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背后的财富之争:争夺黄金档期
(2010-09-15 16:30:59)
标签:
下午茶大片之争档期 |
沈竹:今天我们的下午茶接着跟您分享大片之争的档期发行篇。投资人除了在宣传营销上面大做文章之外,为了挤进一个黄金的档期,为了在院线中更容易跟观众见面,他们在档期发行上也做足了文章,这是一个更加激烈的战场。今天我们的嘉宾是,中影集团营销发行总经理蒋德福,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还有《风声》的导演高群书,跟您分享档期发行背后的赚钱故事,
观众需求决定影院的排片
沈竹:前两天我去看电影,发现一个9个厅的影院,有6个厅都在放同一部片子,很多人选也得选,不选也得选,那这种情况是不是很霸道啊。
叶宁:这完全是市场来说话。实际上,电影上映第一天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天结束后我们会有一个排映场次的比例和票房产出的比例,比较这两个比例你就知道这片子到底是排多还是排少了,然后马上做出调整。排片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决策,它会直接影响到票房的产出。所以每个月排片的时候,我们要提前对所有的片子进行一个预判,看看它们各方面的资料,包括题材、类型、观众关注度等。然后根据市场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安排。
沈竹:那观众就说了,同一个档期我想看别的电影都没有机会。
高群书:我觉得一个月一个大片,实际上很正常。因为这不是由院线或者发行公司决定的,这跟质量较高的、有票房号召力的影片的产量有关系。我们现在的电影工业的体制比较薄弱,中等制作的影片包括大片太少,否则也不至于一个月只有一部大片上映了。
蒋德福:其实我倒觉得是我们影院的厅少了,这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瓶颈。在国外,影院的概念是有十几个厅,在我们国家,可能有6个厅就算多厅影院了。6个厅才能容纳多少影片进去啊,当几部电影同时在一个档期上映时,影院很难安排。而且观众的需求不一样,比如说有的片子首次上座率是90%,有的片子首次上座率是60%,那影院是要追求效益的,它不可能排上座率很低的电影,因为它只有6个厅的资源。
沈竹:第一天上座率60%,第二天马上就要调整。
蒋德福:电影院现在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稀缺资源,我们人均拥有的银幕数太少了。在中国可能六七万人拥有一块银幕,在国外两三千人就拥有一块银幕。那放映厅多了,就意味着观众可以自由选择,不管是高导拍的,李导拍的,冯导拍的,都有场所让你去欣赏。很多电影被很快撤下是因为上座率低,但不见得它的艺术性和可欣赏性就那么差,只不过是欣赏它的人群比较少。不同的观众需求不一样,但影院还是要照顾大多数的观众,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叶宁:刚才高导和蒋总说的一个是电影产量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影片放映空间的问题。实际上就像这个月,有26部电影同时上,那我们算过,有9个厅的影院可以紧巴巴的排出来,只有4、5个厅的影院基本上没办法排,因为没有放映空间。而且还有很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影片的质量差别特别大,每个月的强片就那么几部,其他的片子有可能都是昙花一现的。我们会尽量给新片上映的空间,但主要关注的还是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片。那在排映的时候就得非常讲究策略。而且影片的生命周期不一样,有些片子可能刚开始给的厅不够,比如说高导的《风声》,但口碑一下子就出来了,那第二天要马上增加排映场次,这完全要看观众需要。
沈竹:所以你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跟踪所有片子的上座率和票房占比。然后再调整。
叶宁:对。排映是影院的关键核心,排映就是生产力。如果一个影院总经理没有经验,没有科学的依据去及时调整排映空间,那票房有可能会差20%-30%。我们要对市场非常敏感,对影片的内容非常敏感,同时还要会算。
大片猛于虎?品质决定票房
沈竹:其实安排档期是投资人的一门学问,也是导演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情,比如说在《风声》的档期安排上,高导就颇费了一番脑筋是吗?
高群书:《风声》的档期安排经过几次反复。刚开始拍摄时,我们对它的期望不是很高,后来在拍的过程中,发现它还是有希望的。所以它发行的背景,发行的方向,整个扩大了。扩大之后就选择档期,开始定的是“十一”档,但快拍完的时候,他们突然给我传信,说“十一”档有《建国大业》,我们得躲开,那是一霸主。我说不可能,《风声》这个题材就适合放在“十一”档。于是重新商量,后来中影也一块协调这个事情,最后大家走了一个双赢。虽然《风声》没有《建国大业》那么好的成果,但是还是不错的。
沈竹:就是曾经想过要躲开《建国大业》,那有提出躲到哪个档期吗?
高群书:当时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躲开《建国大业》,随便哪个档期都行。因为江湖上有一种传说,就是中影太大了,他们有垄断的嫌疑啊。
沈竹:最终是你的坚持让它留在了国庆档吗?
