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药师法门,止观法门

(2010-07-06 17:15:59)
标签:

宗教

保健

止观

足心

诸法

流感

房价

蚁族

2012

大雪

创业板

男篮

周迅

医疗费

分类:

    在佛教医疗体系中,唯有止观与念力两种法门最具佛教特色,也最具有省时省财和功效神奇等特点。所谓止,就是将心收在一处,下令妄动,所谓观,就是观诸法皆空,无法我二执,凝神内视,理解万法无一实体的真谛,则身体机理自会平衡。正如《心经》所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即观照之真义也,能观照到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何以止观能治病呢?因心乃一切果报之主,故称心王。它能生万法,亦能灭万法。心缘外境,即生万法,收在一处,止在病点,如灭万法,这是理所当然的。

       禅一,药师法门,止观法门
  止观治病的方法多种,妙难穷尽,因各种病治理的方法各有不同,本篇不可能二详举,但归纳起来,不出几种:
  (一)止于患处
  此法相近于我国医学针灸中的“阿是穴”,即不管病因病机,只要在患处寻找一个敏感的压痛点,全身放松,心无杂念,观想病患如微尘,散向虚空。自身机体免疫能力即能增加,气血通畅。这种良性的信息输入对维护机体平衡十分有效。《摩诃止观》云:“譬如国王所到之处,群贼四散,又如开门则风来,闭扇则风止,静心缘外境,如开门。止所痛处,如闭扇,故能愈疾”。
  (二)止于丹田
  藏经云:脐下一寸,名优陀那(道家称丹田)。行者若能止心于此,守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因丹田乃气海,能吞销万病,若止心于此,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
  按我国医学理论,脐下一寸名丹田,包括气海、关元、中极诸穴,乃人体全身真气贮藏之所在,长期的意守强化锻炼,可增加人体的免疫能力,调动和加强人体全身气血循环,对防治疾病有莫测之功效。
  (三)止心于肚脐
  肚脐,我国医学称之为“神阙穴”,乃人身之重要部位,亦是人体先天之气来源的所在。止心于肚脐,不仅可调节营卫气血,更能达到推动人体气血运行,调合四大,吞销万病的作用。故《摩诃止观》云:“系心肚脐,亦可治愈诸病。何以言之,系心于脐中,犹如豆大,解衣谛之取相,后闭目,合口齿,举舌上颚,令气调匀。若心外驰,则摄之令还,下令驰散。若念不见,复解衣看之,熟取相貌还如豆,则无病不治,无疾不愈也。”
  (四)止于足心
  将心专注于足心(涌泉穴),调顺呼吸,或站或坐,观想大悲甘露水从上而下,淋透全身,一切疾患随水顺足心而出,灌入地下,入地三尺。按我国医学认为:足心涌泉穴乃属少阴肾经,起于小趾,斜行于足心,向上沿小腿内侧缘入脊内,过脊柱,沿喉咙到舌根两旁。藏经云:“吾人所有诸患,皆由四大不调,四大不调,悉有心识上缘:心使风,风动火,火融水,水润身,是则上分调而下分乱。以致诸患进起,心若缘下则如吹火下溜,饮食消化,五脏顺而四大调矣。”
  (五)注心法界
  注心法界,学习经典,了解万法皆空,了无实相之真理。所谓心灭则种种法灭。放下万缘,顺其自然,不拘一切病相有相,则自会身安体泰,四大和合,是故“诸法空无所有,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诸法,法法皆是无相。如是寂住,不取病患之相,则病多有所治。”
  (六)六气
  大德云:“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晒。此六种气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用此六种气治病,须调匀声音,轻柔而缓慢地念,勿令有声,全神贯注,则字字分明:心有所感,可治四大五藏一切疾病。经云:若身冷用吹,如吹火法,热用呼,如呼冷风然。关节疼痛用嘻。若心烦胀满,上气用呵,若痰浓用嘘。若身体劳乏则用咽。以五脏而言,则呵治肝,嘘治肺,呼吹治心,嘻治肾,咽治脾。若以六气同治一脏,脏中有冶用吹,有热用呼,有痛用嘻,有烦用呵,有痰用嘘,有倦乏用咽。用六气者,当以口吹去冶,鼻除内温,安祥而入切,勿令其冲突。于一上座时,则须七遍为之,然后安心,安心少时,复更用气。此是用气治病之法也。
  (七)十二息
  十二息者,即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冶息,九衡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谓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赢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冶,冶息治热,衡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颤动,和息通治四大下调,补息滋补四大衰。
  前所述之六气,与十二息略有不同,十二息者,即鼻息也,古德云:夫色心相依而息,譬如樵火,相籍而烟,瞻烟清浊,则知樵燥,察息强软,可验身鉴病。若身内风横起,则痛痒成病,急需治之。若能善用假想之观,运作十二息,即能治病。
  以上粗具止观疗法之概模,然止观疗法在佛教典籍中太过丰盛,举不胜举。仅《阿含经》中就有七十二种治病秘法,及外街有观经中的十六观等,在此就不赘述了。
  对于运用止观疗法,经中亦云,必须具备十法,一明信,二明用,三明动,四常住缘中,五别起病因,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善护持,十遮障,若能依此十法,则止观治病十握有九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