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咱们国内有记者根据澳大利亚外贸外交部的安排,参观了当地一座煤矿在地下250米的矿井。参观过程中,记者发现,澳大利亚矿井的很多安全管理细节真是需要我们学习。比如他发现,虽然自己只是一个匆匆的参观者,但根据澳大利亚法律,任何人在下井前必须接受安全培训。当地一对一的安全督导带领记者们讲安全须知,先做讲解,再看视频,最后每人做了一份安全试卷,折腾了3小时之后,通过测试的记者才终于可以下井参观。而当地法律规定,每一个矿工在正式开始工作前,都必须接受半个月的培训,反复练习如何逃生。
而在井下,记者们看到,井底遍布瓦斯探测器,和灭气的手工石灰袋。原来依照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如果空气中的瓦斯含量达到1.9%,安全系统就会自动切断电源,强行停止采掘。在通道的顶部,可以看到许多大拇指粗的钢筋固定顶层。安全监督告诉记者,这些紧固件的数量和位置都经过精细地计算,甚至考虑到了地震等突发因素。而在采煤机操作台的上方,则有金属护顶,就算矿井发生塌方,也可以保护矿工。
当然,如此周密的安全措施并不是煤炭公司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真正的原因是澳大利亚政府对煤矿安全的严格执法,使得煤矿事故成本非常高。拿煤炭大州新南威尔士州来说,煤矿如果发生人员死亡事故,业主将被课以100万澳元以上的罚款,如果情况严重,矿井将被勒令停产或关闭。而另一个“紧箍咒”,是煤矿业的安全保险金制度,员工保险金根据煤矿安全状况定,煤矿不安全,保险金就要赔得多,保险公司自然会主动监督。这样看来,即使为了节省成本,煤矿主也必须重视安全。有意思的是,在参观完后,澳大利亚的安全督导突然问记者们:“中国的一些采煤技术和设备要比澳大利亚更先进,你们在中国有没有看过类似的煤矿?”我想,在那一刹那,这个问题,还真是让参观者们欲哭无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