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川位于西安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是一处长约15公里的平川,纵贯其间的是长安八水之一的潏河。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樊川的北端是韦曲镇,因韦氏家族聚居得名;樊川的中端是杜曲镇,为杜氏家族世居之地。韦曲、杜曲则合称韦杜。
韦氏和杜氏两大家族是汉唐时期长安地区的名门望族,历史上两大宗族出了很多优秀人物。在唐朝出任宰相一职,韦氏一门就出了17位,杜氏也出了11位;在唐朝著名诗人中韦氏有韦应物、韦庄为代表,出自杜姓的更有“诗圣”杜甫和被后人谓之为“小杜”的杜牧。杜甫晚年在长沙,与其20多年的世交韦赞善分别时,写了一首《赠韦七赞善》:
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
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
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
杜甫说我们韦杜两家在京城地区人才辈出,当时乡有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一方面形容韦杜两家的居住地离皇宫很近,另一方面,也是形容韦杜两家权势倾天。晚唐诗人韦庄,曾多年应试不第,写过一首诗《韦曲故里》:
满耳莺声满眼花,布衣藜杖是生涯。
时人若要知名姓,韦曲西头第一家。
樊川地理位置优越,水丰田沃,从汉代起就是长安城达官贵人营建别墅之处,到了唐代更是私园别业荟萃之地。唐末著名诗人郑谷,来到长安多年应试不第,曾有一首诗《郊墅》:
韦曲樊川雨半晴,竹庄花院遍题名。
画成烟景垂杨色,滴破春愁压酒声。
满野红尘谁得路,连天紫阁独关情。
渼陂水色澄于镜,何必沧浪始濯缨。
郑谷春游樊川,经过达官贵人的豪门大宅,感慨这些人所以能仕途得志,还不是凭借出身和关系,心想我虽暂不得志,但仍要洁身自好,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樊川的景色优美,是长安人的后花园。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来此寻春踏青的游人很多。唐末诗人卢延让,在寒食节来樊川游春,写下《樊川寒食二首》:
寒食权豪尽出行,一川如画雨初晴。
谁家络络游春盛,担入花间轧轧声。
鞍马和花总是尘,歌声处处有佳人。
五陵年少粗于事,栲栳量金买断春。
栲栳是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圆筐,“栲栳量金”指的是贵族子弟们出手阔绰、骄奢淫逸。晚唐诗人罗邺也有一首《春日偶题城南韦曲》:
韦曲城南锦绣堆,千金不惜买花栽。
谁知豪贵多羁束,落尽春红不见来。

以前很多次去南山游玩,开车经过樊川,都是匆匆一瞥。这次决定骑单车来一次樊川游,把过去没有逛过的景点转一遍。这是我的骑行线路图,由城区向南骑到韦曲十字,以这里为樊川环游的起点,先沿樊川东缘向南,到兴教寺后返回,再沿樊川西缘向北,最后回到环游的起点。

从前的长安韦曲镇,如今已经成为西安市长安区的中心地带。自长安韦曲中心十字骑行出发,向东不远到达的第一站是皇子坡村。其实村子已经在近年被拆迁,新的高层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只留下了路旁这块石牌,见证着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村子曾经的存在。

韦曲地势较高,从南向北流的潏河在韦曲南边改道向西,因此韦曲和樊川之间有较大的高度差。古代人们在皇子坡村的位置修了一条自塬上下到樊川的坡道,坡道为东西向,坡上为上皇子坡村,坡下为下皇子坡村。唐代长安人游玩樊川,必须从皇子坡村这里下大坡,才能来到樊川的北端。皇子坡村的名字因此常常出现在唐诗中,不过那时叫作“皇子陂”。例如唐末诗人罗隐有一首诗《皇陂》:
皇陂潋滟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
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
三月穷途无胜事,十年流水见归心。
输他谷口郑夫子,偷得闲名说至今。

从皇子坡村往南,便踏上了樊川路。樊川路基本是贴着少陵原,沿樊川的东缘向南行。

骑行约1.5公里,看到路旁的杨虎城将军陵园。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将军与次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还有“小萝卜头”一家在重庆被害,1950年迁葬于此。

