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子的自白书

标签:
减肥瘦挑食零食杂谈 |
分类: 衣 |
http://s6/bmiddle/60cc6464g953256496e65&690
九十年代初,刚来美国,打工时,听说了犹太人的一句话,“you can never be too rich or too thin.”(永远都不能说,太有钱或太瘦)--两者都是追求无止境。一句话,与当时中国的价值观、审美观颇为相悖。醍醐灌顶,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瘦是如此一种美德,其对我的震撼,不亚于知道了,钱原来是个好东西。
谈到瘦,说来话长,说起来,有点儿矫情(北京话,故作姿态,装蒜),从小到大,瘦,一直都是我的痛处。怪自己生不逢时,那会儿的中国,没人觉得,瘦,算是哪门子的美。小学课本读夏衍的《包身工》,一句一个芦柴棒,我总是做贼心虚地觉得,是在说我;在好多年里,有人一说我瘦,我总觉得人家在骂我。说出来难以置信,平时穿衣服,照相,我都把显胖作为追求。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我妈捧着头版头条上,唯一的女登山队员,五大三粗、壮得像头牛似的潘多的照片,由衷地说,“我女儿要是这么壮实,有多好啊!”
像冯巩在春节晚会的相声里说的,“同志们啊,猴儿年终于到了”--河东河西转了一圈,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瘦终于成了时髦;从黄花姑娘熬成了黄脸婆,我们瘦子终于扬眉吐气了。不认识的人都觉得,我瘦得可以,肯定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诀。曾经在菜市场里,有一俄国男人追着我问,你吃什么啊,我老婆怎么整天减肥,可就是瘦不下来啊。常看我博客的,都知道我嗜吃,也老有人问我这个问题。说出来,大家肯定失望,周围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其实就是天生的这么一个瘦子,吃得也不比谁少,可就是不长肉。
记得上大学时,每天都早早地跑食堂,为的就是吃个好菜;别的女生都买二两饭,就我吃三两,回宿舍还得再大嚼一通零食。去芦沟桥农场劳动,行李里都是我妈偷偷给我塞的香肠。有时吃的东西目标太大,不好意思,就躲在上铺上吃。多少年过后,大学室友重逢,一见面,有人就说,就记得你整天躲在上面啃鸡腿儿。。。赶上学校食堂会餐,平时逍遥派的我,这会儿可来了精神,组织宿舍里每个人打一个不同的菜,回来大家凑在一起吃。有一次,正好赶上室友的一长辈,来学校看她,目睹了我们会餐的全过程后,总结了一句,“我看你们这儿,就是她,最能吃!”(那手自然是指着我的鼻子)。后来到医院实习,一天晚上,下了手术,刚吃了包方便面当夜宵,就听同学说,原来医院有免费的手术饭,闻讯,我二话没说,拿了饭盆就往食堂奔,一会儿,就端回来了满满的一盆馄炖,努了努力,全都干下去了,直看得同宿舍的胖子同学(实习新分的宿舍),两眼发直,当时就拜倒在我的馄炖盆下,把我奉为全世界她最羡慕的人。
http://s3/middle/60cc6464g95326e9dfec2&690
自我感觉,爱吃比爱臭美,有过而无不及。承蒙上天厚爱,不然,我都不知道鱼和熊掌,取哪个,舍哪个。都说女儿随父,我爸也是吃起来相当豪放,不过,体形一辈子都没变。所以我觉得,胖瘦这事儿,和高矮差不多,遗传基因还是起决定作用的。如今这年月,瘦,都快成了美的代名词了,满世界很少听说,有谁不减肥的,不过,我真诚奉劝大家,别太和自己较劲了,那些瘦骨伶仃的模特儿,其实都是天生的。
回国看电视,发现有人真是瘦的触目惊心。可能因为从小生活在瘦的阴影里,我并不觉得,瘦成那样,有什么好看,反而,感觉相当恐怖,毫无美感而言。东方人本身骨架就小,太瘦了,真的是骨瘦如柴,轻于鸿毛。其实,环肥燕瘦,各有其美。新年去听爵士乐,眼见台上一个身材绝佳,纤细有致的金发女郎,风头最后竟然被一个其貌不扬,体重超过两三百磅的黑铁塔压下去,个人的气场,艺术的魅力,不容否定。当然,要修练到那个份儿上,绝非易事,不过,不吃不喝地减肥,也不是什么好练的活儿吧。
