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室》2011年9月6日 节目内容
内容提要
小小一杯酒……
究竟隐含着多大的影响?
“真是没想到,我头都不晕”
醉酒驾车……
究竟什么感受?
“脑子是清楚的,就是控制不了”
酒精和酒量……
哪个能占上风?
《科学实验室》
带您零距离体验酒驾的危害
正文
现在离中秋节越来越近了,许多朋友都在为过好这个节而计划了。中秋是咱们中国人传统的节日之一,中秋时节讲究的就是全家人团圆,一家人在一起,吃着月饼、喝着美酒,一起赏赏月、聊聊天,尽情享受浓浓的亲情~~
不过在这里,有件事却是周颖一定要提醒您的——
越是过节了,越不能放松警惕:喝酒以后一定不能开车!因为您的一时大意,有可能给别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2010年5月9日发生的北京的英菲尼迪车祸案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受害一家人的悲痛至今仍在,除此还有肇事司机陈家一辈子的悔过,以及我们的深思。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最终的事故认定:陈家违反了四条交通规定,酒后驾车,闯红灯,肇事逃逸和超速行驶,这其中酒后驾驶是排在第一位的!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每天行驶在全国各地的车辆,就有1.8亿辆。然而,与之伴随的,不光是出行的便利,同样也有行车驾驶当中的安全隐患!车祸逐渐成为了危害人生命安全的元凶之一,这其中,由于饮酒所造成的车祸,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面对这一幕幕血的教训,仍然有司机对于酒后驾车心存侥幸或是不以为然。那么,酒后驾驶到底是个什么感觉呢?下面就请您跟随我们的记者,去真实的体验一把酒驾的危险!
记者来到了西城区交通安全基地……接下来,记者将通过实验,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方位让您彻彻底底的了解酒驾以及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
记者:“我身旁就是一个刹车检测仪,我们也请来了一位体验者梁先生配合我们的实验,在做刹车实验之前先请梁先生测一下酒精的含量。”
经过检测,证实体验者梁先生体内的酒精含量为0,确实没有喝酒。那么,在不喝酒的情况下,刹车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呢?咱们这就来测一下……经过了五次测试,梁先生的平均反应时间约等于0.6秒。接下来,记者就请梁先生喝一些白酒,梁先生倒是豪爽,56度的白酒,这一大口,喝下去了小半两……
记者:“现在过了10分钟,梁先生您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吗?”
梁先生:“没什么别的感觉。”
记者:“那咱们测一下现在的酒精含量吧。”
此时,梁先生体内的酒精含量,竟然已经达到每百毫升血液里95毫克的酒精含量了,已经属于醉酒驾车!!
梁先生:“没想到,我头都不晕。”
那醉酒驾车的刹车反应时间又是如何呢?……同样经过5次的检测,梁先生酒后的刹车平均反应时间约为1.6秒,足足比饮酒前慢了1秒!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短短的一秒?如果以时速60公里的速度行驶,刹车延迟1秒,就意味着汽车将多前进16.7米才能停下来,相当于4辆车身。在长安街发生的英菲尼迪车祸案,出事时,肇事司机酒驾时速超过110公里,刹车每延迟1秒,就意味着汽车将多前进30多米才能停下来,后果可想而知。
在这个刹车测试仪旁边,还有一个醉酒模拟室,地上间隔着放置着一些路障,咱们这就跟记者去看看,这“醉酒”究竟怎么个模拟法。
记者:“我现在在醉酒体验厅里,同样也请来了一位滴酒未沾的体验者郝先生,那我们先让郝先生在没喝酒的情况下感觉一下路障。”
记者:“郝先生,您觉得走着一圈容易么?”
郝先生:“挺容易的。”
记者:“既然咱们是在这个醉酒体验厅里,就能让没喝酒的人体验醉酒的感觉,为什么呢?答案就在我手上这副眼镜上,郝先生咱先把眼镜戴上,然后咱们再走一圈试试。”
您看,这一戴上眼镜,郝先生是不是有种醉八仙的感觉。这一不留神,就撞上了一个障碍物。
记者:“郝先生您觉得这回走着还容易吗?”
郝先生:“真是不容易了。”
记者:“您看看这是几?”
郝先生:“看不清啊,
花的。”
记者:“这回走着是个什么感觉?”
郝先生:“觉得脑子是清楚的,就是控制不了方向。”
记者:“这就跟咱们酒后驾车的人一样,觉得自己脑子是清楚的,其实啊真是控制不了。咱们这只是模拟酒后的行走,您觉得这要真喝成这样开车上路会有什么后果啊?”
郝先生:“那肯定就多了一个马路杀手!”