杨虎城将军墓,周长约30余米,碑楼高约5米,上面精雕有人物、花卉、动物,高大宏伟,加上郁郁葱葱柏树环绕,墓周格外显得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用宝贵的历史资料,介绍了杨虎城的生平事迹。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兵谏(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后经过国共两党的和谈,最终促成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从杨虎城将军陵园的东边拐进去,绕到陵园后面的半坡上,就可抵达杜甫纪念馆的院门。

再往里走,便来到杜公祠山门。诗圣杜甫曾在唐天宝五年(746年)至乾元二年(759年)居住杜陵、樊川一带十三年,他自称“杜陵布衣”“樊川野老”。明代在杜甫住过的地方建造了杜公祠。

进入杜公祠院内,正对着山门的是诗圣堂,杜甫的塑像持笏危坐于堂内正中。诗圣堂两侧是东、西两个展厅,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作。

东展厅门廊上的对联,选自杜甫的诗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取自《哀江头》,“杜曲幸有桑麻田”取自《曲江三章章五句》。

两间窑洞展厅,均以图文的形式展示杜甫的代表作:一间是《三吏》和《三别》,具有极高的反映社会动乱和民间疾苦的诗史价值;另一间是《秋兴八首》,反映了杜甫七律的艺术造诣和浓厚的长安情结。

杜甫来到长安的前几年,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获得长安城权贵引荐,经常参加达官显贵们的酒宴,或陪同皇亲国戚们游玩。比如杜甫曾陪皇家郑驸马春游韦曲,写下两首绘景咏怀诗《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第一首: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尊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杜甫看到韦曲花开的这样美丽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不由得感慨: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够住在这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手捧着绿色的美酒,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杜甫就这样过了几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日子,却一无所获、没能求得一官半职,他向朋友抱怨“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怀才不遇、心灰意冷的杜甫写下了《曲江三章章五句》,其第三章为: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杜甫认为此生仕途无望,不必去问天。好在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不如归隐终南山,学汉朝名将李广射虎于南山,以终残年吧。

此后的杜甫开始把眼光向下,投向了普通百姓,写出了大量诗篇描写人民的疾苦。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屈大均,曾来此拜谒杜公祠,写下一首《杜曲谒杜子美先生祠》:
城南韦杜潏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
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
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陂前鸟弄春。
稷契平生空自许,谁知词客有经纶。

出杜公祠山门右转,便进入牛头禅寺。始建于唐代的牛头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晚唐诗人司空图,有一首《牛头寺》:
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
群木澄幽寂,疏烟泛空寥。

这是近些年新建的主殿,如今的牛头寺早已没有唐朝时的盛大规模。其实现在的杜公祠、坡下的杨虎城将军陵园,原先都是牛头寺的地盘。

牛头寺内有棵古槐(不是照片中的这棵槐树),已经半枯朽,仓老树身扭曲如龙,人称“龙槐”。新加坡国宝诗人潘受,晚年受邀来陕西黄帝陵祭祖,曾游览关中名胜,写下过一首《牛头寺》:
韦杜城南俯可凭,牛头寺冷不逢僧。
惟馀一树枯槐在,此老当年识少陵。

离开牛头寺,沿樊川路继续骑行2公里多,看到指示牌后左转爬上少陵原的半山坡,便来到也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的华严寺。

华严寺是“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历朝历代虽多次修葺,但因遭遇多次山体滑坡而渐趋荒落。现在的寺庙建筑是最近几年才新修的。

华严寺只有两座宝塔是唐代的建筑,分别是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灵塔和四祖澄观法师灵塔。

杜顺法师灵塔呈方形角锥体,共七层,高约二十一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外形颇似缩小版的大雁塔。杜顺法师圆寂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因此这座塔已经在华严寺矗立了1300多年,是华严寺的镇寺宝塔。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俗姓杜,长安杜陵人。看来杜陵老杜家不仅出宰相大官和诗人大文豪,也出过得道高僧。

澄观法师灵塔为五层六面砖塔,高约十七米,距今也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澄观法师,俗姓夏侯,浙江绍兴人,因曾被唐德宗封为“清凉国师”,故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

站在华严寺,可俯瞰樊川,远望对面的神禾塬。晚唐僧人子兰,曾留下一首《华严寺望樊川》: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
疏钟摇雨脚,积水浸云容。
雪碛回寒雁,村灯促夜舂。
旧山归未得,生计欲何从。
北宋名相寇准,也有一首诗《游华严寺》:
寺对南山积翠浓,水村鸥鹭下遥空。
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栏烟雨中。

