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养生禅一八段锦
养生禅一八段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204
  • 关注人气:73,6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谈佛医学---断食疗法

(2010-02-02 15:11:35)
标签:

宗教

伪经

断食疗法

南无

如来

印度

健康

分类:

 

http://a2.att.hudong.com/62/27/01300000258678123462276246102_s.jpg

绝粒的传统

释迦牟尼曾经于尼连河边,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
后来释迦牟尼认为“苦行非道”——苦行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而将断食放弃。但断食用于治病,释尊却并不反对。《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八曰:“若为病缘,医遣绝食不与,无犯。”为治病而断食不犯戒。《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
断食也称绝食,是在特定期间内断绝某种饮食。其种类,有断盐分的盐断,禁断食盐,乃欲减低食欲,令身中垢腻减少,而保持体内之清净。还有断食谷物、废止火食、唯食果实的木食。就修行与疗病而言,绝食并不是任何食物都不吃。还有一种通过禅定状态而自然进入的断食。近代禅宗巨匠虚云大师,就多次有入定数日自然断食的事例。
绝食被印度医明视为一种重要的疗法,自古以来形成风习。
唐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卷二中记载:“凡遭疾病,绝粒七日,期限之中,多有痊愈。必未瘳差(愈),方乃饵药。”
唐朝义净大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上记述说:“其西天罗荼国,凡有病者绝食,或经半月,或经一月,要待病可然后方食。中天极多七日。南海二三日矣。斯由风土差互四大不同,致令多少,不为一概。”
罗荼位于南印度,又称罗罗,即今印度孟买辖区古加拉特地方。中天,中天竺也,包含现今的拉贾斯坦的东半、中央诸省、中央印度省、联合省及西孟加拉国省等地。南海,指室利佛逝,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断食疗病,也见于《红楼梦》中的贾府。目前,在欧美也有众多运用者。

适用对象

义净大师也认为,对有些疾病而言,患病后不宜马上吃药,先断食几日再说,如若不好,再吃药也不迟。断食期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不可墨守成规。对有些病症,如与催吐法结合使用,效果更好,可有效地消除体内的积滞。“凡候病源,旦朝自察。若觉四候乖舛,即以绝粒为先,纵令大渴,勿进浆水。斯其极禁,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差为期,义无胶柱。若疑腹有宿食,叉刺齐胸,宜须恣饮熟汤,指剔喉中,变吐令尽。更饮更决,以尽为度。或饮冷水,理亦无伤。或干姜汤,斯其妙也。其日必须断食,明朝方始进餐。”
断食可治疗痰荫及痈痤等病。“若觉痰荫填胸,口中唾数,鼻流清水,气积咽关,户满枪喉,语声不转,饮食亡味,动历一旬,如此之流,绝食便差。不劳炙顶,无假捩咽。斯乃不御汤药,而能蠲疾,即医明之大规矣。意者,以其宿食,若除壮热便息。流津既竭,痰荫便瘳。内静气消,即狂风自殄。将此调停,万无一失。”“又如痈痤暴起,热血忽冲,手足烦疼,天行时气;或刀箭伤体,或坠堕损躬;伤寒霍乱之徒,半日暴泻之类,头痛心痛眼疼齿疼;片有病起,咸须断食。”
断食期间及病后初愈都要注意休息。“绝食之时,大忌游行及以作务。”“如其差已后须将息,宜可食新煮饭,饮熟菉豆(绿豆)汤。”
对热病患者来说,带病强食是非常可怕的,为医家的大忌;即使有治愈的,也属侥幸。“然而七日不食,人命多殒者,由其无病持故。若病在身,多日亦不死矣。曾见有病绝粒三旬后时还差,则何须见怪绝食日多。岂容但见病发不察病起所由,壮热火燃还将热粥,令饮带病强食,深是可畏。万有一差,终亦不堪教俗。医方明内极是讳焉。”
如果身体无病,就不要长时间的强迫断食,如不得法,会很危险。
木食涧饮

对佛家弟子而言,断食是在过午不食的基础上进行的。木食的传统即是两者的结合。
僧人中,长行木食者,大有人在。如《续高僧传》卷九:释慧藏,“木食泉浆,澄心玄奥。” 卷十二:释法忍,“三十余年木食麻衣破衲而已,自得幽林无求外护,升粒若尽继以水果。终不驰求。或一食七日跏坐求志,曾于一夏费米三斗,必限自恣犹盈五升。” 卷十九:释道林,“结宇深岩,路绝登陟,木食济形,惟法检心,更无营拯。” 卷二十四:释法琳,“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昼则承诲佛经,夜则吟览俗典。”《宋高僧传》卷八巨方(智封)传:“禁足十年,木食涧饮。” 卷九惟忠传:“独居禅寂,涧饮木食。”卷二十广敷传:“终日瞑目,木食度辰。”
日本江户时代,更有一大批“木食游行僧”。此类僧众,断除五谷,常食果实,巡行诸国,化导民众,又称木食僧、木食上人。
此外,中国道家也有木食的传统。为求长生之术,避食由不纯之气所长成的谷类,而以果类为食,又称为辟谷。

