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谈武(少林功夫最养生---易筋经5)

标签:
保健十二正经经络易筋经经行少林文化 |
分类: 武 |
第四节:经络系统与少林易筋经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逐渐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区域、与脏腑的联系以及经脉之间的联系均校粗陋,且缺手厥阴心包经,尚未名明确“阴经属于脏络于腑、阳经属于腑络于脏”的相互关系。由此说明,当时的十二经系统尚不完善;十二经还差一经。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中国医学中处处可见的经络系统,进而阐述在临床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经络简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附图: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具体分布特点如下表
┌────────┬───────┬───────┬───────┐
│ 部 位 │ 第一侧线 │ 第二侧线 │ 第三侧线 │
├──┬─────┼───────┼───────┼───────┤
│ │ 胸部 │足少阴肾经(距│足阳明胃经(距│足太阴脾经(距│
│ │ │胸正中线二寸)│胸正中线四寸)│胸正中线六寸)│
│ ├─────┼───────┼───────┼───────┤
│前 │ │ │ │足太阴脾经(距│
│ │ 腹部 │足少阴肾经(距│足阳明胃经(距│腹正中线四寸)│
│ │ │腹正中线半寸)│腹正中线二寸)│足厥阴肝经从少│
│ │ │ │ │腹斜向上到胁 │
├──┼─────┼───────┴───────┴───────┤
│ │ 肩胛部 │ 手三阳经 │
│ ├─────┼───────┬───────┬───────┤
│后 │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 │
│ │背、腰部 │(距背正中线一│(距背正中线三│ │
│ │ │寸半) │寸) │ │
├──┼─────┼───────┴───────┴───────┤
│ │ 腋部 │ 手三阴经 │
│侧 ├─────┼───────────────────────┤
│ │胁、侧腹部│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
└──┴─────┴───────────────────────┘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
│ │ 内 侧 │ 外 侧 │
├─────┬─────┼───────────────┼─────────
│ │ 前 │ 太阴经(肺) │ 阳明经(大肠)│
│ ├─────┼───────────────┼─────────┤
│ 手 │ 中 │ 厥阴经(心包) │ 少阳经(三焦)│
│ ├─────┼───────────────┼─────────┤
│ │ 后 │ 少阴经(心) │ 太阳经(小肠)│
├─────┼─────┼───────────────┼─────────┤
│ │ 前 │ 太阴经(脾) │ 阳明经(胃) │
│ ├─────┼───────────────┼─────────┤
│ 足 │ 中 │ 厥阴经(肝) │ 少阳经(胆) │
│ ├─────┼───────────────┼─────────┤
│ │ 后 │ 少阴经(肾) │ 太阳径(膀胱)│
└─────┴─────┴───────────────┴─────────┘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经筋简介:经络系统错综复杂,除了十二正经以五脏六腑为主之外,犹如水库、湖泊调节十二正经功用的奇经八脉,为人体最主要的经络系统,其余还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在易筋经锻炼系统中十二经筋表现的最为重要。
其生理功能首先是联络周身百骸:十二经筋纵横交错,结聚散络,广泛分布于四肢、头面、躯干等全身各部,维系联络各组织器官,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十二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从而使周身百骸相互联结,或支撑人体的坐立行走,或相互协同以产生运动。其次是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素问·痿论》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连缀,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在次是固护体表,抵御外邪:《灵枢·经脉》曰:“筋为刚,肉为墙。”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于体表与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体系。最后是维络器官,固定七窍:十二经筋不仅连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鼻、舌、阴器等部位,
对这些器官功能活动起着维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