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谈武(少林功夫最养生---易筋经4)

(2010-01-12 15:53:26)
标签:

健身

养生

功法

易筋经

胸廓

少林

文化

分类:

第三节:少林易筋经的习练要领

首先是松静为要,顺应自然

  松静,是易筋经练功的基本要领,也是根本的法则。松,指的是放松,最开始我们所要求的是肉体上的放松,也就是我们普通意义上肌肉的放松,从肌肉的放松逐步过渡到内脏肌肉的放松,然后再过渡到精神的放松,也就是解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这里面肉体的放松是精神放松的基础,没有肉体的放松就不会有精神的放松,同时精神的放松又会进一步的促使肉体的更深层次的放松,所以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静,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练习易筋经的环境一定要是安静的,在噪杂的环境中我们的精神是很难进入放松状态的,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一步考虑的才是我们自身的入静;放松与入静是相辅相成的,入静可以促进放松,而放松又有助于入静,二者缺一不可。
    自然,是指形体、呼吸、意念都要顺其事物应该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要强求和勉力而为,动作要准确规范;呼吸自然,先常规呼吸,然后再慢慢向要求的呼吸状态过渡,不能强吸硬呼;意识上要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过于用意就会“着相”,造成气滞血瘀。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决不能理解为“听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顺应自然”,需要习练者在练功过程中仔细体会,逐步把握。

    总的来说习练少林易筋经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要求意识随形体动作的运动而变化。每一势可以单独抽出来进行练习,在练习的时候都要求先调整意识、呼吸和动作,总的要求是思想放松、呼吸平稳、姿势肌肉放松,然后再开始练功,即练中,姿势和动作的调整同样为主,通过动作变化来对相应的经筋系统进行良性的刺激,进而引导气的运行,从而起到养生的作用。在某些动作中,需要适当地配合意守活动。如“韦驮献杵第一势”双手环拱时,要求大拇指向上领劲,意念停留在掌中的劳宫穴和胸中的膻中穴;“三盘落地”要求下按时,身体随上肢一起下沉,双掌下按时要有按水中浮瓢的感觉,就是意识上要有一定的阻挡感,上托时与下按时一样,意识、呼吸、动作要有机的配合在一起,当然初期不可以追求意识和动作的协调性,应该先关注动作,等到动作熟练时,再把意识加上去,最后达到,动作、气息、意识三位一体。

其次是呼吸自然,循序渐进

    习练少林易筋经时,要求呼吸自然,在一开始练习时不刻意关注呼吸,采用自然呼吸,这样才有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如果初开始动作尚且不熟练的状态下执著于呼吸的慢细匀长,则会在与动作的匹配过程中产生“风”“喘”“气”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风相),无声而鼻中涩滞(喘相),不声不滞而鼻翼扇动(气相)。这样,习练者不但不受益,反而会导致心烦意乱,动作难以协调,影响练功效果。因此,习练本功法时,要以自然呼吸为主,动作与呼吸始终保持柔和协调的关系。等到动作相当熟练后,可以忘掉动作,逐步过渡到腹式顺呼吸,最后形成最适合练功需要的腹式逆呼吸。

再次是刚柔相济,虚实相兼

   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与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有张有弛,有重有轻,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倒拽九牛尾势”中,双臂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放松是柔,为虚。又如“出爪亮翅势”中,双掌立于胸前呈扩胸展肩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为刚,是实;当松肩伸臂时,两臂肌肉等张收缩,上肢是放松的,为柔。这些动作均要求习练者在用力之后适当放松,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这样,动作就不会出现机械、僵硬或疲软无力的松弛状况。因此,习练本功法时,应力求虚实适宜,刚柔相济。要有刚和柔、虚与实之分,但习练动作不能绝对地刚或柔,应做到刚与柔、虚与实的协调配合,即刚中含柔、柔中寓刚。否则,用力过“刚”,则会出现拙力、僵力,以致影响呼吸,破坏宁静的心境;动作过“柔”,则会出现疲软、松懈,起不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再次是准确灵活,练养相兼

    准确,主要是指练功时的姿势与方法要正确,合乎规格。在学习初始阶段,基本身形的锻炼最为重要。易筋经的基本身形可以通过每一势的桩式进行站桩锻炼即可,站桩的时间和强度可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状况灵活掌握。在锻炼身形时,要认真体会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和要领,克服关节肌肉的酸痛等不良反应,为放松入静创造良好条件,为学习掌握动作打好基础。在学习各式动作时,要对动作的路线、方位、角度、虚实、松紧分辨清楚,做到姿势工整,方法准确。
  灵活,是指习练时对动作幅度的大小、姿势的高低、用力的大小、习练的数量、意念的运用、呼吸的调整等,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特别是对老年人群和体弱者,更要注意,切不可勉力而为,造成身体损伤,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要灵活掌握。

  练,是指形体运动、呼吸调整与心理调节有机结合的锻炼过程。养,是通过上述练习,身体出现的轻松舒适、呼吸柔和、意守绵绵的静养状态。习练本功法,在求动作姿势工整、方法准确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调整好姿势的高低和用力的大小,对有难度的动作,一时做不好的,可逐步完成。对于呼吸的调节,可在学习动作期间采取自然呼吸,待动作熟练后再结合动作的升降、开合与自己的呼吸频率有意识地进行锻炼,最后达到“不调而自调”的效果。对于意念的把握,在初学阶段重点应放在注意动作的规格和要点上,动作熟练后要遵循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原则进行练习。
  练与养,是相互并存的,不可截然分开,应做到“练中有养”“养中有练”。特别要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数量,把握好强度,处理好“意”“气”“形”三者的关系。从广义上讲,练养相兼与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将有助于提高练功效果,增进身心健康。

再次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少林易筋经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和运动强度。比如“三盘落地势”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扑食势”中十指着地、掉尾式的弯腰等等,对于一些年龄稍大、柔韧性和力量型较差的人习练时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在初学阶段,习练者首先要克服由于练功而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如肌肉关节酸痛、动作僵硬、紧张、手脚配合不协调、顾此失彼等。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和数量的习练,才会做到姿势逐渐工整,方法逐步准确,动作的连贯性与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对动作要领的体会不断加深,对动作细节更加注意,等等。
  由于练功者体质状况及对功法的掌握与习练上存在差异,其练功效果不尽相同。良好的练功效果是在科学练功方法的指导下,随着时间和习练数量的积累而逐步达到的。因此,习练者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好运动量。
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习练少林易筋经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习练者在长期的认真练习中,渐悟其中所得,而许多习练者功利心强,抓不住要领,没练多长时间便会因没有长进而放弃。这大致有三个阶段或说要过三关:一是初学阶段的畏难关。初习少林易筋经,身体僵硬,动作不甚协调,易使人感觉自己太笨、无灵性、不适合习武而放弃。二是枯燥关。习练半年后,新鲜感渐失,每日按时重复演练,易因感觉枯燥无味而放弃。三是气馁关。坚持习练一年半至两年,自感比较刻苦,然而进步不大,锐气尽失,易因气馁而放弃。记住易筋经的习练过程也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练过程,日久自然会感觉到少林易筋经在自己身体上发生的神奇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