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幕背后的财富之争:硝烟四起争院线(下)

(2010-09-17 19:48:20)
标签:

下午茶

大片之争

院线

 

沈竹:我周围的一些朋友在电影院看完电影后会抱怨,说票价太贵了,而且效果不是那么好,一点都不值。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感受?那好的片子到底去哪儿了呢?今天,我们接着和您分享院线的故事。

 

影院盈利压力大,主流观众手握生杀大权

 

沈竹最近我看到一组数据,说中国一年大概要生产四五百部的片子,但是能够进院线让大家看到的,可能只有一百部。那其他片子去哪儿了呢,是不是院线不够啊?

 

钟丽芳:电影屏幕数不够,这的确是一个事实。全中国现在只有五千多块银幕,真正出票房的也就三千快。其实现在市场变成大片之争,是因为所有院线都希望电影的票房能很高,那大家会有更高的收益。如果你这个片子投入小,他觉得预估回报不够多的话,可能就会牺牲掉它。叶总他们在选择片子的时候,要有选片委员会,很科学的分析市场,对回报做预估,最后把片子选出来。所以一部片子能不能上映,跟这个片子本身的投入和它票房的回报预估是有关系的。

 

沈竹:为什么所有院线的判断都是一致的呢?90%的院线都选择同一种排片方式。

 

谭飞:因为所有商业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赚钱而不是亏本。其实还是好的影片不多,资源有限。

 

叶宁:我跟你说一个数据吧,去年全国制作的影片总数是465部,能进入院线公映的大概是一百多部,超过三百万票房的影片才62部,超过一千万票房的才39部。一千万票房是什么概念呢,按照现在分帐比例,制片方基本上只能收回三百万。实际上一个影片的成本随便就上千万了。所以影片的质量恐怕还是最关键的问题。

 

沈竹:我们走进电影院的时候,有时候不太满意,觉得好片子没有被院线选到。会不会有这种情况?

 

钟丽芳:我觉得电影它是一个大众消费,要让大多数人喜欢。而影院要有足够的利润来支持运转,所以在选片的时候自然也会选有票房的。

 

沈竹:钟总原来一直都是送片的对吧,跟院线打交道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他们拒绝你们的片子?

 

钟丽芳:我们还好了。因为如果不是质量特别好或者级别足够高的片子,可能我们也不会投,我们在投片的时候非常谨慎的。

 

叶宁:钟总他们送出来片子质量都是不错的,我们都是抢着要。

 

谭飞:反正我是听说,很多出品方把院线经理的看片会当做生死之战,无数的高层都亲自参加,很重视。在看片的过程中,出品方很紧张,特别注意院线经理的面部表情。一直在笑或者一直在流泪,这都是好反应,如果表情不痛不痒,他们内心就失落了。

 

叶宁:看片会很重要,它是影片能不能跟观众见面的关键。因为院线经理不是代表个人,他是代表观众去看一个片子,他会提出很多建议。

 

钟丽芳:我觉得他们的观念起很主导的作用,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误差,这很正常。

 

 

银幕数不足导致艺术院线缺失

 

沈竹:现在国内有一些人在建立特色院线,比如说艺术片院线,就是几个影院专门上艺术片。

 

叶宁:这种类型很少,中国的主流院线基本上是同期放映,没有说分区放映。

 

钟丽芳:美国的院线分的很清楚,因为它的屏幕数足够多,也不像我们这样,大部分票房来自于几个重点城市。所以除了能上大片的屏幕之外,的确有一些艺术片的院线。

 

叶宁:可是目前在中国屏幕数还很少的情况下,你肯定要满足广大老百姓的价值观,上他们喜闻乐好的片子。

 

谭飞:叶总讲的很对,我觉得首先要扩大院线的规模,规模大了之后才能细化。没规模的时候当然首先满足主流了。

 

低票价数字院线前景堪忧

 

沈竹:据说在二三级城市有一些数字影院,票价很便宜,但放映档期会排在其他院线后面。那观众会不会选择这种稍微便宜一些的数字影院呢,这会不会是新的院线呢?

