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报哓感恩节

标签:
美食美国感恩节火鸡北京东单菜市场八宝鸭迪斯尼 |
分类: 食 |

一转眼,又到了岁末的节日季节。感恩节,是美国仅次于圣诞节的重要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有点象中国的春节,是个举家团圆的日子。感恩节的晚餐之隆重,可比我们的年夜饭,这感恩大餐的主角就是火鸡。
小时候,在北京,东单菜市场算是全城最高档,最丰富的食品市场了。这里时不时就会有一些稀奇的东西,火鸡就是一个。记得听妈妈说,这大家伙的肉可老呢,又粗,没什么吃头。到现在我都怀疑,她那时是否真的吃过火鸡,还是根据这东西的个头,自己推测出来的。不过,听着她这话长大,我对火鸡一直就是这个印象。直到后来到了美国,才真正亲口品尝了火鸡。不知是以前的印象太深,还是当初的烹调不当,一开始,还真是对火鸡评价不高。一直到近几年,见识广了,自己也踏下心了,对西式食品的认可越来越高,才真正开始欣赏火鸡。

我家去年的火鸡,浇肉末,碎虾仁做的 sauce. 配芦笋,红椒,红薯泥
其实,早先过感恩节,我经常试图省略这个火鸡。其一,对它兴趣平平。其二,折腾起来挺费事。其三,个头太大。有了它就不用吃别的了,即使这样,小家庭一次也根本吃不了。不过我的企图,总是以女儿的强烈反对,而未遂。--不吃火鸡,那怎么能算过感恩节啊。有好几次,都是在最后一分钟冲进超市,翻来复去,来回扒拉,找了个小一点的,那也得十几磅。
火鸡买回家,根据包装上的说明,两天前从冰室里转移到冰箱里化冻。烤火鸡其实很容易,只要认真按照说明,设置好烤箱的温度,鸡胸朝上放入烤箱,根据重量,计算好时间,就可以了。很多超市买的火鸡,胸肉最厚的地方都有一个钉子样的东西,肉熟透了,钉子就会自动跳出来,更省事,保险。为保证鲜嫩多汁,可先用锡纸盖住鸡,等到最后半小时一小时的,再打开,这样成品的颜色会比较漂亮,外焦里嫩。
中国人做肉类喜欢烹调入味。曾经在朋友家,吃过一个中餐馆买来的火鸡,是先用酱油汁腌过再烤的,不知怎么的,总觉得这种西餐中做,有点不伦不类,并不怎么好吃。美国人做火鸡,顶多拿盐和胡椒在鸡身上揉搓一番,烤好后仍然没有太多味道。不过,我倒是比较喜欢这种原味的,火鸡自身有一种淡淡的黄油的香味,肉质细嫩,一咬出汁儿,真的很棒。好像上等的牛排,调味都很简单,就是吃肉本身的口感和味道;只有差的,不太新鲜的肉才用佐料腌呢。一个美国人曾教我用橙汁,在烤制的过程中,不断浇在鸡身上,火鸡胸是朝上的,肉又厚,还是没什么味儿,倒是鸡背,一直浸在橙汁里,有一股香味。还有人烤火鸡,往肚子里塞一个苹果,取其清香。最复杂的就是镶火鸡了,肚子里塞满了面包渣,香料什么的。我至今尚未试过,据说时间和火候不太好掌握。想着应该不错,和中餐的八宝鸭有点像。
原味的火鸡,吃的时候,片成大片,浇 gravy(调味肉汁)。此物是一种粘乎乎,不太咸的卤。也有用酸酸甜甜的cranberry 酱的。(查了一下中文翻译叫蔓越莓,是一种美国特产的小红莓)。大餐吃剩的碎肉,可用来拌沙拉,做三明治,骨头则用来熬汤。另外象红薯泥,南瓜饼等都是典型的感恩节食品。


2007年感恩节去了朋友家的大型晚餐,做了两大盘菜,和不少水果塔带去
经常听同胞抱怨,火鸡不好吃。我还真不敢苟同。可能是烹饪不当,再加上口味习惯的问题吧。中国人吃肉,一般喜欢吃所谓活肉,象大腿翅膀。可是,吃火鸡,最好吃的绝对是胸肉,其他部位经过长时间的炙烤都太干了。记得多年前,在佛罗里达的迪斯尼,凑热闹,人人手里举着一根火鸡大腿,象吃冰棍儿似的啃,是少有见到的美国人一边走一边吃的景象。
老实说,火鸡做起来难度并不高,远庖厨的人也能一展身手。关键就是温度和时间严格按照菜谱上说的。有一年,在我的大医师同学家过感恩节。她买了有机饲养的火鸡,按照菜谱加西式香料亲手烤制,火候得当,味道纯正,吃得我赞不绝口,至今难忘。不过,也想起来,刚到美国初期,也是做学问的某留学生太太,为招待众多亲朋好友整了个大个的火鸡,却不幸在烤制过程中,烫伤了手臂。我们吃上了美味的火鸡,她的胳膊也已缠上了绷带。

2005年的感恩节是在伊斯坦布过的,土国没什么太好吃的,烤肉串卷大饼是特色了。不过好像吃得也挺享受的,眼睛都闭上了。
今年,女儿游学远在伦敦,欧洲不过这个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挺想念在北京的母亲的。过完感恩节的星期六,我要在家请客,所以今年终于可以偷懒,火鸡就免了。对两个人来说,那更是庞然大物了。火鸡就变成了火锅,简单丰盛,也挺红火的。
置顶的照片是2004年的感恩节晚餐。某人看我贴老照片,不屑地说,都什么年代的火鸡了,早就馊了,也好意思往上放。--管不着,画饼还能充饥呢,这么大一只,够吃多少顿啊,糟蹋不了。看照片,那年还配了比较少露面的 Brussels sprouts(球芽甘蓝)呢。
前一篇:我没想住进那个大楼里
后一篇:坏女孩儿走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