经过实验,我们不得不承认,酒精带来的影响如此巨大而且毫无挽回余地。如果这些影响不是我们模拟体验当中的一个简单的数字,或是一个模拟的障碍物,而是真实的马路,车辆和生命,那后果可想而知。
专家:“首先,喝完酒会影响人的视域,我们正常的视域范围是180度,酒后视域就会变窄,也就是两旁的行人、车辆和树,就会经常看不到。第二,会影响到触觉,也就是我们踩刹车的脚会感觉不灵敏,握方向盘的手会没把握。第三,会产生兴奋感,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能开车,其实是一种错觉。”
而高晓松醉酒驾车案,所导致的是连环追尾的发生。事发当时,肇事司机高晓松每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了243毫克,是醉酒标准的3倍。在公安交通法规中规定,每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毫克,小于80毫克为酒后驾车;大于等于80毫克,则为醉酒驾车。其实这数字只是一个标准,无论数字大小,只要是您喝了酒,就应当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请每位司机牢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不过总是有些司机存在着侥幸心理,在跟随交警大队夜查酒驾的过程中,我们就拍到了这样的画面……
虽然,交管部门已经再次加大了酒后开车的处罚力度,但在夜查酒驾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司机被查出:酒后仍坚持开车上路。而且,这些酒后的司机总是喜欢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司机:“就喝了一杯啤酒,没喝多少。”
您听听,这几位被查出酒驾的司机大多都是那么几句话,“没喝多少”,“就喝了一杯”,来反复的强调,这点量应该不会造成酒后,不过经过测试,他们每百毫升血液里含有的酒精都超过20毫克,已经是酒后驾驶了。其实很多被查出酒后驾车,甚至已经发生事故的司机,也都和这几位一样,认为自己酒量不错,只喝了一点,早就消化了,不会造成什么影响。那么是否会造成酒后驾驶,与喝的多少,以及司机的酒量有没有关系呢?
记者:“我刚刚在餐厅里找到了一桌愿意配合我们实验的体验者,当然首先确保了他们喝完酒以后不会开车。现在,认为自己酒量不错的,坐在我的左手边,认为自己酒量不大行的就坐在我的右手边。”
记者:“现在每个人都找到了位置,坐在这边的都觉得自己酒量不错是吗?”
体验者:“对,还挺能喝的。”
记者:“坐在这边的都觉得自己酒量不太行了是吗?”
体验者:“对,不太能喝。”
分组已经就绪了,测试的方式是这样的。无论酒量如何,每个人都喝同样度数的半杯啤酒,经过五分钟之后,我们来测一测每个人体内的酒精含量。从酒量不好的这组开始,第一位……51,第二位……27,第三位……53,在这组体验者的测试中,他们的数值均大于每百毫升血液20毫克酒精的浓度,属于酒后驾车。接下来我们再来测试一下,酒量好的一组,究竟酒量好,喝一点就能被消耗掉的借口能不能成立呢?
记者:“刚刚喝了那半杯有什么感觉吗?”
体验者:“没什么感觉。”
记者:“你平常的量是多少?”
体验者:“量…几瓶我不知道,反正我没喝多过。”
这位体验者,您的口气倒是不小!那此时他的酒精含量是多少?……居然达到了70毫克/百毫升血液!距离醉酒驾车的标准,仅差10毫克!再测测第二位……54,第三位……46,第四位……53。经过测试,认为自己酒量不错的这一组的测试结果,也均在酒驾判定标准以上。看来,说自己酒量好,喝一点没事的借口是绝对行不通了!
专家:“无论酒量如何,只要是你喝了酒,不管喝了多少,体内都会含有酒精,仪器表都会检测出来,同时也会给您的驾驶带来不安全的影响。所以,不能心存侥幸。”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体内酒精含量决不能根据自己的酒量来判断。无论怎样,还是那句话,面对无数血的教训,为了您和您的家人,以及其他更多的家庭,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在这里也要特别提醒您,再跟您说一个案例:今年的5月20号,在重庆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司机同车的朋友当场丧命。而究其原因竟然是“隔夜酒”惹的祸——肇事司机在事发前一天喝酒喝到了凌晨2点,之后就回家休息,一直到下午的1点才开车出门。按说事发时,距离他喝酒已经过去了将近12个小时,可是他的百毫升血液中仍然测出了64毫克的酒精,几乎接近醉酒驾车。那么喝酒后多久才能开车呢?
经过大量的临床鉴定,我们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您少量饮酒,比如只喝了一杯啤酒或是半两白酒,那么至少大约5个小时后,才可以开车。如果您喝了2瓶以上的啤酒或是3两以上的白酒,那就需要经过至少20个小时,才能使酒精完全代谢。也就是说,如果您前一天晚上大量喝酒,第二天最好不要开车!
生命是珍贵的,也是短暂的,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在这儿我要再跟所有的司机朋友说一句:为了您和您的家人、也为了别人和他们的家人,请您酒后一定不要再开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