高群书:我的坚持应该是占了很大的作用。我做了很多解释工作,说一定要相信市场,影片的命运真的是由市场决定的。票房的最终结果,一是要看院线上有多少个厅放映,再者,要看影片自己的竞争力。
档期大战,内容为王
叶宁:实际上现在影片的放映空间不断的在增大,今年上半年的票房就超过了去年全年的票房。在这样的情况下,同一个档期应该能容纳两个大片的存在,但是这两个大片在类型上要有区别,比如说《风声》和《建国大业》,那观众会看完《建国大业》又看《风声》,或看完《风声》又看《建国大业》。
沈竹:所以你觉得《唐山大地震》有点寂寞是吧,这种双雄会也挺好的是吗?
叶宁:特别是在一个大片上映第二周时,其他片子就能进入市场了,但是类型不要和它冲突。
沈竹:比如说在《唐山大地震》铺天盖地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类型片跟它见面?
叶宁:娱乐一点的,《全城戒备》就很好。
蒋德福:其实市场“一枝独秀”是不合理的。《建国大业》上映的时候,其实我们希望《风声》能够一起上,这个市场应该是由大家共同托起的。影院也不希望只有一个节目啊。而且在同一个档期里,被挤下马的这些电影,它自身就有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在大家都躲避《建国大业》的时候,高导敢上?为什么《风声》能够成功?我觉得是还是内容为王,口碑好,影响力大。所以我觉得,如果自认为创作力非常强,影响力很大的电影,不要轻易回避这些档期,应该主动出击,因为观众的口味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只会看一部电影。
沈竹:您给我举一个主动出击特别成功的例子吧。
蒋德福:比如说《疯狂的石头》,比如说陆川的《南京南京》,还有《杜拉拉》,这些片子都是投资比较小的,而且不见得上映前后就没有进大片。
成功无法复制,档期不是决定性因素
沈竹:据说《南京南京》当时也是调整了好几个策略,有段时间他们都灰心了不想推它了,但最后还是下了赌注,把它放在合适的档期,然后推成功了。
蒋德福:《南京南京》从投拍的时候,我们就抱着一定要成功的信心。当然在中间的时候,我们认为市场上会有些竞争,或者说对我们影片不利的因素。但是我们从自身做起,创作团队和陆川导演,还有集团的领导一起商量,最后把它做成功了。我觉得策略是很重要的,一部电影进入市场之前,如果没有策略,就不会轻易的取得高票房的成功。
沈竹:跟档期有没有关系。
蒋德福:我觉得固然跟档期有关系,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说在选择档期的时候,我不能光考虑不能跟谁碰撞的问题,我会更多的考虑这部电影在社会上的感知度有多少,观众关不关注它。这个工作要是做好了,比分析影片更重要。
沈竹:但是注意力是稀缺的,观众关注了这个就少关注那个啊。
蒋德福:你要看哪个是决定性因素。观众需要什么,影院关注什么,这是占到第一位的。至于同时上映的电影,你不可能不让它上,你约束不了这个市场,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以我们考虑的更多是让影院知道我的关注度最高,来排映我的电影。
沈竹:08年8月,在所有的大片都躲避奥运盛会,忽略了暑期档电影市场的时候,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十全九美》却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这样的经验有没有可以借鉴的价值呢。《十全九美》的档期是谁决定的?
叶宁:档期最后还是由发行方自己决定的,我们影院可以从市场角度提一些建议,他们可能接受也可能不接受。因为制片方有自己的策略,而且档期的决定,是非常复杂的。
蒋德福:可能《十全九美》的发行方觉得当时是个机会吧。我觉得《十全九美》的成功,有值得分析和借鉴的地方,但是它完全不能复制。因为世上没有先知,说我就看那个档期一定能成功。
沈竹:那这是一个意外之喜吗?
蒋德福:对,中国市场经常有惊喜。比如说,当各路影片包括好莱坞大片都在躲《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全城戒备》就是一个惊喜。所以这真的是一个观众心态的问题,老看一个东西会有疲劳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电影上映两个星期之后,一定要有新的电影进来,否则市场就没激情了,观众没的看了。
精选档期,让票房飞跃式增长
沈竹:最近又有一部大片调整了档期,就是《盗梦空间》。为什么片方要调整档期呢?
