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w690/60bd2bebge0e9ca251894&690
《秋日和》是小津安二郎晚期的电影,延续着小津一贯的主题,亲情的可贵和人之晚景的寂寞。小津是一个能从极平淡的生活中琢磨出那种酸涩意味的导演,这使他的影片有着一种奇妙的特征,罗嗦、简约却耐人寻味。
现在真正能触动我的还是东方的人情和趣味,那种喝着茶凝望夕阳的无语之境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我有耐着性子看伯格曼、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经历,但他们的电影枯燥的使我想打瞌睡,我不明白那些大师们为什么喜欢用折磨人的手法去阐述他们的精神和理念。哲学意味也许不是现在我所想去追求的,人到中年已经开始惧怕这种看似很有意义的思索,这种宗教般情绪的精神诘问。而小津却是朴实的近乎于唠叨,可我偏偏喜欢这种唠叨,这种琐碎的不能再琐碎的日常生活使我感到真实,伸手可及。生活即是道,我感觉自己无法像西方人那样用宗教来思索人生,我知道一个普通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他的一餐一饭中,而人类的悲剧不是普通人能够主宰的,所以人间的事情会这么多,思考实在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持续的精神痛苦的过程。
小津的电影就像他的那些淡雅、忧伤的篇名一样,而越到晚年那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味就越浓郁。古诗十九首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它将人生的无奈化作一种行动,因为人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化解莫名的忧愁,于是饮酒、游园等等都是延长快乐的一个方法,在秋日的夕阳中,微醺的沉醉是小津对生命难缠的感悟,于是他的唠叨变得有意义起来,他并不否定生活而是明白宿命的滋味。
古人的伤春迟暮是对生命最切身的体验,那种骨子里的伤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剧,小津太懂东方人的感悟了,他的表现方式和思索都是东方式的,枯燥也是东方式的那种虚寂和恬淡,它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不是激情而是伤感。凝固的画面、稚童的歌声和悠长的小街,自由的鸟、远去的火车和晾在路旁随风飘荡的衣服都构成了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我们生活其中,被最平常的风景所感动,也明白生活的本身就是有这些我们平时所忽视的东西所构成的。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在《伊势纪行》跋中论向井去来(芭蕉弟子,蕉门十哲之一)说:“一吟有所感,二诵铭感忘心,三读觉其无事。此人尽致此道也”。芭蕉认为俳句最高境界为闲寂,作有“古池塘哟!青蛙跳入水声响”,为俳句至高境界。而小津的电影便有这种“闲寂”的况味,他从一餐一饭中让人们感悟到东方艺术的平静和真实。
有什么比无事更能使东方艺术家心仪事情呢?东方的艺术趣味源于自然,它所追求的也是精神和物质合而为一的境界,那么日常的生活自然也是艺术的一部分,期间美妙的湖光山色和烈日下的泼妇骂街同样是人间切实可感的风景,只要人们不抱有偏见都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它的意味,它的艺术。小津是深谙此道的高手,故此,在影片中不厌其烦地将这些生活的场景展现开来,让人感觉那种浓浓的秋日的意味,那种平静的生活中的无聊,那种实在。我想小津能打动我的正是这种平淡的生活,挑水做饭、子女的唧唧喳喳、和妻子家人有一处没一处的闲聊,既没有热血沸腾的豪情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它只是一杯生活的酒,就看你如何去饮了。
艺术无处不在,只是你如何去发现它。古人说过:咬得菜根便能知道生活,其实还是一种心境的体验,如果没有心境感触的话,那么虚无的可怕将是致命的。
在维姆·文德斯拍摄的《寻找小津》的记录片中,小津的墓碑上不着一字,空空的就是一个“无”,从小津一贯的行为来看,这绝对不是做姿态,而是一种无话可说的寂静的意味,就像秋日的夕阳一样,客观的存在只对有情生命产生作用,而死亡却意味着有情的结束,那他还能说什么呢?
秋日和,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秋虫鸣而知秋。它的全部意义就在于鸣唱中,同样人生的意义也就在他的日常琐事中,小津的唠叨却是感到了生活中无处不罗嗦的实在。小津于1963年生日的那天去世,正好一个甲子年,圆融完美,是巧合,也是天意。在东方人看来生命的过长也是一种悲剧,庄子云:“寿则多辱”,长寿未必是好事。
天地无所谓仁而人却是有情,小津的有情是他从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无情,这是折磨人心境的、惆怅的幽暗。古人云“茶禅一味”,这个“味”却是难以参透的法门。小津在现代派艺术占据主流的年代身心却是不为所动,他比别人更明显地感悟到骚动的世界中“无”的意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