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药师法门,佛门拿捏保健疗疾法

(2010-07-06 15:38:38)
标签:

保健

坐骨神经痛

扁桃腺

神经衰弱

房价

世博会

地震

世界杯

张柏芝

谢霆锋

分类:

          http://a4.att.hudong.com/02/76/01300000332400125170764452566.jpg

    事物简单了就会有恒心,容易了就会省时间,所以全身的保健拿捏法选择了十二项,久病初愈,或身弱者先没有必要全部都做,可以逐渐增加,有不可缺少的,或者女性不做的,在下边加有说明,自己逐条衡量。以恒心为第一,不可一日间断。次以不要贪多为关键,贪多反而使血气不调匀。三以不要速效为主,见功愈缓,根底愈结实,且无流弊。盖急促者,每短折;稳固者,恒长寿也。

              http://a4.att.hudong.com/67/09/01000000000000119090909380867.jpg
    (1)托肾摩顶,巩固肾气
    早起先平坐,以左手托紧外肾囊,勿松,闭口合牙,右手心摩头顶上三十六下,勿快。再换右手托紧外肾囊,左手摩头顶三十六下,即放松吐出浊气三口。此法只男子适用。
    (2)运颈七转,祛除痨伤
    平坐两腿直伸,双手按膝上,腰直头正,身勿动转,头颈向左后看,再向右后看,各七次,颈以不可再转为止。如是每次一转,脚后跟伸一伸,勿过用力。再以头颈仰后向前上下叩,如叩头状,亦七次。可使从头颈至脚后根筋骨二十四节均可拉直,浑身血气自畅。
    (3)左右运睛,祛除红翳
    正坐闭目,转头颈如打圈子,身腰勿动,左转三十六,右转三十六,眼睛亦随圈子左右转,如看四圈,再正坐,忽然两目大张,向地下看,同时吐出浊气七口。
    (4)擦脚底心,引火归元
    两脚各擦二百四十下,天凉宜三百二十下,同时闭口,以舌抵下牙根,不必用力,口中津液自生,然后集中咽下。以意引入脐下,要用劲,喉中咯咯有声,稍停再咽,约三口。此法最重要,尤其妇女及阴虚晚热、手脚心焦热无汗者,宜常用此法,久必有效。

    (5)掐三里穴,引火归元
    穴在左右小腿膝下,靠外边,试以右手心按右膝上,无名指尖点到之处,以左手指尖探取掐入右三里穴内,觉得甚酸处即是。左手按左膝上,亦如上试之,唯指甲宜剪平。每穴掐一百下。此可通三焦,健脾胃,引火归元,与擦脚心并重,每日可掐多次。

附: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http://freshget.net/search/UploadFiles_1064/200805/20080515212724124.gif
    (6)隔衣擦腰巩固肾气
    正坐正立均可擦,以双手作拳,用拳背按腰眼,不可太用力,隔单衣打圈擦,或直上直下擦共二百下,初学每五十下歇一歇。如有汗时,可拳背按紧腰眼,用力揉亦着力,在各人自己体会。
    (7)两手攀足,强壮筋骨
    正坐屈腰,两臂直伸,手指下点脚背,两腿弯宜直,使脚筋拉直,老年人宜慢,手指点到,不可点时即止。此不可急,亦不可贪。老年人取第六法为宜,或量力而行,徐而恒则有功。
    (8)勾指运力,治臂疗腿
    正立,两脚分开,两手同时用中指无明指入掌心,大拇指压其背,再以两手食指勾食指,小指勾小指如练,用力左拉右拉,闭口,心内安,共三十六下。腰正勿动,两脚稍分前后,可勿倒,如有两臂酸痛者必勉力行之,久久腿痛亦愈,老年人尤可强筋骨,健脾胃。
    (9)擦头上部,平肝理气
    以两手擦两耳轮六十下,后脑左右各六十下,擦面三十六下,喉部颈际左右六十下,有气管炎者,日行勿间断。
    (10)擦胁摩腹,健肝抚胃
    此可饭后行之,在八字骨左右,两胁之下,擦一百至三百下。勿食过饱行之,饱时勿擦腹部。临睡时可擦小腹二三百下,擦脐下全部,不拘多少,睡着即止。
    (11)叩齿闭肾,固齿理气
    可于行第二项后行之。又凡遇小便时必咬牙,则肾气勿泄。小儿女必日日教之,久久勿忘,终生受用。
    (12)擦两小腿,舒筋活络
    前后各一百二十下,可于掐三里穴后行之,两手同时上下擦。

附:人体周身遍布许多穴位,拿捏和按摩这些穴位,可以产生一定的治疗保健效果。
    头面部和颈部穴位

    百会:头痛、高血压、发热、失眠、目眩、鼻疾、痔疮、耳鸣、健忘、中风。
    印堂:流鼻血、目眩、头痛、幼儿抽筋。
    四白:眼睛疲劳、脸部麻痹、三叉神经痛。
    下关:牙痛、耳痛、脸部麻痹或疼痛。
    颊车:脸部疼痛、下齿痛、牙床痛。
    翳风:重听、晕车晕船。
    大迎:三叉神经痛、脸部抽筋、齿痛。
    人迎:高血压、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扁桃腺发炎、突眼性甲状腺肿、呃逆。
    扶突:呕吐、打嗝、喉咙痛、心闷、声哑、甲状腺病变、吞咽困难。
    天柱:后头痛、颈项转侧不利、颈肌强痛、鼻塞咽肿、眼疾,增强记忆。
    风池:各种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结膜炎、近视、感冒、颈部疾患。
    完骨:眼睛充血、目眩、偏头痛、扁桃腺发炎。
    人中:昏迷、休克、窒息、中暑、癫狂、牙关紧闭、脸部麻痹。
    