华严寺东面是朱坡村。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自谓“樊川翁”,又将其著作命名为《樊川集》,他在外为官时,常常思念家乡,写有《朱坡》《忆游朱坡四韵》《朱坡绝句三首》等诗。这是因为杜牧的爷爷、唐代宰相和史学家杜佑,在朱坡村建有庄园别业,杜牧晚年重新整修了祖上的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杜牧所写的《忆游朱坡四韵》:
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
猎逢韩嫣骑,树识馆陶园。
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村。
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韩嫣是汉武帝的宠臣,馆陶是汉景帝姐姐、汉武帝姑姑馆陶公主,在诗中用来表示樊川这里居住的都是显贵之家。

从华严寺下得坡来,继续沿樊川路前行约5公里,来到了杜曲镇中心。杜牧有着很深的樊川情结,一次他邀同僚沈询秋游樊川,沈因公事不至,他便独自游,写诗一首《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杜曲镇中心往南约1公里有个村子—桃溪堡村,这里是中唐诗人崔护“人面桃花”故事的发生地—都城南庄。

崔护于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至桃溪堡,叩门求饮,柴门之内一美貌村姑倚桃而立,令崔护销魂荡魄。第二年清明,崔护再次造访,未遇赐水村女桃小春,怅然若失,便在紧闭的柴门上题诗《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唯美又遗憾的小诗让城南樊川的桃林成了爱情的胜地,千百年来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可人儿来此寻春探春。后人对此多加演绎,编写了很多传统戏剧。清代才子王士祯专门来此看桃花,并写下了以首《樊川桃花》:
三月樊川路,红桃散绮霞。
终南青送黛,潏水碧穿沙。
草色裙腰合,渠流燕尾叉。
销魂过杜曲,一树最夭斜。

如今在杜曲镇中心北边约1公里处,建设了一处景点“桃花园”。它是盛农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一部分,有几十个品种的桃树,一到春天,桃花朵朵开,非常妖娆。园内有桃花庵(唐伯虎)、结义园(刘关张)、人面桃花(崔护)、桃花岛(黄药师)等故事镶嵌其中。不过现在不是春天,景点没有开放。

从桃溪堡村继续骑行约3公里,差不多到了樊川的尽头,略向东拐再上坡,来到位于半坡上的兴教寺。兴教寺是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山门为楼阁型砖砌,正上方镶嵌着“护国兴教寺”五个大字。

兴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原葬于西安白鹿原的玄奘遗骨迁葬于此,并修建寺院,称“大唐护国兴教寺”。

在苍柏翠竹之中,三座舍利塔作“品”字形耸立于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中间最高的一座是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的玄奘舍利塔。著名建筑师梁思成说,中国砖塔之砌作木构形者,当以此为最古。

西侧为造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的玄奘弟子窥基舍利塔。窥基是玄奘的大弟子,俗姓尉迟,长安人,其伯父便是大名鼎鼎的唐朝开国名将尉迟敬德。

东侧为造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的圆测舍利塔。圆测是新罗王的孙子,随遣唐使来到长安,他精通梵语,熟悉汉文,后拜玄奘为师。因此兴教寺在韩国名气很大,韩国总统卢泰愚、全斗焕都曾来过兴教寺。

三座塔之后是三藏院,大殿内有精美浮雕,描述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经历。北宋诗人李复,是长安人,被称为潏水先生,写过一首《同君俞自牛头寺至兴教院又会文师》:
杜曲樊川旧化城,东西相峙两牛鸣。
岩前宝塔藏遗烬,殿里长灯续旧明。
万法分流皆有相,一心息妄自无生。
丛林是处经行遍,会向东山记姓名。

1923年康有为来西安访问,曾专门游览樊川,参观兴教寺时为大雄宝殿书写匾额,还留下了诗句“晚饭杜曲酒,夕望樊川月”。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1934年回到大陆,其关中记游诗中有一首《兴教寺谒玄奘法师塔》:
白马驮经万里归,慈恩功德古来稀。
塔铃自语禅林静,法相宗风已式微。

