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农村小说离农村越来越远

(2009-10-28 13:23:20)
标签: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农民

中国

文化

分类: 胡诌乱扯

  对于乡土文学,我想每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作家或学子或普通一员,都有自己的发言权。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而工作之后又作为支教人员派驻过农村一段时间。但当我想在当下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农村的景象时,却失望了。大多数的农村题材的小说里,出现的农村不过是作者臆想中的农村。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导演的博客,说想搞一部关于农村题材的电视剧,要反映新农村的景象。在投拍前,这位导演先把框架就定好了:表现文明富裕,用几种文明的冲突来发展故事。但他所要反映的农村完全不是当下的农村——他在想当然的策划中再加入一些不着边际的编造,故事很热闹,但一点都不是那么回事。

 

  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的真实景象是什么?几年前,当湖北一个基层的党委书记发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呼声时,我们的文学是不是也得直面这样一种农村现实?

 

  现在农村给人的感觉非常复杂。相对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在发展进程中跟城市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暂且不说城乡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同样是一地的农民,在收入上也是很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一种紧张关系,以及农民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土地,脱离了农村,随之跟农村之间的血肉联系日渐淡薄。当下农村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农民怎么生活,各地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当代小说没有认真进入的命题。

 

  目前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对农村的视角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阶段。在我们所处的这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分裂期里,乡村人事、风物已经发生巨大了的变化——男人进城卖苦力,女人进城卖身体,土地撂荒、道德沦丧、伦理崩溃、奸盗盛行。消费社会膨胀的物欲,完全摧毁了我们想象中的田园诗意般的生活。当工业污染的废水向农村流去时,道德污染的废水也在农村流淌。

 

  教育资源不公和身份阶级歧视、农村基层管理者素质的低下,使得当下农民的生存环境恶劣,他们的内心长期受“身份阶级”低下的压抑而焦虑。在城里,他们是收入最低下的、受到盘剥最多的农民工,进城去只是为挣点钱回到农村来养家活口。

 

   实际上,中国农民在多年被遗忘后已全面进入“危机四伏”和“分裂崩溃”的境地,旧有的风俗民情在逐渐地被遗忘。在青壮年进城务工之后,农村里只有老弱病残在守着几亩薄地,而一些有能力的农民开始了向城市的迁移,对财富的渴望让每一双眼睛都有些发红。中国农民这个在农耕社会里悠闲的群体,如今充满了焦虑和挣扎,然而对于这种焦虑的挣扎,我们当代的文学却视若无睹。

 

  也许,这个时期是中国农村遭遇最大阵痛的时期。在这种巨大的转型面前,旧有的风尚退位之后,那里又将建立起怎样的风尚,我们的文学有责任真实地记录和见证这一切。

 

    当下农村鲜明的时代性决定了当下的乡土文学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它不是沈从文笔下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农村,也不是周立波的那种分田分地真忙的农村,也不是浩然的走金光大道的农村。时代投射在农村上的变化似乎比城市更为明显,而在此之前每一个时代的乡土文学,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学的主流。然而,在时下的伪农村小说、伪乡土文学中,农村完全成了一种摆设,因为它不具备真实地表现现实的力量而显得苍白。真正好的作品,必须浸透农民的泪与笑。当下的农村小说,只有沉下去,才能涌现出无愧于时代的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