 

谭飞:我们目前的票价,中产阶层还能够承受。便宜的数字院线也不会生存太久,我记得当年赵国庆就革命性的提出了5元票价。但是后来发现,如果票价真的是5元,那院线就支撑不了了,因为院线要回收成本,要养活职工,要继续发展,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说,不是喊出一个口号,描绘一个愿景,就能解决问题。

 

沈竹:既然观众是分层的,那为什么票价不能分层。

 

叶宁:问题是如果一个院线把票价定的太低,它肯定不能跟其他院线同期放映分帐片,因为分帐片有最低票价,这是对制片方的保护。所以它只能放过期片。但是,不管是在县城也好,在乡镇也好,观众都希望看到同期的大片,放不了同期片,放不了分帐大片,那观众就会流失,因为他觉得还不如看碟呢,碟是同步的。至于数字院线的问题,其实中国的数字化是非常快的,基本上到年底70%到80%的院线会出现数字机,所以院线会逐渐的全部数字化。

 

沈竹:这会不会让票价更便宜,因为拷贝也取消了,放映方式也简化了。

 

叶宁:直接受益最多的应该是片方,他节省了拷贝费用,在国外虚拟拷贝费会拿出来分的,但是现在中国的制片方都不提这个问题。

 

谭飞:便宜,是一个相对概念。中国的人均收入在增加,十年前30元的票价是很吓人的,但是现在30元的票价确实很多人足够能承受了。

 

电影投资风险“中间大,两头小”

 

沈竹:我们刚才说了,四百多部电影里只有一百多部能上,那其他的片子怎么办,去哪儿?

 

叶宁:有的片子能进电影频道,其他的大部分片子可能观众就看不到了。所以现在的问题一个是银幕不够,另一个就是能产生票房的强片子太少。虽然每个月都有新片上映,像这个月有26部,但是强片只有几部,其他的都是绿叶衬红花。

 

沈竹:那美国每个月上映多少新片,他的强片有多少?

 

叶宁:基本上美国每周都会有一部质量不错的片子进来,而且是大规模发行。所谓大规模发行,就是超过七百家院线,大概三千块银幕全铺。就是说他们一般对片子是比较有信心的。实际上美国的六大影视公司每年的片子也就一百来部,但质量都比较高。

 

沈竹:出产量比咱们少。

 

叶宁:但每部的平均成本你知道是多少吗?基本上都超过了六千万美元。加上起宣的费用大概四千万美元,平均投入超过一亿美元。可能在几年前,从前期剧本策划开始,就有非常专业的团队在运作了,包括什么时候上档期,什么档期做什么类型,找什么点,然后企宣怎么去做,都非常的成熟。所以说美国的主流商业片,整个质量是往上走的。

 

沈竹:那对于电影制片方来说,会不会有一个共识,就是做电影就应该大投入,大投入才有大制作,大制作才能保证最后的大票房。就是照搬美国模式。

 

钟丽芳:对呀,这又回到屏幕数的问题了。因为屏幕数不够,才有大片之争,好的片子你才能获得高票房,获得高回报。所以通常来说,我们认为大投入的片子反而风险小。当然这个大也不能是无止境的大,我们肯定会事先对这个市场进行调研,根据具体的市场状况,来分析这个片子的受众大概有多少,还从很多很多市场的细节,来分析出我们大投入的片子能有什么样的回报。

 

谭飞:对,所以现在中国有一个说法,投资风险是两头小中间大,一千万以下的有可能成功,三千万以上的有可能成功,一千万到三千万之间的反而不尴不尬,因为它找不到准确定位。其实,中国观众还是容易被一种气势震慑,就是大制作大导演大阵容,大家看完之后会觉得很满足,觉得物有所值。

 

沈竹:哪怕最后的艺术性不强?

 

谭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影的业界评价并不高,口碑不太好,但是商业上的收益非常好。比如说《杜拉拉升职记》,从艺术上讲你没法说这是一部很有质量的电影,但它的商业运作很成功。所以中国还没做到像美国大片那样,真能把商业运作和质量揉在一起。中国有些电影成功是因为商业运作好,有些电影成功是因为质量特高,很难同时做到这两点。当然我们也在进步,像今年的《唐山大地震》在这方面就做的挺好。

 

叶宁:实际上,中国电影人特别是中国电影投资人是不容易的。第一,现在的有效银幕数还不够,票房产出有限。如果银幕数能翻一倍那票房直接翻一倍,投资回报率就高了。第二,中国电影工业还没完全建立,投资方还是全靠票房,别的收益太少了。冯小刚前两天说,除了票房,我只有植入广告这么一点点收入。在国外,一部影片票房很收回成本就OK了。盈利靠什么呢?DVD的销售可能占25%左右,还有版权的销售,衍生品的销售等等。

 

差异化发展,锻造院线核心竞争力

 

沈竹:现在院线越做越强了,很多影院都想要加盟,这样就慢慢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左右着观众的口味。那小的影院的生存空间是不是越来越小了呢?

