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的回忆录

标签:
欧南瓦格纳歌剧杂谈 |
分类: 音乐随笔 |
传记作品大致有如下几种特点:一是像普鲁塔克那样,后人纪录前人的生平、言行、事迹。二是同时代人的纪录,如著名的《约翰逊博士传》,出自他的崇拜者詹姆斯·鲍斯威尔。三是有本人亲自撰写的回忆录,如音乐史上著名的《柏辽兹回忆录》。还有一种则是由自己口述,别人帮助纪录的回忆录,这就是瓦格纳的这本洋洋洒洒的《瓦格纳回忆录》。传记作品大多以记事为主,所以从文学角度来看,大多缺乏文学性,只是一种年代记事,而极大多数的传记都无法摆脱文学性较弱的特点。相对而言,号称西方三大忏悔录的回忆录(分别由圣·奥古斯丁、卢梭、列夫·托尔斯泰撰写)在文学性上出类拔萃,堪称同类作品之翘楚。其他的如《柏辽兹回忆录》基本上等同于年代记事,除了专业人士,音乐爱好者之外,很少能激起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兴趣。《瓦格纳回忆录》也一样,冗长啰嗦,洋洋70万言的篇幅,让人望而生畏,如果对音乐史缺乏了解的读者是很难读的下去的。但对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来说,尤其是研究歌剧的,却又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回忆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瓦格纳的名字已经超越了歌剧的局限,他不但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甚至本身就代表了一部音乐史,一种文化现象。瓦格纳生前对欧洲影响之大,除了少数几个如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人之外,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勿庸违言,瓦格纳自私刻薄的个性或许极不尽人意,但他的天才是不可忽视的。很多人或许会反感他的个性,但不得不佩服他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才华,尤其在精神领域里,瓦格纳不但超越了同时代的作曲家,即使到了现在,在精神领域里,他仍然是难以被越过的。在艺术上,风格的变化并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一种风格持续的时间过久,必然会有新的风格去替代它。古典替代巴洛克,浪漫主义替代古典等等。现代作曲家动足脑筋去寻找所谓的艺术个性,大多也是出于标新立异的心理,产生了众多风格迥异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但他们很少能像瓦格纳的音乐那样攫住人们的心灵,有些不过是一种标签,比如说起神秘和弦,让人想起斯克里雅宾,说起偶然音乐,让人想起约翰·凯奇,仅此而已。
瓦格纳的音乐弥漫着一股神秘,动荡和沉思的气质,他虽然有着令人倒胃的啰嗦繁复,听的人昏昏欲睡,却也有着别人不具备的内心的深度。这里有些来自于他与生俱来的思想家气质,而更多的则来自于苦难的磨练。瓦格纳在青年时代所经历的极度贫困,逃亡、借债、为了生活忍气吞声,仅仅为了支付7法郎的邮资,而不得不将邮件退回。为了得到微薄的稿酬,不惜将剧本低价买给剧院经理……这些经历或许足以成就瓦格纳,而苦难也扭曲了他的道德防线。当瓦格纳躺在沙发上,向柯西玛口述这部回忆录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享受着奥林匹亚大神的荣耀,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惬意的微笑。仿佛骄傲的凯撒所说的那样——我来了,我看到了,我赢了。
《我的生平——瓦格纳回忆录》,是瓦格纳于1865年7月6日开始向柯西玛口述的自传。那一年,他的三幕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歌剧院首度上演。而就在一年前,瓦格纳在慕尼黑第一次谒见了年轻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这次见面是瓦格纳后半生走向辉煌的契机,也是瓦格纳一生命运重大转折的开始。显然,年轻的国王被瓦格纳的魅力所征服,他希望瓦格纳能将自己的生平写下来,精明的瓦格纳自然不敢怠慢,虽然他事后声称这是满足柯西玛的要求,这不过是个托辞而已。瓦格纳一生都在“钓鱼”,现在,终于钓上来这么一条大鱼,他岂敢忤逆国王这个小小的要求。何况,他刚得到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女人柯西玛,瓦格纳根本不需要自己亲自动笔干这种繁琐的事情,柯西玛自然会乐此不疲的代劳。柯西玛和瓦格纳也是在1864年结识,翌年她便给瓦格纳生下了一个女孩伊索尔德。此时,柯西玛还未和指挥家彪罗离婚。他们两人一个刚搭上了国王,一个钓上了金龟婿,命运波谲云诡,仿佛是天意,或许也是不可预知的命运密码,瓦格纳的苦难结束了,他可以喝着咖啡,谈谈自己不凡的一生了。