胸腹部和肩部穴位
    天突:喉咙痛、打嗝、呕吐、咳嗽。
    气舍:胃痛、落枕、呕吐、胸闷、胸痛、咳嗽。
    肩井:颈椎病、颈项部肌肉痉挛、落枕、肩背部酸痛、手麻木、中风后遗症。
    肩髑:五十肩、腕痛、手部麻痹。
    中府:心率不齐、气喘、咳嗽、感冒。
    膻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冠心病、心绞痛、妇女乳汁过少。
    巨关:胃酸过多、气喘、神经衰弱、心理异常。
    中脘: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神阙:慢性肠炎、脱肛、腹胀、虚寒性胃痛、怕冷症。
    天枢:生殖器疾病、妇女病、容易疲劳、便秘、胃下垂。
    大巨:不孕症、肾炎、便秘、痢疾、坐骨神经痛、风湿病。
    关元:急性尿路感染、遗尿、盆腔炎、闭经、不孕、产后恶露不止、睾丸炎、遗精、阳痿、虚劳赢瘦。
    气海:阳痿、遗精、早泄、子宫脱垂、妇女月事疾患、大便秘结、神经衰弱。
    背部和腰部主要穴位

    腰俞:即腰部至臀部部位。肾虚、遗尿、遗精、阳痿、早泄、慢性肾炎、月经不调、尿路感染、腰痛、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
    命门:遗精、阳痿、痛经、月经不调、慢性腹泻、腰痛、足部怕冷。
    大肠俞:痢疾、肠炎、腰扭伤、便秘、骶骼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脚麻痹。
    小肠俞:痢疾、肠炎、痔疮、关节风湿、泌尿器官疾病。
    肾俞:肾炎、膀胱炎、食欲不振、坐骨神经痛、歇斯底里(此穴乃治百病之穴)。
    胃俞:各种胃病、消化不良、呕吐。
    脾俞: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胃部疾病、全身乏力、失眠。
    肝俞:失眠、肝病、视力减退、目眩、中风。
    三焦俞:肠鸣、腹泻、尿路感染、白带过多、腰痛、尿潴留。
    膈俞:神经衰弱、失眠、心悸不定、气喘。
    肺俞:呼吸系统功能失调、颈肩痛、皮肤病、幼儿疳积、肺虚自汗。
    膏肓:心跳、胁间神经痛、支气管炎、气喘、乏力、晕眩。
    天宗:五十肩、胸痛、胁间神经痛、肩胛部疼痛。
    志室:腰痛、坐骨神经痛、腿肚抽筋,“拿捏”可增强精力。
    次醪:治坐骨神经痛有特效,兼治生理异常、怕冷、泌尿器官疾病、痔疮。
    长强:治痔疮有特效,可增强精力。
    曲池:感冒、高血压、皮肤病、发热、中暑、上肢痛、眼疾、牙痛。
    尺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咳嗽、皮肤瘙痒或干燥、肘关节内侧疼痛。
    手三里:胃脘痛、肠鸣肠炎、腰背疼、牙痛。
    神门:心神不宁、心绞痛、神经衰弱、健忘多梦、精神疾病、便秘、心脏病。
    劳宫:神经衰弱、高血压、心率过速或过慢、恶心呕吐。
    阳池:糖尿病、神经痛、手部痛、手部关节炎。
    合谷:高血压、耳鸣、眼睛疲劳、发热头痛、盗汗自汗、感冒。
    梁丘:胃痉挛、痢疾、膝痛、坐骨神经痛。
    血海:妇女病、变形性膝关节炎症、贫血。
    阴陵泉、阳陵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腿抽筋、坐骨神经痛、腹胀腹泻、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水肿、妇女病。
    足三里:能治百病,如胃酸过多、胃下垂、半身不遂、高血压、贫血、失眠等。
    解谿:便秘以及由此引起的头痛、膝痛、头面浮肿、下肢麻木、足踝关节酸痛。
    冲阳:过敏性体质、神经衰弱、食欲不振、脚痛。
    然谷:脚底痛、扁桃腺发炎、怕冷、生理不顺。
    委中:坐骨神经痛、腰痛、背痛、关节风湿痛、流鼻血、高血压。
    承山:小腿肌肉痉挛、坐骨神经痛、腰痛、痔疮、脱肛、便秘。
    三阴交:更年期综合征、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内侧疾病。
    太谿:肾脏病、扁桃腺发炎、中耳炎、便秘、足部风湿疼痛。
    涌泉:生殖器官疾病、肾脏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咽痛失音、失眠、气喘,增强精力。
    太白:消化不良、脚部冰冷、消化系统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