 

谭飞:因为院线本身是做久了就是一种品牌效应,比如说华谊兄弟,它的片子即使导演不是冯小刚可能也会有些吸引力,因为大家觉得是华谊电影。我觉得院线也会有这个概念,比如说以前在香港有些观众看電影就选嘉禾院线,或者选邵氏院线。其实中国的院线应该学习好莱坞的先进的院线经营模式,要差异化发展。这样能让更多的观众找到适合自己的电影,而且是通过一种简单的选择就能找到。院线本身就是为观众消费服务的。其实现在因为好片子少,院线都在抢相同的电影,这种差异还不明显。那么长远发展下去,肯定要有差异化。

 

叶宁:作为一个连锁服务行业,长久来看,院线的核心是差异化。第一,各院线消费群体可能是有差别,随着好的影片越来越多,你能不能根据你自己消费群体,准确的排映出不同类型的影片。或者上同样的影片时,但你的排映策略不一样。第二个很重要,就是服务的差异化,座位舒不舒服,购票方不方便。提供不同的产品,提供不同的服务,实际上大家最终是在这个层面上竞争的,

 

影院进入服务竞争时代

 

沈竹:钟总在选院线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什么参照系,将来建成什么样的是你们理想的状态?

 

钟丽芳:跟我们做电视剧电影一样,我们还是倾向于做品质比较高的电影院,我们在这方面是非常非常谨慎的。

 

沈竹:品质高你觉得体现在什么细节上。

 

钟丽芳:就是像叶总说的,除了硬件本身,还要在服务的环节上,在小的细节上,要做的让大家觉得真的是很方便很舒服。比如说我们对单个座位前后的距离会做特别细致的估测,牺牲一些座位数,让观众感觉更加舒适。

 

叶宁:影院实际上就和星巴克很相似。除了咖啡产品外,星巴克还销售一种咖啡文化。那电影以后也要销售电影氛围,能把这种氛围造出来,你最后就能粘住观众。

 

沈竹:我记得有的影院特别冷,冻的我都感冒了。

 

叶宁:对呀,这时候如果影院能提供一个披肩围在你身上,你就被粘住了。

 

谭飞:我觉得中国的中产阶层逐渐成熟了,他的品位感,他的生活习惯养成之后,他对很多生活细节就有选择了。吃东西有选择,看书有选择,看电影有选择。那院线最终还是要靠服务赢得观众。钢筋水泥是电影院的外表,你要用你的服务,让观众内心感到温暖。如果你不能创造出一种梦境感,没有人会去的。

 

沈竹:我们不可能从受伤害情绪不好,一下子进入电影这个情节,其实很难的。

 

兼并整合是中国院线的必由之路  

 

沈竹:据说现在院线对整个票房的贡献达到了90%,有这么多吗?

 

叶宁:去年的数据是这样,前五大院线的票房占全国票房的57%,前14大院线,基本上占全国票房的90%了。

 

沈竹:现在全国一共有多少院线?

 

叶宁:37条院线。

 

沈竹:他们说中国有五条院线进了亚洲前十是吗,有这么大的规模吗?

 

叶宁:看按什么标准来衡量,如果按照银幕数来衡量,那像我们今年底有600块银幕,那就是亚洲第一第二了。

 

沈竹:恭喜,恭喜发财。

 

叶宁:但是按单座产收产量,那我们还是排在后面的。不过我相信中国未来的电影市场上肯定会出现世界级的院线。因为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太大了。

 

谭飞:这37条会不会最后变成3条或者7条?

 

钟丽芳:我觉得将肯定需要整合的。

 

叶宁: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在美国,前四大院线就占了一半的票房。因为院线作为服务终端市场,最后的竞争就是份额之争,你份额越大,有可能你的品牌优势就越大,成本就越低,那你提供的服务会更好,实际上这是所有连锁服务行业的趋势。

 

强强联手对电影终端发展非常有益

 

沈竹:钟总他们是院线中的后起之秀,最近跟华润签了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什么呢?

 

钟丽芳:我们4月份在深圳,跟华润签了一个战略的协议。他们有一个产品叫欢乐颂,是中高端的商场。将来,在他们所有的商场里面都会有我们的电影院。至于具体的合作方式是合资还是租赁,我们还要更细致的协商。

 

沈竹:马上要开业的那家影院就是这个战略合作的结果吗?

