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北欧、俄罗斯、不列颠 |
塔尔图市政厅广场
位于爱沙尼亚东南部的塔尔图(Tartu)是该国第二大城市,也是我们从拉脱维亚进入爱沙尼亚后的第一个落脚点。塔尔图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光是通向各地的快速道路就有5、6条之多,这对于人口只有区区十来万的城市来说,可谓交通发达的枢纽型城市。不过想想爱沙尼亚整个国家也只有130多万的人口,因此,塔尔图算作当地的大城市也是有其理由的。
塔尔图老城区位于埃马约吉河的西岸,如果从河东岸方向过去,很快便会看到一个象征国家地理的黄色相框竖立在市政厅广场的东端出入口,很有设计感。老市政厅则位于东西向长形广场的另一端,一坐喷泉环绕着的雕塑“接吻中的学生”坐落在市政厅前。市政厅广场保留着石块铺就的地面,广场两侧多为餐厅酒吧,整个广场看上去古朴休闲且非常的唯美。老城区西侧,也就是市政厅背后是一块高地,因高地上的那座塔尔图大教堂,所以高地也被叫做座堂山,是个观赏风景的好去处,著名的塔尔图大学老教学楼,便是位于市政厅北侧的座堂山下。
塔尔图原本是从五世纪的一座要塞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十三世纪加入了汉莎同盟成为会员,从此城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汉莎同盟是个具有垄断性的贸易联盟组织,经过三百多年的运作,塔尔图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并为其下一个身份做好了准备。说来也是悲催,波罗的海东岸的这一大片平原历来都是轮流坐庄,谁厉害谁说了算。十七世纪初,古斯塔夫二世通过征战,把原本贫弱的瑞典瓦萨王朝变为了瑞典帝国,塔尔图也从波兰人手中交到了瑞典人手上。
如今的瑞典早已完全退出了波罗的海东岸,而当初帝国时期的瑞典三大城市,除了本土的斯德哥尔摩之外,另两座,爱沙尼亚的塔林和拉脱维亚的里加,竟然都在波罗的海东岸。由此说来,当古斯塔夫二世在已富足起来的塔尔图设立瑞典王国有史以来的第二所大学时,就完全可以理解了。1632年,伽利略发表了著名演讲“地球在转动”,古斯塔夫学院,也就是塔尔图大学的前身,迎来了第一位学生,这比同时代创立的哈佛大学还早了4年,而此时距离瑞典设立第一所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已经过去了整整155年。此后的大学之路也是一波三折,战乱中学校曾经历过迁移甚至是关闭,一战结束爱沙尼亚取得独立后,古斯塔夫学院改名塔尔图大学。由此可见,尽管瑞典后来还有大名鼎鼎的诺贝尔,但瑞典人在科学的道路上也并非走得一帆风顺。
今天的塔尔图大学已是一所欧洲知名度很高的常春藤学校,也是爱沙尼亚精英们的摇篮,学校各个系科遍布塔尔图,事实上,塔尔图如今已成了波罗的海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学城。走在塔尔图城市街道上环顾四周,反映历史人文的街头雕塑随处可见,简洁的北欧建筑与老城区的古典主义风格浑然一体,设计感十足的街头装饰,朴实的餐厅带着几分怀旧,空气里还弥漫着一丝学术的气息。这些或许都是雄心勃勃的古斯塔夫二世当初想要的,只可惜,就在古斯塔夫学院创立当年的11月,这位年轻的瑞典国王便陨落在了与德国人交战的吕岑会战当中,如今的塔尔图也算是了却了古斯塔夫二世的心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