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药师法门,佛教生命观

标签:
宗教佛教客堂心身医学诺贝尔中国健康 |
分类: 禅 |
http://a4.att.hoodong.com/56/26/01000000000000119092691000756.jpg
医学的发展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它对于社会文化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从医学史上看,无论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各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就中医学而言,它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都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为总根本的综合性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脏象经络、辩证论治等学说,无一不是儒道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产物。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思想,佛教的医学内容,也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隋唐时代尤为明显,已波及到医论、医术、方药、咒禁、气功(禅定)、心理治疗、医德等方面。
http://www.chgcw.com/uploadfile/2009/0619/20090619070528976.jpg
文化的发展有其连续性。现代文化(包括医学)的进步和繁荣离不开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中包涵了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融摄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医学、气功、人体科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
http://www.xinfajia.net/upload/2009/12/14/yingyang_204856355.jpg
佛教生命观与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自古以来,人人都希望健康,人人都要求长寿。但是,有很多人尽管会防护保养(也指专家医生)却依然摆脱不了疾病?谁都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跟我们碰面,也许是二十年后或者明年,也许是今天或者下一分钟……,随时都可能有车祸、地震等意外灾害,因为我们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把“朝不保夕”这句成语用在我们身上当然也不过分。正如在《佛门日课》里,普贤菩萨慈悲提醒我们: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忽放逸!”
http://qingfangblog.com/wp-content/uploads/2008/12/am.jpg
人的死期很难预卜,世间的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又多半不相干。你看,中国从秦汉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美国总统肯尼迪有地位、有才干又有魄力,可是没有人会想到他会那么早就死了。以歌唱起家的猫王普里斯莱拥有私人喷气客机,剧院、保镖,可是死得却很突然。我引用这两起真实的事例,其目的在说明世俗的学问技能只能解决生活的小难题,不能解生死大问题,而唯一能彻底解决生死问题的只有佛教。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摩门教,虽然可以升天堂,但福报享尽还要堕落。仍在六道轮回之中(天道、人道、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羅道)。佛教的教法和义理虽然尽善尽美,但并不是信仰了就可长命百岁……
http://www.ekoooo.com/uploads/allimg/091128/9_091128135310_1.jpg
起源于尸体解剖与细胞学的现代医学,从近代科学分析式的研究方法出发,把人看做是生物性的实体,主要偏重从生理及病菌、病毒、营养等物质方面着眼,来认识病因病症,设计治疗方案,虽然成果辉煌,但由于理论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行为及社会因素等致病的作用,因而对很多身、心疾病尚束手无策。那种把本来是多种因缘集起的复杂人体零析碎割,只见肉体不见全体的方法;把精神领域的奥秘和形而上学的结论,非常自然地都会归于物理的作用(或迷信)。从佛教的因缘观来看实在是太机械、太片面了。
http://images.joyo.com/B/B0036JP9GW_02_amzn.jpg
随着整个科学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势,佛教这一博大精深的丰富宝藏已经引起西方人的关注。因为有了这种趋向,在西方的文化思想中,人们逐渐相信有前生和后世循环因果的关系,相信灵魂的存在,而且在追求灵魂证明的进展方面已逐渐形成为灵魂学的专门学问。通过研究,他们逐渐认识到,人死并非如灯灭---还有一个世俗间所谓的“灵魂”(即佛法中所说的心识),在延续着人的生命,这种心识永远存在。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27/xin_222080427081739013121.jpg
现在美国已把濒死体验研究列为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学科,还成立了世界范围的“濒死体验国际研究协会”,收集了大量有关灵魂存在的生动事例。已意识到生命与身体是一体的,知道身体可以用医学手段层层分析,加以治疗修复,但是生命的单独存在至今还未被明确观察到;而且,当生命的期限到来时,生命会不由自主地舍离身体,这时即使人的身体可以通过先进的手段永久保存,也无法使灵识重返身体而使人变活。其实,这正说明只要灵识存在于身体之内,则身体的某一部分即使受伤或损失掉,但生命照样存在;如果灵识已远离身体而去,这时候身体器官即使全部功能正常无有病变,生命照样也会逝去;另外,即使身体的某部分器官乃至全部身体能被人为地复制和创造,但生命仍不能产生,这是因为灵识是不能被复制和创造,生命乃是受业力支配的,比如具足了男精、女血的因缘而缺少生命意识的界入时,胎儿仍不可能孕成。用佛教里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是:每一位众生都有一个除身体物质以外的心识永恒地存在着,身如客堂,心识如客人,暂居在客堂之中,当客人前往别处时,客堂并不跟随,同样人过世后,心识离开身体,随着它的业力转生到别的身体里面去了(即投胎)。
http://dream.mingba.cn/img/UploadFile/20087121714517522.jpg
现在科学家已承认在人的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着一个心识。如196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爵士艾克理说:“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
’……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1981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史柏理博士也说:“人的自我是一种崭新的或必要的非物质”。十九世纪初,也陆续出现了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等新说,被称为西医中的“第三次革命”。西方一般以生物医学、心身医学、社会医学来构成现代医学的三大支柱。显然与佛学不无关系,表现出了一种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向东方传统文化靠拢的倾向。
http://joke.cnball.net/attachments/images/c090319/123j460kz640-c02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