 

钟丽芳:是的。除了跟华润合作,我们也会租赁其他商场的地方建影院。

 

叶宁:我非常赞赏钟总的做法。实际上和优秀的房地产商在一块,他们能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对发展终端是非常健康的。

 

钟丽芳:因为我们前期毕竟是一个制作公司,做电影院的时候会有一些优势。比如说一个新的影城开业时,我们可以把导演资源、演员资源等很多资源放在那里。这种资源共享,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协力,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下面你会有很多协力产生。

 

叶宁:实际上我觉得华润和钟总合作,也是看中了你们能提供这种资源的优势的价值。因为电影院是购物中心的价值贡献者,而且贡献的是文化娱乐价值的核心,但电影院不是价格贡献者。

 

沈竹:太深奥了,我现在只问你一个问题,他们这样强强联手,对你们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吧,你有没有紧张?

 

叶宁:我没有紧张,我觉得这是非常健康的发展,对这个行业来说是好事。

 

沈竹:他越健康对你威胁越大。

 

谭飞:能测一下你的心跳吗?

 

叶宁:市场份额不能一家独大的,只有靠更多优秀的影院吸引更多的观众进来看电影,这个蛋糕才会更大。

 

院线是微利行业,投资应回归理性

 

叶宁:我们现在担心的是,很多不懂这个行业规律的投资进来后,造成的非理性繁荣,就是一夜搅乱市场。我相信,过三年左右,当大潮退去时,会发现很多人在裸泳。

 

沈竹:你已经判断这个时间是三年了?

 

叶宁:基本上是这样,因为新建一个电影院进入正常状态的时间是三年左右。

 

沈竹:所以说影院应该是一个回报不快,甚至可以算是回报很慢的行业?

 

叶宁:微利的行业。

 

沈竹:但是投入很少?

 

叶宁:没有,投入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了,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沈竹:是别人哄抬价格的原因吗?

 

叶宁:不是。一是因为技术更新了,比如现在要上数字化的设备,上3D的设备,上I-MAX的设备,这是巨大的投入。二是装修的更新,现在的影院这么多,不是影院抢手,是观众抢手。要留住观众,你就要不断的创造新的梦境,也许三年五年就得换一次。那票价随着屏幕增加应该要降低的,票房分帐根据行业特点有可能要降低。所以盈利空间在压缩,你的投入在增大,怎么可能是暴利呢?

 

沈竹:有时候我挺感谢院线的,如果没有各路精英参与院线的建设,那影院市场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竞争那么激烈,给我们观众提供的服务是越来越好了。

 

谭飞:我觉得乱相之后必然有一个回归,绚烂总会归于平淡。像叶总钟总这样理性的业内人士,他们更多的用战略眼光去看待这个行业,那么整合会带来一个很好的未来。

 

院线未来将向上游产业延伸

 

沈竹:钟总的公司五年有了两百块屏幕,如果这样的公司在中国有几十家的话,那我们屏幕数的增长就了不得了,那你觉得这是虚假繁荣还是真繁荣?

 

谭飞:钟总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自己也投戏,他们有一些资源可以互相共享不用浪费。我想大家都能增长两百块银幕的情况不会有,现在没有这个空间。

 

沈竹:那将来院线将来会不会跟导演一起商量剧本,一起决定影片的内容呢?

 

谭飞:今后的趋势一定是这样,因为他们是卖场,卖场的意见是最重要的。

 

叶宁:我觉得这是必须的。我给你举个例子吧,去年西影厂找到我,他说希望以后我们的剧本能先通过你们的审查。

 

谭飞:这是个爆料。

 

沈竹:大佬就是大佬。

 

叶宁:我说这不合适,我可以给你提供建议。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说我每年都有很多本子,但是我们闷着头拍完以后,投入市场时才发现很多很多问题。他说如果能听到你们终端的意见,不管是批评也好,赞扬也好,至少我能大概有个感觉和方向,这对我太重要了,我会节省大量的成本。后来真是这样,他有本子就先拿给我们,然后我们会诚恳的给他提供一些建议。根据这些建议,我觉得他们至少可以规避一些风险。

 

沈竹:这真让我们感觉到终端为王啊。不管是做影院建设,还是投资上游市场,我们都能感受到,大家都想做大做强,都想拉长自己的阵营。这两周的下午茶喝得特别有意思,我们认真的梳理了一下暑期档里大片之争背后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涉及到了电影市场的方方面面,也跟大家分享了很多独家内幕。那暑期市场之后,我们会有国庆档,国庆档之后会有元旦新年档,最后又迎来春节档。电影市场将会有一波又一波的征战。其实征战越激烈对我们观众越是好事情。

 

视频链接:硝烟四起争院线(下)

 

(CCTV2财经下午茶》栏目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15:06—15: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