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药师法门,医论,佛医经,“四大”(地水火风)说

(2010-06-29 14:30:36)
标签:

医经

四百四病

火风

《医学心悟》

阿赖耶识

印度

方丈

佛教

港中旅

虎溪

分类:

    http://gallery.donghong.info/main.php?g2_view=core.DownloadItem&g2_itemId=17830&g2_serialNumber=3

    有关医论,如三国孙吴时天竺僧人竺律炎和支越合译的《佛医经》专门介绍了古代印度医学理论“四大”(地水火风)说,在我国隋唐医书中屡有载录。此外还谈到人与自然相应,饮食、七情、外伤等致病因素。西晋月支僧人竺法护译的《胞胎经》,详细论述了胎儿的发育周期。宋僧施护译的《医喻经》介绍了良医知病识药的四个表现。           

         http://www.juheqingya.com/edit/UploadFile/2009113154132340.gif
  四大说是古代印度医学有关生理病理的一种理论。早在东汉安世高就译有《人身四百四病经》,介绍印度医学“四大”说,可惜已佚。孙吴时(222-280)译人的《佛医经》说:“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后来萧梁陶弘景(456-536)在增补《肘后方》时首先采用此说,作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并改《肘后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其间经历了200多年,我国医书引用“四大说”才逐渐增多。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水地火风,和合成人。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王焘《外台秘要》也有一大段文字:“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四种假合,以成人身”。还有与中医固有理论一起出现的情况,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凡风病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恶风五有:黄、青、赤、白、黑)”,试图把“四大”与“五行”两说结合起来。

    http://pic4.nipic.com/20091116/1203470_103402006885_2.jpg

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下的中医理论,其框架的完整性,给另一种体系的“四大”说最终不能纳入中医的理论体系并根本影响中医埋下了契机。后世也偶尔有人引用“四大”说,如宋人整理的《金匮玉函经》、明万历年间医生卢复著《医种子》,推《神农本草经》、《难经》为医经种子,《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论、医方种子,《扁鹊仓公传》为医案种子。他说:“阿赖耶识之有种子功能也……而种子义者,乃阿赖耶识。”佛教认为阿赖耶识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它含藏着一切现象的“种子”(即潜能)。卢氏用来比喻他所推举的医种子具有开出医学之花、结出医学之果的作用。又撰《芷园臆草》,包括覆余、日记、题药、勘方、存案五部分。他兼通大乘佛教,与僧人结交甚契,在他的著作里充斥着佛教的内容,如唯识论、四大说等。子如其父,其子卢之颐也精医通佛,继承父亲未尽之业,历18年编成《本草乘雅半偈》,认为神农本草经365种,恰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又以佛教四数为乘,每药之下列四日,曰参、衍、断、核,另外著有《摩索金匮》、《伤寒金匮疏钞》、《学古诊则》、《阂疟论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佛教影响。明末殷仲春编撰的《医藏目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医学书目。自言:“医藏录者,诸如来法藏,权立其名,以济度众生也。”把自己目验的医书分为20函。由于作者根据释氏的名义来分类,所以有如“无上函”(医经类)杂入《易经》、《洪范》等;“正法函”(伤寒类)又附人《东垣十书》等。明末清初医家喻昌在医学上颇多建树。他曾经历“自儒而之禅,自禅而之医”,即中年曾因仕途不遂而“披发为僧”。史评说:“昌通禅理,其医往往出于妙悟。”不过还必须看到,他用禅理来解释医理,不免失之穿凿。如《医门法律》“阴病论”说“佛说四百四病,……皆为阴病矣”;地水火风,“人所以假合成身”;“率禀四者,金性坚刚,不受和合,故四大惟金不与”,还夹杂了许多佛语。清代歙县程国彭著《医学心悟》,自序说:“心如明镜”,于心悟得医学之理,故而有此书名。《医学心悟》卷1《医有彻始彻悟之理》中有“静坐内观”法,无疑是佛家的一套。程氏晚年曾在天都峰普陀寺出家。清代医家周学霆著的《三指禅》,是一本脉学书。周氏说:“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可见书名也含佛意。书内“心包络辨”、“七诊辨”、“膻中解”等篇屡见佛家之言,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生病老死苦,不能脱其轮回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