三厨经

汉文大藏经中,有一篇《佛说三厨经》,详细记述了一种特殊的断食之法,现抄录如下:
第一慈悲自觉自然厨,第二辟支四果声闻无思厨,第三非有无非神自然厨。此三厨法若能诵之,令人不饥,湛然长生。先当仰信三宝,恭敬三宝,恒须礼拜三宝,晨夜殷勤常念不绝,孝养师僧父母亲族,能学六波罗蜜,不惜身命。然后得传此三厨法,乃是三世诸佛菩萨自然厨,常住湛然不动累劫慈悲厨。此三厨法佛垂涅槃时,对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前八部大众中,说此过现未来三世诸佛常住湛然不动累劫慈悲天厨法。而说偈言
东方木偈
一气和太和  得一道皆太  和乃元一和  玄理同玄际
此是长生木偈。诵九十遍
南方火偈
不以意思意  亦不求无思  意而不复思  是事如是持
此是不热火偈。诵三十遍
中央土偈
诸食气结气  非诸久定结  气归诸本气  随聚当随泄
此是中央不饥土偈。诵一百二十遍
西方金偈
修理志理志 积修不扶埋  志而不修志  已业无已智
此是不寒金偈。诵七十遍
北方水偈
莫将心缘心  还莫住绝缘  心在莫存心  真则守真渊
此是不渴水偈。诵五十遍
此慈悲厨,佛垂涅槃时,对十方一切诸佛八部大众中,说此过现未来三世诸佛菩萨自然三厨常住,不饥不渴,不寒不热,不老不少,一切圣众湛然不动自然三厨。若能受持一天厨名字者,或日日诵之,不念饮食,或径百日不食,或径十年百年或千年万年,径微尘劫念之,常住不动不思饮食,犹如阿弥陀佛无量寿国等无有异也。
佛告大众,行此法者唯须存心信重三宝,能入深山学道者,始可行流通此法。若生疑不信诽谤之者,不得辄传,恐生毁谤者堕于恶道。是故不得妄传于世。
诵东方九十遍乃至北方五十遍,总成一遍。若未饱者如上更诵。不过两遍,即饱不饥不渴。诵偈时皆从寅为初,始至人定分作四时诵之,遍数多少如前所说。
又初欲诵时,宜令口动舌转断默诵,有津液下可咽之。初一日至三日时,或小便色赤,勿以为怪。初诵至第三日,身力极弱。过此三日即得七日。温七日已后身力渐强。法成不宜诵之。百日已来每梦见得世间上味悉饱之,亦闻天香。满三百日功力圆备,欲食即食不食不饥。
停厨经

