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2018-10-19 22:44:16)
标签:

定军山

勉县武侯祠

武侯墓

诸葛古镇

诸葛亮

分类: 旅游和历史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这是武侯墓景区的外山门,匾额为“武侯墓”,门联为:“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今宝鸡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河对峙,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军帐中。病死前诸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他不愿葬在成都,因“建之京师,又逼宗庙”,而且汉中地区是刘备与诸葛亮苦心经营筹谋复兴之地,诸葛亮选择葬在此地,是为了激励蜀汉后人时刻不忘复兴汉室之志。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进入外山门,背面匾额为“万世师表”,门联为:“赤胆忠心,使天下名臣千秋魄动;青山白水,招人间雅士万古神驰”。清朝民族英雄林则徐,来此凭吊诸葛亮墓,写下一首《定军山谒武侯墓》:

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翊汉刘。

抱膝几人知管乐,鞠躬终古匹伊周。

波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

归骨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林则徐认为诸葛亮能与春秋齐国名相管仲、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辅佐商汤的贤相伊尹、曾助周武王灭商的周公等先贤们相比,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深切怀念和哀思,以及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扼腕痛惜。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武侯墓是被四个小山岗包围着,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所以进入外山门后,看不到什么建筑,而是一段绿意盎然的景区道路,满眼翠柏苍松、清幽古朴的氛围。路旁小山岗书案梁,上有“武侯读书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还写下过一首游诸葛亮读书台的诗《诸葛书台》: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复谁登?

隆中鱼水三分业,江山风云八阵腾。

还向纶巾瞻气象,尚留祠庙傍丘陵。

凭栏一啸吟梁父,铜雀高台变未曾?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沿道路绕过小山岗书案梁,看到了一座乐楼,俗称戏楼。跟武侯祠中的乐楼一样,千百年来,每年的清明庙会期间,当地人们扫墓、祭祀诸葛亮时,乐楼里都会通宵达旦地唱几天的三国戏。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走过乐楼前的绿草坪,来到一座古朴的小桥前。跨过小桥,一株绿意盎然的丹桂正盛开着橙红色的桂花,武侯墓的照壁和内山门映入眼帘,红色山墙掩不住院内高大挺拔的绿色松柏。明末诗文家阎尔梅,写有一首诗《定军山谒诸葛丞相墓》:

梁甫吟曾颂武侯,今来沔上抚松楸。

天威振旅乘金马,名士临戎驾木牛。

贼指操丕真有见,功兼伊霍迥无俦。

试看兵火千余载,谁敢樵苏傍垅头!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武侯墓内山门的门楣上,高悬匾额“武侯墓”,门联为:“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公元263年春,蜀汉后主刘禅下诏在定军山下设立武侯祠,正是这一年秋,魏国举兵攻打蜀汉,钟会作为主将统兵十馀万,经秦岭褒斜道、骆谷道,轻易地攻下了汉中。钟会亲自来到定军山下祭拜诸葛亮庙,还下令士兵不得到诸葛亮的墓地周围割草砍柴。这便是门联中“山无樵采”的来历,上面阎尔梅的诗文末尾“试看兵火千余载,谁敢樵苏傍垅头”中,樵苏就是指打柴砍草,垅头就是指的诸葛亮墓。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进入内山门,院子不大,迎面便是拜殿,又名献殿,明三暗五,雄伟宽敞,是历代专门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在拜殿内外上下,悬挂着层层匾额和楹联,颂扬诸葛亮的功德业绩。外间正中匾额“三代遗才”,歌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出现的帅才;门联为“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其中的“王业不偏安”,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大殿内部跟武侯祠的格局一样,正中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羽扇纶巾,神态庄严,关兴和张苞侍立左右。上面高悬匾额“万古云霄”,来自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五首: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从拜殿里面绕到背后,是一个四角揽顶、围以木栏的亭子,名曰前坟亭。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竖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健所立的“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允礼所立的“汉诸葛武侯之墓”碑。又一次看到了“十七阿哥”的墨迹。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亭后便是诸葛亮墓冢,为覆斗形,高约6米,墓周砌以砖墙和大理石护栏。墓地顶上居然长出了一颗高大的黄果树(大叶榕),后人传说那是诸葛亮妻子黄月英的化身,在此为丈夫遮风挡雨。显然这是人们的美好祝愿,看树龄便知道,这棵树最多只有几百年,而诸葛亮已经去世1700多年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诸葛亮自己也有“因山为坟”的遗命,因此这个墓冢很可能是后代起封的。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不过诸葛亮葬在这里应该是不会假的,墓地周围这些高大挺拔的汉柏就可以证明。相传当年为了能找到墓地便在周围种植了54株古柏,以纪念诸葛亮生年54岁。经碳14测定,这些古柏中达到1700余年有22株,应系埋葬诸葛亮时栽植。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写下一首诗《武侯墓》: 

