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花生妈妈正面管教父母课堂 |
分类: 正面管教(花生妈妈的沙龙) |
“花生妈妈沙龙”是由花生妈妈正面管教父母课堂的百余家庭编织而成的正能量团体,关注正面管教在育儿、家庭、亲密关系和企业中的延续和运用。这是我们(微信号:pdfamily)的第56篇分享。
http://s11/mw690/001M1M4xzy6L9zcbBmWea&690
数月之前,有那么几周,我和花生之间经常出现一些不大不小的权力之争,我的情绪按钮很容易被触动,他也似乎比以前更擅长且更频繁地去启动这个按钮。引起争执的话题,无非一些家常事,比如不收玩具、不吃饭、不扔垃圾、发脾气,只是以前这些并不是问题,而现在出了问题…
除了寻找沟通的办法,我并没有其它觉察,沟通未果的情况很多。每每我和花生都气鼓鼓的时候,爸爸就会来解围,他像是安抚两个孩子似地无奈,有时也会嘲弄一句:“我们家这大老鹰和小老鹰啊!”
那段时间的我,缺乏耐心,易怒,也很挫败。直至某天,又一次争执之后,我对爸爸脱口而出:“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这话冒出来的瞬间,我感觉有什么东西重重地落在了心上。一惊,一醒。
“我的孩子怎么了?他哪里不一样了?”
带着淡淡的觉察,答案平和温柔地浮现:
哦,他真的有变化。这段时间他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和探索欲望都增强了,他在寻求更多的权力和更广阔的空间,他希望尝试更有难度的挑战,他希望触碰原本清晰的界限……
哦,他已经三岁三个月了!
他长大了。
他的身高已经占满整张小床,我竟没有察觉,粗心的妈妈啊…
我忽略了孩子从两岁走向三岁的意义,忽略了他的内在成长和需求,我还在用以前的规则和界限束缚着他,给着一个两岁孩子即可承担的权力。
原来,是我没有跟上他成长的步伐。所以,此前的那段时间,不管是和颜悦色亦或剑拔弩张,我都没有真正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需求,缺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善”,我是“偏坚定”的;面对一个“偏坚定”的妈妈,孩子选择对抗又有什么错呢?
育儿就是这样一个观心观己的过程。错误即机会。
当我带着这份觉察去回顾过去那几周时间,同时不带评判地观察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时,内心对他对我都没有对抗,对自己的错误也没有排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关注于解决方案。
自我学习。
曾经多次听人说“养孩子需要学那么多吗,你看人家谁谁谁,什么都没学不也把孩子带得很好?”《我从彩虹那边来》中的一句话深得我心:“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的人是生而知之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要学而知之。”是的,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属于后者,深深地知道。于我而言,关注学习,更多是为获得自我认知和突破的勇气与智慧。
那段时间重点看了正面管教系列书籍之《管教有方》,主要介绍面对学龄前孩子的正面、积极养育。对于“孩子为何不听话”,书中列了以下主要原因:
-
成年人吼叫、说教或唠叨,这样都不能让孩子学会倾听。
-
成年人没有询问孩子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而只是一味地告诉孩子自己的观点。
-
成年人引发了一场权力争斗,而且认为胜利远比合作更重要。
-
孩子只是被其探索外界的本能所掌控——而这正是成年人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孩子本能的召唤通常会更胜于成年人的说教声。
-
孩子不能遵从某种需求,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大人们所要求的社交技能或思考本领。
-
孩子和成年人对优先顺序的理解有所不同。
-
成年人没有很好地倾听孩子的想法。
正如在家长课上所讨论的,当我们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要习惯将关注点落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
规律作息。
身心同步,才是最佳状态。当我做到作息规律、少熬夜、定期运动时,大脑的反应速度以及内心的接纳能力都会有所不同。我们的确需要有意识地关注并填满自己的“能量杯”。
大胆放手。
孩子在三岁以后想要探索和尝试的,与两岁时有很大的不同。之前我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这一点,权力之争自然在所难免。意识到之后,我发现,花生发脾气主要基于两种情况:
第一种,他没有得到机会去尝试自己想要做的,生气、委屈、不被理解;
第二种,他没能成功完成自己尝试去做的事情,挫败、委屈、受伤。
正如德雷克斯所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我们需要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
某天晚上,花生睡前闹别扭(之前也有过,这次是在我“觉醒”之后),我理解他,接纳他,等待他。回到小床时,他说:“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怕黑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他之前发脾气的原因,但是我并不知情,而在被接纳之前他选择了发脾气。只有在得到理解和接纳之后,他才有能力理清楚、说明白。
那段时间我一如以往地帮他穿衣服,后来通过和老师聊天才知道,孩子已经会自己穿裤子和鞋袜……
后来,我在花生的帮助下完成了三岁的他有能力完成的任务清单,很长一份。
优化节奏。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季节的变化,孩子的生活作息也需要适时调整。彼时我学习了华德福的“节奏”,随即和花生爸爸进行了一番讨论,重新优化了花生放学后的时间安排。放学直接回家,休息、吃饭,然后户外运动1-2个小时,回家进入睡前程序,比如洗澡、看书、安静游戏等。一旦建立了符合季节和年龄的节奏,孩子就不会有时无聊到跳脚,有时累到哭闹。
调整期待。
调整对自己的期待。我不必家事、工作、育儿面面俱到。当工作很多时,我可以让屋子乱着;当孩子需要我时,我可以让餐食简单;当身体疲惫时,我可以放下琐事去休息或运动。
调整对孩子的期待。花生的语言、思考和运动能力有时会让我忘记他还是个小孩子,我会在无意识中冒出“你应该明白……”这样的妄想。爸爸在这方面做得比我好,他经常说的或想的是“这孩子多好啊,他已经能够……”。我总在花生玩沙、玩水或是睡觉时最能意识到他真正的年龄。
长期效果。
有天早晨,我对花生说(其实是命令):“我让你穿衣服。”
花生看着我:“我让你闭嘴。”
唠叨带来的是孩子的反感甚至憎恨;强迫带来的是孩子的反抗或屈从。我们希望得到孩子的尊重,殊不知,大声说话或是命令,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我们试图通过一种不尊重孩子的方式教给孩子尊重,听起来是不是很好笑?
我不禁问自己,想要的长期效果是什么?
于是,我气呼呼地进了房间,试图平静。未果,我又气呼呼地出来:“我需要一个拥抱。”当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我的生气已经清晰为委屈和无助。花生跑过来,张开双臂,紧紧地搂住我,小脸蛋贴着我的脸颊。
后来,他学会了问我:“妈妈,你平静了吗?”
很多时候,行为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为,放大了才会变成问题,身体的或心理的。殊不知,我们的不懈努力,会给孩子造成一生的困扰,尤其是当他们自己的意志与被强加的意志发生碰撞时。
胡适先生说:“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如果,有一天,我们还会抱怨“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那么,或许我们要思考的是:面对这颗独特的种子,我给予了他怎样的土壤和栽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