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农民中国文化 |
分类: 胡诌乱扯 |
对于乡土文学,我想每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作家或学子或普通一员,都有自己的发言权。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而工作之后又作为支教人员派驻过农村一段时间。但当我想在当下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农村的景象时,却失望了。大多数的农村题材的小说里,出现的农村不过是作者臆想中的农村。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导演的博客,说想搞一部关于农村题材的电视剧,要反映新农村的景象。在投拍前,这位导演先把框架就定好了:表现文明富裕,用几种文明的冲突来发展故事。但他所要反映的农村完全不是当下的农村——他在想当然的策划中再加入一些不着边际的编造,故事很热闹,但一点都不是那么回事。
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的真实景象是什么?几年前,当湖北一个基层的党委书记发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呼声时,我们的文学是不是也得直面这样一种农村现实?
现在农村给人的感觉非常复杂。相对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在发展进程中跟城市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暂且不说城乡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同样是一地的农民,在收入上也是很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一种紧张关系,以及农民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土地,脱离了农村,随之跟农村之间的血肉联系日渐淡薄。当下农村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农民怎么生活,各地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当代小说没有认真进入的命题。
目前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对农村的视角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阶段。在我们所处的这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分裂期里,乡村人事、风物已经发生巨大了的变化——男人进城卖苦力,女人进城卖身体,土地撂荒、道德沦丧、伦理崩溃、奸盗盛行。消费社会膨胀的物欲,完全摧毁了我们想象中的田园诗意般的生活。当工业污染的废水向农村流去时,道德污染的废水也在农村流淌。
教育资源不公和身份阶级歧视、农村基层管理者素质的低下,使得当下农民的生存环境恶劣,他们的内心长期受“身份阶级”低下的压抑而焦虑。在城里,他们是收入最低下的、受到盘剥最多的农民工,进城去只是为挣点钱回到农村来养家活口。
也许,这个时期是中国农村遭遇最大阵痛的时期。在这种巨大的转型面前,旧有的风尚退位之后,那里又将建立起怎样的风尚,我们的文学有责任真实地记录和见证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