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里定军草木香。9月21日,我们驾车从阆中古城返回西安,途中经过汉中勉县,花了约4个小时参观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全国现有诸葛亮武侯祠十多个,其中名气最大的要算成都武侯祠,毕竟其位于四川首府成都市,即三国时期蜀汉的都城,且成都武侯祠内又有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惠陵,它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但从建立年代来说,汉中勉县武侯祠则是最早的,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关中五丈原,随后葬在了汉中勉县定军山下。当时并未建庙祭祀,后来蜀汉百姓思念诸葛亮的品德和功绩,纷纷自行设祭于道路、市井之间,朝中大臣便不断向蜀汉后主刘禅上书,要求朝廷为诸葛亮修祠建庙。于是在公元263年,即诸葛亮死后29年,刘禅下诏,“因近其墓”为诸葛亮“立庙于沔阳”(今勉县)。因此勉县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给银两修建的“官祠”,也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初建于定军山下、沔水(今汉水)南岸,靠近诸葛亮墓所。但由于祠庙距县城较远,不便于每年的官祭,因此到了明朝的公元1513年,武侯祠与墓分立,武侯祠移建到沔水北岸、沔县城西四公里处,位于川陕蜀道(今国道108)路旁,据说这个地方是当年诸葛亮屯军北伐时“相府行辕”故址。
勉县武侯祠在明朝移建之前,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历代名人造访的不多,像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岑参、李商隐等吟咏的武侯祠都是成都武侯祠。只有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即吟咏了成都武侯祠,也吟咏了勉县武侯祠。公元1172年,陆游作为军中幕僚在汉中地区从军八个月,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他在此写下过一首《游诸葛武侯书台》: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西汉在此建沔阳县,明朝改称沔县,后来考虑到“沔”字太生僻,1964年用同音字改成了勉县,一直沿用至今。诗中“典午”指的是司马懿,陆游在诗末尾说,世间一般读书人哪里能建下诸葛亮这样的赫赫功业,不知诸葛亮当年在这读书台上到底读了些什么书,使他有了那样的非凡才略。
明朝建立后,特别是勉县武侯祠搬迁到汉江之北、官道路旁之后,名人在此留下墨迹的便多了起来。例如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薛瑄,在公元1450年曾奉命前往四川,经此地游武侯庙,当时祠庙还没有搬迁,仍在汉水之南,他写下过一首《诸葛武侯庙》:
武侯遗庙汉江南,乔木森森杂翠岚。
义感居人犹致祭,名闻过客亦停骖。
运谋图阵曾为八,遗憾山河尚是三。
千载英雄今已矣,古碑重读意难堪。
又例如清朝杰出诗人王士祯,曾留下一首《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
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
惠陵草木冰霜里,丞相祠堂桧柏间。
八阵风云通指顾,一江波浪急潺湲。
遗民衢路还私祭,不独英雄血泪斑。
1939年,著名作家老舍曾随慰问团从重庆出发,经川陕公路前往西北和中原抗日前线慰问官兵,过勉县武侯祠,写下一首《沔县谒武侯祠》:
淡泊于今尚若斯,清流疏柏武侯祠。
三分未竟贤臣志,一表应怜庸主师!
大汉衣冠余百劫,中原烽火似当时;
死而后已同肝胆,海内飞传荡寇旗!
老舍先生感叹诸葛亮未能完成恢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志愿,说到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多灾多难,现在中原地区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就像历史上经历多次抵御外侮的烽火硝烟,遂立誓要同仇敌忾、死而后已,直到把入侵者全部干净地赶出国土!

上午9点半离开阆中古城,沿途高速公路很多都是穿越隧道,限速80公里,到达勉县收费口时约为中午1点。这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代是很难想象的,即使是1939年已经有了川陕公路,老舍先生参加慰问团劳军的旅程也是颇费周折,从成都经绵阳、剑阁、广元、宁强到达汉中沔县,足足用了5天时间。

从勉县收费口向北行约10公里,过定军山,过汉水,到达勉县城区,再向西拐,一出县城西端,便到达武侯镇,即勉县武侯祠的所在地。定军山南北的空气质量有着明显差异,勉县收费口的空气质量很好,但一到勉县县城就感到空气透明度下降不少,这应该跟定军山下、汉水南岸的汉江钢铁厂有一定关系。