从兴教寺往东约3公里处,来到朱子桥将军墓园。朱子桥将军(1874-1941)是一代名将,曾任黑龙江省军政长官、广东省省长,对陕西的文物保护出过大力,法门寺、华严寺、兴教寺、大慈恩寺等都记载着他募修的功绩。在1939年修葺法门寺真身宝塔时,曾偶然发现了地宫的一角,主持法门寺重修工作的朱子桥先生立即召集知情人,要求必须立誓保守此秘密,使大唐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墓碑上刻写着“辛亥革命先烈朱子桥先生之墓”,是l983年长安县政府为先生重建碑楼所立。原来墓前所立、冯玉祥将军亲自撰书的《朱子桥将军碑记》,现在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离开朱子桥将军墓,骑行返程。为了不走回头路,决定在三岔路口拐向西,跨过潏河,然后沿神禾塬下的村庄、樊川的西缘向北走。潏河河水主要来自大峪、小峪和太峪,但因为三个峪内都建有水库,所以现在的潏河的水量并不大。

神禾塬下村庄,自南向北,有樊村、岳村、瓜州村、何家营村等,这些村庄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岳村,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卜居地,韩氏庄园别墅所在地。韩愈卜居樊川时作了很多诗,如《符读书城南》《南溪始泛三首》《游城南十六首》,其中南溪就是樊川潏河。他的好友、中唐诗人孟郊来樊川看望他,写有《游城南韩氏庄》:
初疑潇湘水,锁在朱门中。
时见水底月,动摇池上风。
清气润竹林,白光连虚空。
浪簇霄汉羽,岸芳金碧丛。
何言数亩间,环泛路不穷。
愿逐神仙侣,飘然汗漫通。

瓜洲村北边的潏河东岸,如今建起了河岸公园,沿着河岸骑行,经过何家营潏河桥。何家营村据说就是唐代长安南城风景园林—何将军山林所在处,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初夏,杜甫与广文馆博士郑潜同游何将军山林,受到主人何将军的热情款待,有感当地优美风景而作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第一首为: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收到何将军邀他重游的消息,喜出望外,又来到山林里做客,写下了《重过何氏》五首,其第一首为: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比起布衣杜甫,出游时蹭吃蹭喝的寒酸,身居高官的白居易游起樊川来,就奢华了许多。白居易有一首诗《宿杜曲花下》:
觅得花千树,携来酒一壶。
懒归兼拟宿,未醉岂劳扶。
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篮舆为卧舍,漆盝是行厨。
斑竹盛茶柜,红泥罨饭炉。
眼前无所阙,身外更何须。
小面琵琶婢,苍头觱篥奴。
从君饱富贵,曾作此游无。
白居易出游的时候,有红泥打造的炉灶,有朱漆竹匣中的酒肉,有翠竹茶柜中的香茶,有蓝色轿椅的卧具,有弹琵琶的婢女和吹羌管的男仆,看起来什么都不缺,豪华富贵,不醉不归。

何家营村所在的潏河岸边,新修了荷花池,美丽的荷花随风摇曳。这里距离皇子陂不远,在唐诗中也多次出现过樊川皇子陂的荷塘,慈恩院女仙所作的一首《题寺廊柱》:
皇子陂头好月明,忘却华筵到晓行。
烟收山低翠黛横,折得荷花远恨生。
湖水团团夜如镜,碧树红花相掩映。
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
一位不知名的大唐才女在大慈恩寺内的廊柱上,题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不能与心上人相会的满腔幽怨。

中唐诗人裴夷直,听说皇子陂的荷花正盛开,给朋友王缋写下一首《病中知皇子陂荷花盛发寄王缋》:
十里莲塘路不赊,病来帘外是天涯。
烦君四句遥相寄,应得诗中便看花。
皇子陂荷花塘不过只在十里地外,可是对于病中的裴夷直来说,就好像远在天涯,他盼望朋友游览过荷塘后给自己写来一首荷花诗,这样他也算在诗中赏花了。

荷花塘距离韦曲十字已经不远,看过荷花就该结束我的樊川骑行一日游了。最后还是用两首诗来结尾,一首诗是中唐宰相和诗人权德舆,所作《酬赵尚书城南看花日晚先归见寄》:
杜城韦曲遍寻春,处处繁花满目新。
日暮归鞍不相待,与君同是醉乡人。
另一首还是连横的关中纪游诗中的一首《樊川》:
樊川风景似江南,细柳新荷水蔚蓝。
占得名山分一席,千秋香火供诗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