在敦煌出土的卷子医书中,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P.2637的《佛说停厨经》,与之大体相同,现转抄如下:
尔时,如来在俱尸那城双树下,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告阿难及人天大众言:吾灭度后,末世众生,从大劫来,轮溺生死,未得常真,皆由未断世间饮食五味。诸物万计,辛苦勤求,纵得其食,大小便利,九孔常流,食啖他身,递相煞害。后不免四大无常,朽坏体脉,沉诸恶道,我为汝说一切,如来停厨法门,令交此众,依法诵持,求利求食,沉沦之苦,现世断除,贪欲愆犯,何况当得决定常身。从初百及至百年一劫,万年多劫。在世不饥,寿命极长。广修善道,如来入灭后,明日难逢,今我为最后流说。大众悲泪说:瞻仰慈颜。
佛说:如是五方佛。
南无东方,不动如来。(无心缘心,心在莫存,无作绝缘,澄心须)向东念一百四十遍。
南无南方,宝生如来。(一性和合,无智无大,体于智大,等同真证)向南念一百八遍。
南无西方,无量寿佛。(真里智离,智南智释,修非离寂,悲如是)向西念九十遍。
南无北方,微妙声如来。(意不思意,无所思,不以意思,我法等持)向北念九十遍。  
南无中方,普遍如来。(断食气结,法禅非无定结,无住无施)念遍十方二十遍。
阿难,如来偈句五方如来,若暂闻者,当得升天,何况受持,依法亿念?凡作此法,若在家、若出家,先于佛前发愿,休歇攀缘,净其身意,令无散乱;观其心意,亦莫昏沉;舌住上腭,不得作声,念闻思之五方,并说诱乃或一遍,口生津液,轻轻咽之,令出入息调。持得所物三日已,小斋寂寞,常当服人参茯苓枣汤助之,或吃一茶碗,啖薄饼。至三日后,小便微赤,欲有睡。过七日后,定成不疑。此法作时,或清斋一日,日中初后,约随时不饥渴、寒暑之忌。疾自后自除,身上宿疾并皆除。
遣心法:自变身轻体虚离,二七日后,梦见天厨种种香气,自然不欲世间饮食。但得不食,贪欲息,微妙切德,当自发生。茶果些些,不妨助之。三七日后,气力得实,行步转轻疾,乃至入佛境界。千万之,永脱无常。
得证知无生法:忍能知,他意记了,大垂不妨教道,乃弥勒下生成佛,得自然智。若要却食,先吃饮汁一两日,后稀粥,便任吃物。
此法更有四种护法善神名字当须欲念,令魔鬼不侵。
南无偈伽末,萨波那罗波陀,歧支体囄,伽帝多,罗提伽。通过简单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部经的核心内容都是停厨断食。
修持方法基本一致,都行五方念诵,但《停厨经》念五方佛,《三厨经》则是五行偈。
都提到吞津这一要领。
都提到小便赤色这一反应。
都强调三日和七日这两个关键时间点。
但在《停厨经》中,则介绍有药饵的帮助,如服人参茯苓枣汤助之,或吃一茶碗,啖薄饼。这都是东土的物产。《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附子麻黄细辛,若斯之流神州上药,察问西国咸不见有。”
因此,这两部经有可能吸收了道家的辟谷养生方法。
《三厨经》在唐代就已出现。唐代高僧智升大师在《开元释教录》将《三厨经》列为疑惑经,说道:“新旧诸录并未曾载,然寻文理亦涉人谋,依而行之获验非一,复须详审且附疑科。”各藏也均将其收入在疑似部中。
如此一来,《停厨经》也不会幸免。在敦煌遗书中,以疗病、祈福等类的疑经为最多。
何为疑经?何为伪经?何为真经?一般的观点是,假借佛说而伪造的经典,称为伪经;来历可疑而被怀疑为伪经者,则称为疑经。一般经录中常将二者合称为疑伪经或伪疑经。
印度早有伪经之说,如小乘教徒认为大乘经典为后世伪作、非佛说,又如谓阿含经典乃后人添加改造者,《法华经》“提婆品”系提婆达多一派所作。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伪经,则唯指中国、日本等模仿经论的制作,其假托为译自西域胡本、印度梵箧的经文。如西藏前弘期宁玛派诸怛特罗就被人贴上了伪经的标签。
这样一来,在真伪问题上,岂不有了双重标准?何况从史实看来,将佛陀所说完全笔录下来的典籍,一部也没有。所有的经典,都是成于后世佛教徒之手,也都是托为佛说的著作,这只是说它是佛教的著作,不能即此以为这是出生于西元前五、六世纪的释尊本人的教说。
这是一个大问题。一个思想的产生、发展、传播,不会在真空之中进行。这就会发生思想间的碰撞、冲突、并存、掺杂、互补、融汇等过程,由此才有文明的进步。这就是思想文化的遗传进化律。所谓疑伪经的存在,就是这不同阶段的生动见证和注解,是个活化石。佛教是非常富于吸收、融合、创造的。若没有博大的胸怀,就没有今天的佛教。
因此,要客观的看待这一历史过程。诸法因缘生,佛教医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也是一样。不论出身,拿过来为我所用,这也许就是佛家的拿来主义吧。反之,若囿于门户之见,就会阻碍佛教医学的发展。就如本书多次提到的医家陶弘景和孙思邈,都是当时著名道家学者,但对佛家医学,非但不敌视且广为吸收,由此才促进了隋唐医学的巨大进步。此心同,此理同。
密宗修法中的断食辟谷

断食的做法,广见于密宗的修法中。修密法者,为表示诚心及保持身体清净,皆实行断食,以避免诸秽物。
据《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二记载,修行人若欲求悉地,必先具持八戒,或于二三日断食;又断食并非令其心净,乃为使修法者成就其修行时,避免身内之屎尿、涕唾等各种臭秽物之流出而熏污。“诸众生以皮缠缚血肉脑肝肠肾肺,脂腻痰膜屎尿,常流不净种种秽物,如是之身,地水火风假合成立,如四毒蛇置于一箧。欲令彼等屎尿涕唾血脑臭秽不令流出故,为遣断食。”
几乎为道家专用的辟谷服药一词,就曾直接出现在善无畏大师翻译的《慈氏菩萨略修瑜伽念诵法》中。其卷二有这样一段话:“我今略说辟谷服药,而求悉地速得成就。其药名曰:桑耳天门冬枣肉豆黄白木桂心,又加人参右如上药等。各二两,皆作细末,以白蜜和之。空腹顿服三弹丸,明日减服两丸,后日即减但常服一丸。以枣汤及蜜、人参等汤,皆须煎熟汤下之。服药一剂,神仙三十年;再服妙药两剂,得四百五十年;第三剂服,得五千五百年;第四剂服,得四万四千年;第五剂服,得五亿五千年;第六剂服,与天地齐毕。此即名为服药悉地。是故我今略说,智者勿生疑虑心。每至新服药,即须却退旧药。以蔡子汤并干枣汤,煎饮满腹即止。”
佛教既然能吸收古印度的医学成果,同样也能消化中国原有的医药文化。因此,辟谷作为一种养生疗病的方法,完全可以被佛家医学吸收过来。更何况佛道两家本来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两家的融汇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