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谈武(少林功夫最养生---易筋经4)

标签:
健身养生功法易筋经胸廓少林文化 |
分类: 武 |
第三节:少林易筋经的习练要领
首先是松静为要,顺应自然
松静,是易筋经练功的基本要领,也是根本的法则。松,指的是放松,最开始我们所要求的是肉体上的放松,也就是我们普通意义上肌肉的放松,从肌肉的放松逐步过渡到内脏肌肉的放松,然后再过渡到精神的放松,也就是解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这里面肉体的放松是精神放松的基础,没有肉体的放松就不会有精神的放松,同时精神的放松又会进一步的促使肉体的更深层次的放松,所以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静,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练习易筋经的环境一定要是安静的,在噪杂的环境中我们的精神是很难进入放松状态的,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一步考虑的才是我们自身的入静;放松与入静是相辅相成的,入静可以促进放松,而放松又有助于入静,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是呼吸自然,循序渐进
再次是刚柔相济,虚实相兼,
再次是准确灵活,练养相兼
灵活,是指习练时对动作幅度的大小、姿势的高低、用力的大小、习练的数量、意念的运用、呼吸的调整等,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特别是对老年人群和体弱者,更要注意,切不可勉力而为,造成身体损伤,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要灵活掌握。
练,是指形体运动、呼吸调整与心理调节有机结合的锻炼过程。养,是通过上述练习,身体出现的轻松舒适、呼吸柔和、意守绵绵的静养状态。习练本功法,在求动作姿势工整、方法准确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调整好姿势的高低和用力的大小,对有难度的动作,一时做不好的,可逐步完成。对于呼吸的调节,可在学习动作期间采取自然呼吸,待动作熟练后再结合动作的升降、开合与自己的呼吸频率有意识地进行锻炼,最后达到“不调而自调”的效果。对于意念的把握,在初学阶段重点应放在注意动作的规格和要点上,动作熟练后要遵循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原则进行练习。
练与养,是相互并存的,不可截然分开,应做到“练中有养”“养中有练”。特别要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数量,把握好强度,处理好“意”“气”“形”三者的关系。从广义上讲,练养相兼与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将有助于提高练功效果,增进身心健康。
再次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少林易筋经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和运动强度。比如“三盘落地势”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扑食势”中十指着地、掉尾式的弯腰等等,对于一些年龄稍大、柔韧性和力量型较差的人习练时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在初学阶段,习练者首先要克服由于练功而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如肌肉关节酸痛、动作僵硬、紧张、手脚配合不协调、顾此失彼等。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和数量的习练,才会做到姿势逐渐工整,方法逐步准确,动作的连贯性与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对动作要领的体会不断加深,对动作细节更加注意,等等。
由于练功者体质状况及对功法的掌握与习练上存在差异,其练功效果不尽相同。良好的练功效果是在科学练功方法的指导下,随着时间和习练数量的积累而逐步达到的。因此,习练者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好运动量。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习练少林易筋经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习练者在长期的认真练习中,渐悟其中所得,而许多习练者功利心强,抓不住要领,没练多长时间便会因没有长进而放弃。这大致有三个阶段或说要过三关:一是初学阶段的畏难关。初习少林易筋经,身体僵硬,动作不甚协调,易使人感觉自己太笨、无灵性、不适合习武而放弃。二是枯燥关。习练半年后,新鲜感渐失,每日按时重复演练,易因感觉枯燥无味而放弃。三是气馁关。坚持习练一年半至两年,自感比较刻苦,然而进步不大,锐气尽失,易因气馁而放弃。记住易筋经的习练过程也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练过程,日久自然会感觉到少林易筋经在自己身体上发生的神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