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养生禅一八段锦
养生禅一八段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882
  • 关注人气:73,6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的五行学说与佛教的四大学说

(2009-09-23 12:00:43)
标签:

宗教

四百四病

五行学说

中国

杂谈

分类:

   http://image.uuu9.com/www/news/UploadFiles_7354/200908/200908181201592361.JPG

    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典籍,这其中医学的论点也很多,最主要是四大理论,那么到中国过后四大理论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观点发生了什么样的碰撞和融合呢,禅一慢慢给你讲。五行即金、水、木、火、土,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此五数运行于天地之间未尝停息,故称五行。五行乃生成育化万物之要素,与佛教的地、水、火、风(四大)为能造之说有相通之处。自南北朝以来,五行说逐步融入佛教,将之配于五戒、五字、五佛、五智、五根等。《内经》把五行学说引进到中医学领域,借助五行的归类,指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之间的联系,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如以五脏配属五行,肝归属于木,心归属于火,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

       四大的理论及四百四病说,随佛教一起的传入中国,而为中国古代的中医医籍经常引用。南朝齐梁时代陶弘景增补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得一百一方,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在该书序中曰:“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隋朝巢元方等所撰《诸病源候总论》中,用中医五行学说和印度四大学说来阐明病源。唐代孙思邈进一步尝试将印度医学的四大理论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起来,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对于四大说引证更多。如在卷一序例,诊候第四中载:“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僵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及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在卷二十七养性调气法第五中说:“凡百病不离五藏,五藏各有八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有引述:“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之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淚膏涕,津润之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屈伸挽仰,喘息视暝,是风大也。四种假合,以成人身。”

       被认为系我国唐代医家托名所作的《耆婆五脏论》,也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家视五脏、五行之说与耆婆代表的印度医学相一致的思想。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提到有《耆婆五脏论》一书。南宋陈自明在其《妇人大全良方》卷十曾引此书的十月胎象之说。南宋以后国内已不复见此书流传,惟十五世纪朝鲜金礼蒙等撰《医方类聚》时,将此书部分内容辑入卷四之中。十九世纪日本丹波元坚据《医方类聚》辑佚该书,并以活字刊印,但其原书则已不可得见。上世纪初,此书原卷子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前面大部分均残,仍存卷尾一小段,现藏德国普鲁士学士院,编号为TIIY49

       明末清初医家喻昌 撰《医门法律》,其卷二〈阴病论〉中解说四大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佛说四百四病,地水火风,各居百一,是则四百四病,皆为阴病矣。夫水火木金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原不独畸于阴。然而五行皆附地而起,水附于地,而水中有火,火中有风,人所以假合成身,身所以相因致病,率禀四者。金性坚刚,不受和合,故四大惟金不与。”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四大和五行理论在中医当今正统理论中融合的并不完美,甚至很多中医先生对四大理论不了解,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