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梦十夜》拍摄的电影
看夏目漱石的书还是在十多年的事了,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日本的文学,而夏目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记得当时上海有很多旧书店,尤其是在福州路那一带,而我买的夏目的书大多都是从这些旧书店中淘来的,非常便宜,常常只有几毛钱。
夏目曾经在英国留学,但他的笔锋丝毫不见20世纪的那种稀奇古怪的“先锋性”。除了早期的一本小说《哥儿》写的幽默轻松之外,夏目的笔调大多是沉重和灰暗的。他常常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显得惶惑和悲哀。
夏目也是中年以后开始写作的,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型的作家,而这类作家由于有着深刻的思想和人生阅历,所以一出手就显得不同凡响。在五四时期,他的作品被很多中国作家所喜欢,如鲁迅、周作人、丰子恺等等。
我喜欢夏目是因为他文笔朴实中的分量,有时我会感觉很多“先锋性”的作家是因为没有太多的才能才以光怪陆离的手法来给人造成一种新颖的感觉。事实上我对先锋性的作家有好感的并不多,而夏目的分量就是他平实语言的背后的那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一个作家能用最平淡的语言说出深刻的思想和感受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他的思想无需借助于任何形式上的包装,就像最好的音乐不会是怪诞的,而是最恰当的叙述。
看夏目的书,也许需要一些自我审判的勇气,夏目不是为了让人愉悦而去写作的作家。和鲁迅一样,他们有着太多灰色甚至是“鬼气”。而一个连自己都不放过的作家,读他的作品不会是愉快的。
发现常常包含着一种恐惧,一种对自我的不信任,甚至会怀疑人生的合理性。而审判自己并不意味着是对自己的拯救,但它却是人生的一个态度。而道德的自律莫不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审判之上的。事实上人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完美,这对发现者来说,他的终生将无法逃避这种发现所带来的惩罚。
《梦十夜》是个很独特的文本,我感觉夏目知道有一种存在是可以感觉到却无法说清楚的事实,语言在某种时刻的苍白就像是人生所必然面临的死亡悲剧一样显得无可奈何。而用“梦”这样一种体裁可以消除那种无谓的解释,这有些和诗歌相似。
由于自己常在深夜的时候看书,黑夜使我的神经变得极为敏感。当我看到第三个梦,作者写一个在一百年前被自己杀死的人变成他的孩子来报复自己的时候,脊背不禁一阵发麻。这个梦的寓意很浅显,它告诉人们不要作恶,但深夜看它无疑像是看恐怖片一样,这使我相信恐惧也会抑止人的欲念和邪恶。
这里的十个梦都是一篇出色的、看似光怪陆离实者寓意深远的文字,带有典型的东方思维的色彩,只可自己去看、去体验作者丰富的寓意,而解释它不但多余,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据说鲁迅的《野草》和《梦十夜》有相似的地方,为此翻译者还为此写了一篇论文。但我感觉它们其实还是不一样的文本。鲁迅的《野草》是用散文诗的形式,其思想内涵是批判、呐喊和诅咒;但《梦十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一种发现。《野草》从本质上来说是煽动性的,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而《梦十夜》是感悟,甚至是很难让人明白的那种感悟,它只是叙述一个梦,并有意把寓意模糊起来。如果说它们之间有相似的地方的话,就在于那种“鬼气”,那种阴郁的情绪。
夏目是我崇敬的那一类作家,他不会受到时代观念的左右,思想深刻而清晰。他离群索居,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读他的作品会使人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什么?应该如何去选择生活,去面对现实。
漫长的黑夜绵绵无尽,我感觉选择夏目可以说是选择了一种清醒的生活,并坚定道德的勇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