丞相孤坟何处寻? 褒斜西出汉江阴。

青芜漠漠烟横野,翠柏森森风满林。

尚忆出师当日表,空歌梁甫旧时吟。

中原未复星先陨,长使英雄慨古今。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同样树龄达到1700多年的还有坟后这两株丹桂,被称为“汉桂”,所以坟前亭中匾额为“双桂流芳”。两棵桂花树,树枝粗壮,高大繁茂,浓荫如盖。景区正在对这两株古桂进行维护保养,现在正值开花时节,落花满地,香气扑鼻。清初著名文学家郑日奎,写有一首诗《拜武侯墓》:

丞相今何处? 遗坟汉水滨。

鹤归知几代,龙去已千春。

气并山河古,魂依日月新。

瓣香瞻拜处,忠义激劳人。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两株桂树被称为“护墓双桂”,因为1700多年来诸葛亮墓从来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当然主要原因,一则是诸葛亮在民间有崇高的威望,人们自觉保护;再则就是他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生前身后都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墓中没有什么陪葬品。正如诸葛亮在遗嘱中所述:“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有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所以果亲王允礼的诗中说:“祠树能回万牛首,臣家本有百株桑。”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这个建筑,叫做“后坟亭”。匾额高书“君子人也”。左右楹联为:“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明末清初文人魏际瑞,写有一首《诸葛公墓》:

定军山下柏蒙茸,旷古精诚在此中。 

三尺孤坟犹汉土,一生心事毕秋风。 

孙曹未灭成何世,天地无知丧此公。

千载伤情惟杜宇,年年啼血树头红。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在历代人们的精心保护下,整个武侯墓景区环境清幽,古柏参天,山环水绕,篁竹叠翠,殿宇隐隐,仿佛是诸葛亮出山之前隐居的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在呕心沥血、鞠躬尽瘁27年后,终于可以回归安眠在这片青山绿水中。就像武侯墓献殿内一副楹联所述: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诸葛亮死后,蜀汉后主刘禅谥其为“忠武侯”。不仅蜀汉百姓记念他,他的英略和品德也令蜀汉的敌人钦佩不已。司马懿曾说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东晋朝廷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这是史上首次追封诸葛亮王爵。之后在唐朝末年,诸葛亮被封为“武灵王”。到了两宋、元朝年间,朝廷祭祀的规格不断提高,给诸葛亮不断地加封号,最后诸葛亮被追封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朝建立,朱元璋为重立秩序和政治权威,历代给诸葛亮崇祀中的各种封号被取消,只用“忠武侯”一称。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游览过武侯墓,准备出发返回西安,在停车场上远望一下定军山。定军山只是一座小山,绝对高度只有200多米,但因为三国文化,因为诸葛亮,它名扬四海。正应了那句俗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而屡遭排斥,晚年时常怀念他在汉中那短短八个月的前线军旅生活,他看到南宋军队对北伐抗金毫无准备,不练兵、光打猎,写下了一首诗《怀旧》:

狼烟不举羽书稀,幕府相从日打围。

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


十里定军草木香—游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下)

      开车驶向高速公路勉县收费口,经过定军山下的诸葛村路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不论是蜀汉诸葛亮北伐、以及后来姜维北伐,还是魏国司马氏灭蜀、西晋灭东吴,都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诸葛亮为北伐写下的前、后《出师表》,既表现对于君王的忠诚,更表达对于江山一统的渴望。受到诸葛亮的影响,南宋时期的岳飞、辛弃疾、陆游也都是追求天下一统的英雄,因此可以说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纪念和敬仰诸葛亮,不仅仅是为他的军事思想、治国方略而喝彩,也看到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民族和国家认同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