蒋德福:我想说一个例子,它让我感觉预先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就是《大内密探零零狗》。我们看了样片以后,觉得推这个片子会很费劲,因为它的娱乐性很强,年龄大一点的观众肯定不喜欢,不适合他们的口味。但是我们调查了一下,发现从周星弛的上一部搞笑电影到大内密探零零狗推出之前,还没有一部特别搞笑的让人很轻松的电影。所以在基本已经放弃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开了一个试映会,找一些80后的,不同职业的观众来看片。这是中影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常采用的方法。结果80后说这个片子好,《大内密探零零狗》多好玩啊。虽然我们真没看出哪儿好玩,但是我们想,这个市场的主流观众是80后。所以我们决定要加大这部影片的投入,原本中影集团计划给《大内密探零零狗》的宣传发行总投入可能不超过1000万,调整之后,我们把它加到了1500万。
沈竹:1500万是大投入了吧。
蒋德福:应该是比《建国大业》少一点。这么大的投入,是因为我们拿准了市场一定会有回报的,虽然它的艺术性不是很强,但是它的可观赏性强,80后喜欢,不出意外的话,票房过亿是没问题的。所以在发行之前,我们就确定了这部影片的目标是过亿。
沈竹:档期也是80后定吗?
蒋德福:档期是我们决定的,前后必须没有雷同的影片,它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电影类型。我们把它搁在那个档期里,是因为前后上映的片子有些是悲剧,有些比较文艺,它则是很搞笑的很轻松的。
沈竹:确实需要了解观众的心理。
蒋德福:所以王晶导演在庆功会上说要请我们吃饭,他本来对市场都没有信心了,结果我们做得这么好。所以并不是随便拍一下脑袋,就定下档期的。真的要有一个策略去做。大家进电影院看电影时候,并不了解更多的幕后故事。
叶宁:我也觉得特有意思,因为我们的专业看片人员也看过这个片子,就觉得没办法去做它。只能跟着蒋总他们的宣传走。可放映后,观众的反应蛮热烈的。票房冲得挺快,一下子就上来了,超过了我们原来的预期。所以当时为了这个片子,我专门到影城,和观众坐在一起看了一场,确实感觉有很多可乐的东西,非常轻松的。所以我非常钦佩蒋总他们做的很多工作。实际上在影片上映之前,了解观众的心态,宣传影片的价值点或是冲突点,让观众知道影片的可看之处,吸引他们走进影院,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贴近观众心理是影片的成功秘诀
蒋德福:其实我们在影片上映前采取的一些策略,对最终票房很有影响。比如说,宁浩非要给他的新片起名叫《银牌车手》,但我们觉得之前有《疯狂的石头》,那为什么不叫它《疯狂的赛车》呢,而且片子里确实有开车玩命奔跑的镜头。另外,这个片子既然是给青年观众看的,时间就不能弄太长了。
沈竹:本来多长?最后结果是多长?
蒋德福:从两个小时以上,剪到一个小时50分钟之内。
沈竹:作为一个导演,高导会愿意剪掉自己的片子吗?
高群书:剪的时候心疼,但最后还是要剪。其实自己想一想,消化一下制片方的意见,再看两遍片子,就会发现他们说的是有道理的,你必须尊重市场。
沈竹:都像高导这么好说话吗?
蒋德福:宁浩比高导拧一点,因为有一场计划戏,他花了好几十万很辛苦才拍好的。但是我们觉得那段不应该要,为了缩短时间。还有一些台词要修改,我们要在这方面给影院提供很多宣传点。
沈竹:比如说雷人雷语?
蒋德福:对。但是我们的建议,宁浩不能接受,甚至我们董事长都出面了,他还是舍不得剪。于是我们请了一些观众开试映会,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也有学生。看完电影以后,给每个人发调查问卷,然后把导演叫来跟观众交流。有的人说,导演我觉得片名不应该叫这个,应该改成什么。有的人说,我觉得你有一句台词太雷人了应该改一下。有的人说,我觉得你有一句台词将成为流行语。那我们把观众意见都记下来了,这就是宣传要用的东西。其中有一个观众就对宁浩说,我觉得有一场戏你应该剪了,因为前面有铺垫了,后面又演一场就重复了。结果宁浩就剪了,剪掉了一刻钟的片长。
沈竹:那么拧的人就这样被顺利说服了。
蒋德福:也不是说拧,他非常辛苦地拍这个电影,很喜欢它。但是我们希望影片更接近市场,因为这样辛苦拍摄的电影如果不被观众接受,那是很痛苦的事情。
沈竹:让市场的反馈成为导演作品的活水之源,这是特别好的事。
高群书:必须这样。
蒋德福:高导非常尊重市场,很好说话的。其实剪片子有两个好处,一是让观众觉得影片的节奏更快更紧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跟叶总他们有关系,就是排映场次问题。
沈竹:叶总你们是希望电影越来越短吧,场次越来越多,你们赚的钱就越来越多。
叶宁:在保证产品完整、精彩的情况下,排映空间越短生产力越高嘛。
沈竹:没想到今天能听到这么多跟档期有关的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其实除了档期编排之外,电影幕后的故事还有很多。明天的下午茶将我们将继续跟您分享。
(CCTV2《财经下午茶》栏目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15:06—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