武侯祠的旁边是诸葛古镇,有较大的停车场。其实古镇不古,不过是赶近几年全国到处搞民俗古镇潮而新建的,其围绕三国时期有关诸葛亮文化题材,用仿古和现代建筑所建的三国文化展览和商业旅游景区。

把车停在这里,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午餐。跟所有同类型的民俗古镇一样,这里有各种特色小吃饭铺。来到汉中,当然要吃汉中特色小吃。吃过了汉中热米皮和汉中菜豆腐,就可以开始我们的武侯祠之旅了。

勉县武侯祠是坐南朝北的,而诸葛古镇建在武侯祠的南边,所以我们其实是从后门进祠,游览到最北边前门处,再折回后门的。按照正常的游览顺序,还是从最北边说起。一进武侯祠山门,是一个乐楼广场,一座清代乐楼位于广场北部。这是古代专为祭祀诸葛亮时演戏而建的,所以也可以叫“戏楼”。武侯祠之所以座南向北,取意于不忘诸葛亮“北定中原,收复汉室”的未竟遗志,正如明代文人樊克己的一首诗《谒武侯祠墓》:
汉江盘护定军山,汉相英灵此借攒。
莫谩雄图勤六出,正缘王业愧偏安。
人和曾拟乾旋易,国步其如蜀道难。
千载祠林俱北向,分明遗恨荡中原。

乐楼广场的南侧,一座高大雄伟、气势非凡的木牌楼矗立在中轴线上,上书金字“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牌楼前这条东西向、铺着花岗石的道路,据说便是当年的蜀道之一、由汉中往来蜀地的主要道路“金牛道”。在古代,行人至此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诸葛亮的崇拜和敬仰。

这座牌楼初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重修。牌楼背面的匾额上题写“天下第一流”,想是称颂诸葛亮为天下第一谋士吧。

牌楼之后便是琴楼,大概是根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的故事所建。楼檐下高悬匾额“高山流水”,取自钟子期听俞伯牙弹琴的故事。而诸葛亮的知音当然就是刘备,刘备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所以李白有诗句:“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登上琴楼进入室内,只见一个石琴台,台上置石琴一张。据武侯祠内碑文记载,这是晋代文物,琴上刻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而且用手指轻轻敲打,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当然现在摆在这里的,肯定不是真物。清朝杰出诗人王士祯,游此地写下一首《武侯琴室》:
竹筿娟娟静,江流漠漠阴。
至今筹笔地,犹见出师心。
遗恨成衔璧,无声有古琴。
千秋弦指外,仿佛遇高深。
“筹笔地”指的是金牛道上的筹笔驿,据说诸葛亮在此写下的《出师表》。“衔璧”是说春秋战国时代国君投降时,双手绑于身后,嘴里衔着玉璧。诗中指的是蜀后主刘禅投降了曹魏。

琴楼的背面,楼上悬挂《空城计》壁画: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神态自若,焚香抚琴,童子侍立于侧,这一幕居然吓退了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清朝道光七年(1827),林则徐出任陕西按察使,赴汉中察看水灾灾情,曾来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写下过一首《武侯庙观琴》:
不废微时梁父吟,千秋鱼水答知音。
三分筹策成亏理,一片宫商澹泊心。
挥手鸿飞斜谷渺,移情龙卧汉江深。
魂消异代文山操,同感君恩泪满襟。
诗中末尾提到的“文山”,是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号。文天祥擅操琴,在抗元失败被囚元大都后,在狱中还弹奏过壮怀激烈的琴曲。林则徐说,蜀汉时的诸葛亮和南宋时的文天祥,虽不同时代,但前者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精神,一定深深影响了后者。

琴楼两侧,东为鼓楼,西为钟楼,均为六角攒尖的高台建筑。

琴楼后便是戟门,据载该建筑是历代官员们来祠拜谒诸葛亮时,暂存兵器和整理衣冠的地方。戟门有匾额:“精忠粹德”、"醇儒气象"、"季汉伊姜”等,门联则写着:“孤忠遗恨千秋在,大林悲风日夜鸣。”那块“醇儒气象”匾额最珍贵,是清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即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十七阿哥,亲笔题写的。我们这一路倒是多次看到他的墨迹,在剑门关看到过,在阆中张飞庙中看到过。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奉旨赴四川甘孜地区送七世达赖喇嘛返藏,在经过沔县时看到武侯祠和墓破败,遂命人修葺。第二年当他完成使命回京路过时,很高兴地看到武侯祠和墓已焕然一新,于是题写匾额并赋诗一首《沔阳谒诸葛武侯祠》:
遭逢鱼水自南阳,将相才兼管乐长。
羽扇风流看节制,草庐云卧裕筹量。
丹心一片安炎鼎,浩气千秋壮蜀疆。
庙貌嵯峨沔水侧,入门瞻拜肃冠裳。

