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民生之后,最近一段时间,暴力血染着我们悲伤的眼睛。广东湛江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一中年男子持刀砍伤17名师生,疑凶是30多岁的乡村老师,动因未明。而也就在这一天,郑民生被执行死刑,“南平杀童案”在郑民生身上就这样终了。只是,南平血案给人们带来的创痛还没有抚平,雷州血案再次刺痛了我们脆弱的神经。可是,这样的震惊和悲恸还在继续。前几天天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校园,砍伤31人,包括28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其中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据了解持刀男子为泰兴本地一名无业人员,今年47岁。
一连串的极度恶性事件让我悲愤难平,大脑思考几乎限于停滞。这个世界是怎么了?那么多幼小而美丽的生命凭何去承载对社会最恶毒的报复?面对那些纯净而惊恐的大眼睛,面对那些无助得只能呆站痛哭的最弱小者,那些屠夫高举的屠刀如何能决绝的砍下?当然,那一刻,他们不是人。是禽兽,是恶魔!!真该用世上最狠毒的咒语去诅咒他们,甚至让他们凌迟!!
可是,那么多飞上天堂的小生命已经不可能重回人间,人间有着更多的惶然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如何惩罚凶手已经没有抚平这个社会的创伤更加重要了,这些积蓄的社会问题更是以一种更绝望的表现方式在恶毒的滋长,而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媒体的作用呢?
今天的《今日早报》就此事发了一篇题为《媒体须抑制渲染的冲动》的文章,个人觉得写得相当不错,一针见血。文章说:有人认为媒体对校园惨案的过度报道,启发着某些潜在的报复社会者,让他们知道用这种方式“见效”最快。我曾经看过这么一个理论:破窗效应。心理学家就认为,大众在接受信息时,如果他接收到的积极消息居多,那么心理暗示会让他觉得社会美好;如果他接收到的都是一些恶劣的负面信息,那么潜在的恶性事件会被无意识地启动。文章中还说道,校园惨案发生后,媒体及时跟进报道,这体现了媒体“监测社会”的功能,公开及时的报道可以引起最广泛的公众预警。这样一来,“媒体报道是不是该为校园惨案承担连带责任”的问题,应该转化为“媒体应该如何报道校园惨案”,不是“报不报”,而是“如何报”。很多人认为,对于此类恶性事件,不必进行深入的细节性描述,媒体不能为了报道而报道,只知道陈述而不知引导。否则,这种令人发指的行径无形中会被推广。
几起校园悲剧发生后,张颐武教授在微博上说,大众传媒当中的暴力引发了社会当中的暴力。说来惭愧,其实我也在这种渲染中高歌奋进过,现在想来真是毛骨悚然。暴力的产生虽然是积重难返的,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因为心理暗示的蝴蝶效应。而媒体在试图传播惊悚新闻的同时,不经意将这份邪恶的心理暗示一并传递了。
早年间港台的某些黑帮电影其实也是催生着暴力的规模化,如同《古惑仔》系列当年几近引领了时尚的潮流,虽然电影力图表现黑帮的凶残和生活的颠沛,但在没有电影分级而有随处可见的内地,很多年轻人尚未成熟的思想立刻对接的是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蒙太奇。当思维被狭隘的空间制约后,本该存良的义气和道理便衍生为单一片面而简单的行为暗示了。
信息高速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获取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本该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进步是需要代价的,犹如人类发展着高速100年所带给地球毁灭性的不可愈合。每天都会有仓促而至的概念让我们艰难选择,作为传播者和传播机构如何直面五味杂陈的社会和创造传播中的良性循环与健康讯号,这是个值得思考和天天讨论的问题。
这是我根本想不透的问题,这也不是哪一个人说得清楚的问题,这需要这个社会的真正重视,把那些相亲和无聊娱乐的精力和金钱放一部分来研究这个,那将是功德无量。
传播是这个时代最厉害最高效的发动机,但也可以成为杀手。
人在心理病态的时候可以找心理医生。社会呢?病态的时候,谁来组织专家会诊?传播呢?谁来评断传播的病态呢?
救救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