说了半天,饱汉不知饿汉饥,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后天因素。我感觉,吃东西最益细水长流,暴饮暴食和不吃不喝,都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保持身材。记得唐山地震那会儿,大家都住抗震棚吃食堂,平时吃饭以挑三拣四著称的我,竟然不知不觉中,把两人的饭菜,四两米饭两份烧茄子,吃了个精光。由此可见,肚子里得有底子,有油水,才能控制饮食,吃得过于清淡,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有可能物极必反,前功尽弃。
还有,就是挑食的人不长肉。本人从小吃东西,就不像人家小孩儿那么痛快,臭毛病特多,这不吃,那不吃--最讨厌猪油味儿,一点儿肥肉都不沾,看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不吃,连馅儿都得扒拉开,研究研究,才能入口。稍微粗糙点儿的东西都不喜欢,被我妈惯得,吃饺子都得专门给我包小馅儿的。而且,吃东西特慢,嗓子眼细,嚼半天都咽不下去。长大以后,特别是离了家,出了国,当了妈后,在吃上,泼辣多了,虽然一贯是随心所欲地吃,不过,拜托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一天顶多大吃一顿。每次回国,机会难得,乐吃不疲,但中午吃了,晚上就想回家喝粥,也不是我有多自觉、多会保养,就是简单的生理要求。一张一弛,也是再接再励、继续吃下去的保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尽量吃得讲究点,精致点,平时要么自己在家做,要么进高级点的餐馆,品质卫生都有保证。小餐馆、大排挡,油大味重,吃上瘾了,难以自拔。饮食益清淡,不沉溺于辛辣刺激。细嚼慢咽,方能体味食物之精髓。
另外,注重荤素搭配,一顿饭没肉不行,没菜也一样不行。还有就是,从小到大,我都不大吃零食,(除了吃食堂那阵子)。我们那会儿,别的小孩儿爱吃的话梅,烤白薯,老玉米,还有解谗的白糖拌芝麻酱,我都提不起兴趣。看到别人家几个小孩儿一拥而上抢水果,才想起自己家的水果都快烂了。除了偏爱奶油点心外,冰淇淋、巧克力啥的,吃不吃没太所谓。土豆片,爆米花,花生瓜子,各种饮料基本不碰。原因很简单,一日三餐吃得满足了,自然就不想那些了。
人说,心宽体胖。据我观察,大大咧咧的胖子多,斤斤计较的瘦子多。要这么说,胖子骨子里应该是比瘦子快乐,要这么想,胖点儿也值了。如今人到中年,在胆固醇面前,人人平等,瘦子一样有可能“三高”,所以上帝还是公平的。注意饮食,锻炼身体,才是健康之本。随着年纪的增大,我还真觉得,不能太瘦了,那样容易显得干巴、憔悴,还是胖瘦适中,透着滋润、气色好,特别是不能猛地瘦下来,闹不好,皱纹就全出来了。“you can never be too rich or too thin”,犹太人的这句话,我琢磨了这么多年,说得的确有道理,不过,我脚着,钱其实不用太多,人也不能太瘦。
九十年代初,刚来美国,打工时,听说了犹太人的一句话,“you can never be too rich or too thin.”(永远都不能说,太有钱或太瘦)--两者都是追求无止境。一句话,与当时中国的价值观、审美观颇为相悖。醍醐灌顶,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瘦是如此一种美德,其对我的震撼,不亚于知道了,钱原来是个好东西。
谈到瘦,说来话长,说起来,有点儿矫情(北京话,故作姿态,装蒜),从小到大,瘦,一直都是我的痛处。怪自己生不逢时,那会儿的中国,没人觉得,瘦,算是哪门子的美。小学课本读夏衍的《包身工》,一句一个芦柴棒,我总是做贼心虚地觉得,是在说我;在好多年里,有人一说我瘦,我总觉得人家在骂我。说出来难以置信,平时穿衣服,照相,我都把显胖作为追求。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我妈捧着头版头条上,唯一的女登山队员,五大三粗、壮得像头牛似的潘多的照片,由衷地说,“我女儿要是这么壮实,有多好啊!”