这部冗长的自传共分四卷,前后共花费了长达15年的时间,在1872年完成了传记的前两卷,及后到了1880年,后两卷才最终定稿。其时间跨度从瓦格纳诞生的1813年,一直写到1864年的5月3日。翌日,瓦格纳便收到国王约见的信件。所以从时间上来说,这部传记的截至时间正好是瓦格纳人生道路的分水岭。此后,瓦格纳不但在经济上有了可靠的保障,在精神上不久又结识了年轻的尼采,拜鲁伊特、《尼伯龙根的指环》都在不远处向他招手。
自传的四卷分别是第一部(1813~1842)书中描写了瓦格纳早期的生活,他的家庭和经历,从中可以知道,瓦格纳的兄弟姐妹大多从事歌剧工作,浓郁的音乐氛围,也是他投身于音乐的重要原因。第二部(1842~1850)这是瓦格纳歌剧开始走向成熟期,也是他从巴黎返回德累斯顿的时候,一直到他参加德累斯顿革命,被当局通缉,逃亡瑞士。第三部(1850~1861)这是瓦格纳的流亡生涯,他在瑞士结识的维森冬克夫妇,这也是瓦格纳情感生活的重要插曲,一直到赦免重返德国。第四卷,从此后一直到1864年,这段时间是瓦格纳事业的上升期,倒霉一生的瓦格纳开始走运了,直到他遇见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好像他的歌剧《汤豪塞》的序曲那样,在不断的回旋徘徊后,最终城门大开,阳光普照。
这部传记的结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交响曲的结构。第一乐章是事业和苦难的挣扎。第二乐章事业略有起色,是缓慢的慢板,也是蓄积能量的时候。第三乐章谐谑曲,不幸的命运又将自己抛入到混乱中,不断地流亡,创作,等待着命运的眷顾。第四乐章,轻盈的小快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后,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瓦格纳回忆录》在出版上也经历了很多波折。1870年,瓦格纳自费印刷了自传的第一卷,但仅仅印了15册,分赠给李斯特、维森冬克、路德维希二世等周围的朋友,1875年,瓦格纳又少量的印了前三卷赠给朋友,到了1880年全书完成之后,同样如此,也就是说,等传记全部完成的时候,除了瓦格纳私密的朋友之外,外界没人读过这部传记。尤其令人费解的是,等瓦格纳去世之后,柯西玛竟然向所有得到赠书的朋友索要这部传记,连国王也不例外,这多少有些让人匪夷所思。那么,其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或许我们能从瓦格纳的人格中猜测一番。
从传记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自传中美化自己似乎无可避免,即使撒旦也会把自己打扮成天使。现在有不少学者认为瓦格纳在自传中不但美化自己,为自己辩解,且很多地方还有撒谎的嫌疑。再则,瓦格纳性格中好大喜功,张扬奢华,并非一个甘于寂寞的艺术家,如果正如他所说:“这部自传的价值在于它不加任何粉饰的真实性。”的话,那么,瓦格纳早就大张旗鼓的高调出版了,何必只印了区区几册给朋友呢?这不太符合瓦格纳的性格。而瓦格纳对待自己传记出版时谨慎的态度,我们可以猜测,他并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在同时代,瓦格纳笔下写到过的很多人都还健在,瓦格纳或许深知熟悉他经历的人,在看了这本传记后,说不定会扔块板砖给他也犹未可知。这种过于的谨小慎微也说明了这本传记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怀疑。
事实也是这样,到这本传记正式公开出版的时候,已是1911年,瓦格纳去世18年后。据说柯西玛对此有重大的删节和改动,而此后的出版都有类似的问题,让人扑朔迷离。那么究竟瓦格纳的传记有多大的可信度,那就是一个永恒的谜了,没有别的书能佐证它的真实程度,我们也只能从同时代人对瓦格纳的论述之中,来揣度玩味瓦格纳这本回忆录。
古人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现在看瓦格纳时代的那些恩怨情仇,不过也是无聊的八卦而已。好在回忆录并不损害我们对瓦格纳音乐的理解,何况伟人皆不尽如人意,古往今来,最没道德观念,最无良的往往都是伟人,只是帮闲文人的吹捧,才使得他们高高在上,让人仰视。好在过了那么多年,瓦格纳也逐渐退去了他往年不可一世的辉煌,而我们阅读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陈年往事,正可以消去夏日的暑气,感叹一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