。正是午夜时分。来人把煤气灯捻灭了;最后值班的听差都走了。他只得独自煎熬整整一宿,别无他法。

我又睡着了,有时偶尔醒来片刻,听到木器家具的纤维格格地开裂,睁眼凝望黑暗中光影的变幻,凭着一闪而过的意识的微光,我消受着笼罩在家具、卧室、乃至于一切之上的朦胧睡意,我只是这一切之中的小小的一部分,很快又重新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同它们一样变得昏昏无觉。还有的时候,我在梦中毫不费力地又回到了我生命之初的往昔,重新体验到我幼时的恐惧,例如我最怕我的姨公拽我的鬈曲的头发。有一天,我的头发全都给剃掉了,那一天简直成了我的新纪元。可是梦里的我居然忘记了这样一件大事。直到为了躲开姨公的手,我一偏脑袋,醒了过来,才又想起这件往事。不过,为谨慎起见,我用枕头严严实实地捂住了自己的脑袋,然后才安心地返回梦乡。

有几次,就象从亚当的肋叉里生出夏娃似的,有一个女人趁我熟睡之际从我摆错了位置的大腿里钻了出来。其实,她是我即将品尝到的快感的产物,但是,我偏偏想象是她给我送来了快感。我在她的怀抱中感到自己的体温,我正打算同她肌肤相亲,正巧这时我醒了。同我刚才分手的那位女子相比,普天之下无论是谁都似乎不及她更可亲,我的脸上还感到她的热吻的余温,我的身子还感到她的肢体的重量。假如有时候也确有这种情况,梦里的女子赶巧同我在生活中认识的哪位女士相貌一样,那么我必全力以赴地达到目的:非同她梦里再聚不可,就象有些人那样,走遍天下也要亲眼见见他们心目里的洞天仙府,总以为现实生活中能消受到梦境里的迷人景象。她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记忆中逐渐淡漠;我已忘却梦中人的倩影。

一个人睡着时,周围萦绕着时间的游丝,岁岁年年,日月星辰,有序地排列在他的身边。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寻问,须臾间便能得知他在地球上占据了什么地点,醒来前流逝过多长的时间;但是时空的序列也可能发生混乱,甚至断裂,例如他失眠之后天亮前忽然睡意袭来,偏偏那时他正在看书,身体的姿势同平日的睡态大相径庭,他一抬手便能让太阳停止运行,甚至后退,那么,待他再醒时,他就会不知道什么钟点,只以为自己刚躺下不久。倘若他打瞌睡,例如饭后靠在扶手椅上打盹儿,那姿势同睡眠时的姿势相去更远。日月星辰的序列便完全乱了套,那把椅子就成了魔椅,带他在时空中飞速地遨游,待他睁开眼睛,会以为自己躺在别处,躺在他几个月前去过的地方。但是,我只要躺在自己的床上,又睡得很踏实,精神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我就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等我半夜梦回,我不仅忘记是在哪里睡着的,甚至在乍醒过来的那一瞬间,连自己是谁都弄不清了;当时只有最原始的一种存在感,可能一切生灵在冥冥中都萌动着这种感觉;我比穴居时代的人类更无牵挂。可是,随后,记忆象从天而降的救星,把我从虚空中解救出来:起先我倒还没有想起自己身在何处,只忆及我以前住过的地方,或是我可能在什么地方;如没有记忆助我一臂之力,我独自万万不能从冥冥中脱身;在一秒钟之间,我飞越过人类文明的十几个世纪,首先是煤油灯的模糊形象,然后是翻领衬衫的隐约的轮廓,它们逐渐一点一画地重新勾绘出我的五官特征。

也许,我们周围事物的静止状态,是我们的信念强加给它们的,因为我们相信这些事物就是甲乙丙丁这几样东西,而不是别的玩意儿;也许,由于我们的思想面对着事物,本身静止不动,才强行把事物也看作静止不动。然而,当我醒来的时候,我的思想拚命地活动,徒劳地企图弄清楚我睡在什么地方,那时沉沉的黑暗中,岁月、地域,以及一切、一切,都会在我的周围旋转起来。我的身子麻木得无法动弹,只能根据疲劳的情状来确定四肢的位置,从而推算出墙的方位,家具的地点,进一步了解房屋的结构,说出这皮囊安息处的名称。躯壳的记忆,两肋、膝盖和肩膀的记忆,走马灯似的在我的眼前呈现出一连串我曾经居住过的房间。肉眼看不见的四壁,随着想象中不同房间的形状,在我的周围变换着位置,象漩涡一样在黑暗中,转动不止。我的思想往往在时间和形式的门槛前犹豫,还没有来得及根据各种情况核实某房的特征,我的身体却抢先回忆起每个房里的床是什么式样的,门是在哪个方向,窗户的采光情况如何,门外有没有楼道,以及我入睡时和醒来时都在想些什么。我的压麻了的半边身子,想知道自己面对什么方向,譬如说,想象自己躺在有顶的一张大床上,面向墙壁侧卧。这时我马上就会想道:“唷!我总算睡着了,尽管妈妈并没有来同我道晚安。”我是睡在已经死去多年的外祖父的乡间住宅里;我的身躯,以及我赖以侧卧的那半边身子,忠实地保存了我的思想所不应忘怀的那一段往事,并让我重又回想起那盏用链子悬在天花板下的照明灯——一盏用波希米亚出产的玻璃制成的瓮形吊灯,以及那座用西埃纳的大理石砌成的壁炉。那是在贡布雷,在我外祖父母的家里,我居住过的那个房间;离现在已经很久很久了,如今我却犹如身临其境,虽然我的睡意朦胧,不能把故物的情境想得清清楚楚;待我完全清醒之后,我能回忆得更细致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