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何农henong
何农henong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39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希腊债务危机的历史印记

(2010-03-28 00:08:26)
标签:

财经

债务

欧盟

德国总理默克尔

希腊

分类: 欧洲

3月25日开始,为期两天的欧盟高峰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虽然希腊债务危机并非本次“春季峰会”的正式议题,但毫无疑问,首脑们在讨论诸如“如何提高欧盟在气候变化时代的领导力”等议题之外,有关希腊债务危机的讨价还价将花去他们的大部分时间。25日晚,峰会讨论并批准了德法提交的方案。根据这套方案,欧元区国家将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必要情况下联手救助希腊,其中欧元区国家将以双边贷款的形式承担主要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会提供相当大一笔数额资金。欧元区领导人在会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这套救助机制只能作为“最后手段”,即只有当希腊无法从市场上筹集到足够资金时才能启动。

目前,成立“欧洲货币基金”(EMF),为今后陷入危机的欧元区国家提供帮助的建议,已经成为此间热议的话题。但就连提出建议的卢森堡首相、欧元区主席容克,及德国总理默克尔本人也都承认,成立机构、基金等并非易事,且无法当作“急救”希腊的选项之一,“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务之急,还是需要雅典当局采取严苛的措施紧缩预算,老百姓恐怕也要开源节流、励精图治,与政府“共患难”、共渡难关。希腊危机将如何发展、如何结束?何去何从,尚无法做出明确判断,但至少,希腊危机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留下了一定的历史印记。

首先,希腊危机是欧盟成立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危机。无论是欧盟的几次扩大、欧元的实施;还是“欧盟宪法”的搁浅、几个重要条约内容的多次反复等等,欧盟历史上几次重要关头碰到的困难和遭遇的危机,都没有此次希腊债务危机对欧盟的冲击和潜在影响更大。德国总理默克尔多次坦率地表示,此次危机是“欧盟历史上最大的危机”。虽然鲜有其他欧盟和成员国领袖公开应和她的话,但无论是沉默还是闪烁的言辞,都掩盖不了欧盟政要对此次危机的重视和心有余悸。更重要的是,希腊危机也许只是刚刚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下面还会进一步引发什么样的危机、对欧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什么程度的损害、对欧洲社会甚至政治、经济制度有什么影响,现在下结论似乎还太早。

其次,希腊危机正在增大欧盟德、法、英“三驾马车”的互动,很可能改变欧盟三大国构成的这个“欧盟火车头”的“构造”。进一步明确地说,德国的领导作用在悄悄地加强;英国被相对削弱;法国在努力保持原有地位,至少不要被德国甩下太远、至少要比英国发言权大一些。德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经济最强大的欧盟成员国,谈论欧盟如何帮助希腊走出危机,其实主要谈的就是德国如何出手、何时出手。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德国总理默克尔处理此次希腊危机得当,很可能由此奠定她本人的新的历史地位。而面临大选、有可能被选民轰下执政地位的英国工党,正疲于应付内政的巨大压力,加上英镑的糟糕表现,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独立主义传统,决定了英国政府在希腊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法国的情况相对更复杂一些。一方面,法国经济状况比陷入危机和处于“前危机”状态的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稍好;另一方面,总统萨科齐领导的执政党在上周的地区选举中几乎全军覆没,政府政策广受左、右两派批评,萨科齐本人也处于两年后能否参加总统大选、能否胜出的重要热身、准备阶段,希腊危机为他提供了转移选民视线和转移战场、改变颓势、“失之东隅得之桑榆”的机会,所以萨科齐在此次危机中十分活跃。但是,他的活跃是建立在默克尔与他配合的基础上的。没有默克尔的合作,他所有的建议都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因为以法国今天的经济实力,绝无可能担当救希腊于水火的主力。

再次,希腊危机为“跨国家货币”的命运提供了反思的机会。现在就说欧元这种“先有统一货币、再建统一政权”的模式,是走不通的、是错的,似乎证据还不足,事实上也许根本就不应该否定“欧元模式”。但是,超国家的“中央银行”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的金融政策如何监管;政府无权制定本国的货币政策但又对本国的经济状况负有全责,如何从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解决这个矛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甚至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如何统一货币、协调发展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特别是,这一次不像是几年前欧元诞生时,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这一次,希腊危机以触目惊心的事实,提醒人们,货币统一这件事,在二十一世纪的金融风雨中,可能具有全新的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