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旅游图片文化历史 |
分类: 北欧、俄罗斯、不列颠 |
拉脱维亚里加街头的学生
里加中央市场的出名一半是因其规模,建于1924-1930年间的五座巨大棚式建筑,总面积超过7.2万平方米。另一半原因则是其特殊的用途,原设计大棚用于停放一战时期大名鼎鼎的德国齐柏林硬式飞艇,后经改造而用作农贸市场,如今大致设有三千来个摊位,据说这在整个欧洲也是规模最大的。里加中央市场是里加市民日常生活的缩影,市场里面的布局让人想起有些久远的日子,商品种类也算不上琳琅满目太过丰富,但其特殊的经历使之与老城区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也是观光客的网红打卡地标之一。
从里加中央市场出来已是下午3点多,位于老城区的酒店就在附近,只是寻找停车位颇费一番功夫,这雨似乎也没有要停的意思,但却给大家留出了缓解旅途疲劳的休息时间。而就在一个半小时之后的傍晚时分,天空豁然开朗,更为神奇的是几近晴空万里。1999年完成重建的黑头宫在阳光下更显华丽;大教堂尖顶上的信风鸡闪着金色的光芒;三兄弟屋的门前总有些驻足的观光客;猫宅屋顶上的那两只生动的黑猫,永远是这栋建筑的故事主角;穿过街巷的斜阳照射到漂亮的老建筑上,在尚未干去的地面上形成清晰的倒影,可谓美轮美奂。
里加是波罗的海三国中规模最大的城市,但目前人口依然低于70万,因此旧城区也不会太大,转着转着就回到了出发点。尽管这里不是传统旅游热门目的地,属于偏门的那种,但相对清静多的多的环境及有点另类的身世,还是吸引了不少观光客前来打卡。事实上里加老城本身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来到这里的游客轻松、悠闲地喝着咖啡散着步,便能大致逛完整个里加老城。
里加作为一座贸易商业城市,是在12世纪的下半页由德国商人建立的,随之而来的便是传教士的足迹,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里加官场上以及上流社会中一直通行着德语,文化影响极为深刻,事实上德国人在这里也一直拥有一等的地位。后来,俄国人来了。沙俄时期及前苏联对整个波罗的海三国所实行的俄罗斯化,可谓影响深远,这不仅仅是今天人们所见到的那些东正教堂或俄式建筑,还有俄罗斯人在整个人口结构中的比例、官方语言等等。如今,再次靠拢西方并加入北约后的整个社会,又散发着一股美式文化的躁动,白天的街头快餐、咖啡连锁店,夜晚酒吧里人们随着猫王的歌曲一起兴奋地摇动。。。
里加,酒醒之后会否更加憔悴?
市场内所售卖的本地腌菜
里加老城区的雨后倒影
傍晚时分圣彼得教堂钟楼及尖顶上的信风鸡
里加夜晚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