穿过戟门,来到献殿,为历代拜谒和祭祀诸葛亮的殿堂,献殿内两侧山墙及正面檐下,明、清各代碑石林立,匾额盈联层悬。主要的匾额有”大汉一人”、“其犹龙乎”、”天下奇才"、"山高水长”等。主要的门联有于右任所书“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高”;有冯玉祥将军所题“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等。

献殿后紧挨着大殿,殿内有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羽扇纶巾,目光凝重,侧塑关兴、张苞站像。上悬两块匾额,一块为“知性知天”,由清代名臣松筠题写。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松筠被任驻藏大臣,路过此地时所留。另一块是清嘉庆皇帝于嘉庆八年(1803年)亲笔御书的“忠贯云霄”匾额。嘉庆皇帝御书于皇宫,然后“驿发”到沔县,由钦差工部侍郎来沔县代表皇帝将匾悬挂于此。

大殿后面悬挂匾额“鞠躬尽瘁”,门联为“陨将星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小院内有一株生长旺盛的丹桂,正值花开,香气袭人,树下落满橙红花朵。

大殿后是崇圣祠,又称寝宫,是供奉历代朝廷为诸葛亮谥封的职位和诸葛亮先祖慈孙的世系牌位的地方。门联为“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哀。”

大殿两侧有东、西回廊院,东院有一株“旱莲”,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非常珍稀。它属于玉兰花的变种,类似莲花,因花开在三月,又称其树为“应春树”。旱莲花已被汉中市政府确定为汉中市“市花”。

武侯祠的最南边是观江楼,登临之上,可以俯瞰汉水两岸,南面远眺杜家山和定军山,西面远跳阳平关。

因为武侯祠后面是新修的诸葛古镇,所以只能看到汉水一角。汉水到了下游称为汉江,在古代都称为沔水。明末清初诗人魏际瑞,写有一首《沔县诸葛公庙》:
沔水东流日向西,武侯祠庙背江湄。
鞠躬有象真王佐,宁静如神实帝师。
且受书生今一拜,不嫌名士古相知。
请看一统华夷日,可似三分汉贼时。

往西南方向,可以远眺定军山。那是三国时期古战场,因蜀汉大将黄忠于汉中之战击毙曹魏大将夏侯渊闻名,我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诸葛亮武侯墓就位于定军山下,清代任四川省崇庆州知州的常纪,在平叛战争中牺牲殉职,曾写过一首《望定军山有作》:
讨贼兴师大义明,可堪星陨志无成。
定军山色秋风里,杜宇声声恨未平。

走下观江楼,来到诸葛古镇中。对这个新修的以诸葛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兴趣不大,在回停车场的路上,匆匆一瞥。这是观江楼下池塘中所展示的《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故事。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故事。明朝著名画家唐伯虎,写有一首《三顾草庐图》:
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
鼎足未安星又陨,阵图留与浪涛春。

这是湖北襄阳古隆中石牌坊的仿建品。门柱正面上雕刻对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取自杜甫拜谒成都武侯祠后,写下的那首著名诗篇《蜀相》。门柱背面雕刻对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取自杜甫拜谒菱洲(今奉节)白帝城武侯祠后,写下的《咏怀古迹五首》之第五首。

这是浙江金华兰溪的诸葛八卦村中大公堂的仿建品,内部是天下武侯祠的介绍,用模型展示了全国主要的10个武侯祠。诸葛八卦村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如今已成为金华市著名旅游景点。

这是孔明灯广场。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相传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另一种说法是因其为诸葛亮所发明。

这是诸葛亮八卦广场。“八阵图”是诸葛亮军事思想的最高体现,据传其共有三处:一在陕西沔县;一在重庆奉节;一在四川新繁,在重庆奉节的最为著名。杜甫在游览夔州(即奉节)江边的诸葛亮八阵图后,写下一首诗《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离开诸葛古镇,前往定军山下的武侯墓。驾车向南,跨过汉水,远远看到汉江钢铁厂,经过钢铁厂大门后不远,就直达了武侯墓门前停车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