像冯巩在春节晚会的相声里说的,“同志们啊,猴儿年终于到了”--河东河西转了一圈,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瘦终于成了时髦;从黄花姑娘熬成了黄脸婆,我们瘦子终于扬眉吐气了。不认识的人都觉得,我瘦得可以,肯定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诀。曾经在菜市场里,有一俄国男人追着我问,你吃什么啊,我老婆怎么整天减肥,可就是瘦不下来啊。常看我博客的,都知道我嗜吃,也老有人问我这个问题。说出来,大家肯定失望,周围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其实就是天生的这么一个瘦子,吃得也不比谁少,可就是不长肉。
记得上大学时,每天都早早地跑食堂,为的就是吃个好菜;别的女生都买二两饭,就我吃三两,回宿舍还得再大嚼一通零食。去芦沟桥农场劳动,行李里都是我妈偷偷给我塞的香肠。有时吃的东西目标太大,不好意思,就躲在上铺上吃。多少年过后,大学室友重逢,一见面,有人就说,就记得你整天躲在上面啃鸡腿儿。。。赶上学校食堂会餐,平时逍遥派的我,这会儿可来了精神,组织宿舍里每个人打一个不同的菜,回来大家凑在一起吃。有一次,正好赶上室友的一长辈,来学校看她,目睹了我们会餐的全过程后,总结了一句,“我看你们这儿,就是她,最能吃!”(那手自然是指着我的鼻子)。后来到医院实习,一天晚上,下了手术,刚吃了包方便面当夜宵,就听同学说,原来医院有免费的手术饭,闻讯,我二话没说,拿了饭盆就往食堂奔,一会儿,就端回来了满满的一盆馄炖,努了努力,全都干下去了,直看得同宿舍的胖子同学(实习新分的宿舍),两眼发直,当时就拜倒在我的馄炖盆下,把我奉为全世界她最羡慕的人。
http://s3/middle/60cc6464g95326e9dfec2&690
自我感觉,爱吃比爱臭美,有过而无不及。承蒙上天厚爱,不然,我都不知道鱼和熊掌,取哪个,舍哪个。都说女儿随父,我爸也是吃起来相当豪放,不过,体形一辈子都没变。所以我觉得,胖瘦这事儿,和高矮差不多,遗传基因还是起决定作用的。如今这年月,瘦,都快成了美的代名词了,满世界很少听说,有谁不减肥的,不过,我真诚奉劝大家,别太和自己较劲了,那些瘦骨伶仃的模特儿,其实都是天生的。
回国看电视,发现有人真是瘦的触目惊心。可能因为从小生活在瘦的阴影里,我并不觉得,瘦成那样,有什么好看,反而,感觉相当恐怖,毫无美感而言。东方人本身骨架就小,太瘦了,真的是骨瘦如柴,轻于鸿毛。其实,环肥燕瘦,各有其美。新年去听爵士乐,眼见台上一个身材绝佳,纤细有致的金发女郎,风头最后竟然被一个其貌不扬,体重超过两三百磅的黑铁塔压下去,个人的气场,艺术的魅力,不容否定。当然,要修练到那个份儿上,绝非易事,不过,不吃不喝地减肥,也不是什么好练的活儿吧。
说了半天,饱汉不知饿汉饥,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后天因素。我感觉,吃东西最益细水长流,暴饮暴食和不吃不喝,都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保持身材。记得唐山地震那会儿,大家都住抗震棚吃食堂,平时吃饭以挑三拣四著称的我,竟然不知不觉中,把两人的饭菜,四两米饭两份烧茄子,吃了个精光。由此可见,肚子里得有底子,有油水,才能控制饮食,吃得过于清淡,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有可能物极必反,前功尽弃。
还有,就是挑食的人不长肉。本人从小吃东西,就不像人家小孩儿那么痛快,臭毛病特多,这不吃,那不吃--最讨厌猪油味儿,一点儿肥肉都不沾,看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不吃,连馅儿都得扒拉开,研究研究,才能入口。稍微粗糙点儿的东西都不喜欢,被我妈惯得,吃饺子都得专门给我包小馅儿的。而且,吃东西特慢,嗓子眼细,嚼半天都咽不下去。长大以后,特别是离了家,出了国,当了妈后,在吃上,泼辣多了,虽然一贯是随心所欲地吃,不过,拜托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一天顶多大吃一顿。每次回国,机会难得,乐吃不疲,但中午吃了,晚上就想回家喝粥,也不是我有多自觉、多会保养,就是简单的生理要求。一张一弛,也是再接再励、继续吃下去的保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尽量吃得讲究点,精致点,平时要么自己在家做,要么进高级点的餐馆,品质卫生都有保证。小餐馆、大排挡,油大味重,吃上瘾了,难以自拔。饮食益清淡,不沉溺于辛辣刺激。细嚼慢咽,方能体味食物之精髓。
另外,注重荤素搭配,一顿饭没肉不行,没菜也一样不行。还有就是,从小到大,我都不大吃零食,(除了吃食堂那阵子)。我们那会儿,别的小孩儿爱吃的话梅,烤白薯,老玉米,还有解谗的白糖拌芝麻酱,我都提不起兴趣。看到别人家几个小孩儿一拥而上抢水果,才想起自己家的水果都快烂了。除了偏爱奶油点心外,冰淇淋、巧克力啥的,吃不吃没太所谓。土豆片,爆米花,花生瓜子,各种饮料基本不碰。原因很简单,一日三餐吃得满足了,自然就不想那些了。
人说,心宽体胖。据我观察,大大咧咧的胖子多,斤斤计较的瘦子多。要这么说,胖子骨子里应该是比瘦子快乐,要这么想,胖点儿也值了。如今人到中年,在胆固醇面前,人人平等,瘦子一样有可能“三高”,所以上帝还是公平的。注意饮食,锻炼身体,才是健康之本。随着年纪的增大,我还真觉得,不能太瘦了,那样容易显得干巴、憔悴,还是胖瘦适中,透着滋润、气色好,特别是不能猛地瘦下来,闹不好,皱纹就全出来了。“you can never be too rich or too thin”,犹太人的这句话,我琢磨了这么多年,说得的确有道理,不过,我脚着,钱其实不用太多,人也不能太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