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历史杂谈欧洲自驾图片 |
分类: 北欧、俄罗斯、不列颠 |
自赫尔辛基起飞的螺旋桨飞机,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向南跨过八十余公里宽的芬兰湾,降落在波罗的海东岸、与赫尔辛基隔海相望的里加。这里是拉脱维亚的都城。
拉脱维亚与其北面的爱沙尼亚、南面的立陶宛一起统称为波罗的海三国,算是广义上的北欧国家。然而,传统西方阵营里的北欧国家,则是指波罗的海另一边的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及冰岛。当北欧分界线沿着芬兰东部边境向南延伸时,硬是生生地绕开了这片土地。在欧洲的自然地理中,波罗的海东岸的这一大片土地位于东欧平原的最西端,倘若不能划入北欧那就暂且算作东欧。这种看似纯地理上的划分一般是跟着国家边界走的,也就是说是按国家进行划分的,既然如此就免不了留下一大片人为操作的空间,及受到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由此可见,波罗的海三国从一开始便是站在一个既清楚又模糊的分界线上。
位于拉脱维亚采西斯的城堡遗址
立陶宛的一处城堡遗址
在欧洲历史中,中世纪的波罗的海东岸还只是一片寂寞的荒漠,人迹罕至,几个零零散散的部落,日后自然是德国日耳曼人与瑞典维京人先后踏足的“新大陆”。18世纪初,彼得大帝从瑞典人手中夺得涅瓦河位于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那片沼泽地上建立了圣彼得堡,自那一刻起,芬兰湾已装不下这位沙皇的野心,波罗的海东岸成为俄国的领地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芬兰的赫尔辛基是我们进入波罗的海三国的中转站。从赫尔辛基飞抵里加后,在机场提了车便开启了我们的自驾行程。波罗的海三国总面积约为17.4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我国广东省,地势平缓公路发达,三国独立后于2004年加入欧盟,边界互通,非常适合自驾。九月下旬的波罗的海地区已经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初冬,阴冷、多雨,但低矮的云层往往又会疾驶而过,透过云隙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森林洒在大地上,尽显秋色美景。
自北向南展开的波罗的海三国,尽管相互紧挨一起,且有着相似的历史与命运,却各自操着不同语言,这自然与其当初的部落分布及民族构成有关,而官方语言一直到19世纪前后,才在三国各自方言基础上被最终确定下来。三国的资产阶级阶层也是到了19世纪下半叶才逐步形成,这一进程远远迟于其他中、西欧及北欧国家。由此可见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的散漫自然状态。
暴风雨来临前的波罗的海(立陶宛)
拉脱维亚里加街头的学生
20世纪初相继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给波罗的海三国带来了国家独立,这似乎是他们民族自由的开始。然而,短短的二十来年之后,1939年的那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荒诞地将此三国纳入了苏联势力范围,以此换取苏联对纳粹德国占领其他国家的沉默。这也仅是双方的权益之计,技术上纳粹德国避免了来自东线方向的压力,苏联则暂缓进入战争状态,但过不多久,这里还是变成了苏德的战场。战争过后,波罗的海东部沿岸自然又是战胜国苏联的势力范围,最终,波罗的海三国以加盟国的身份,与其他东欧国家一起被纳入到苏联的东方阵营近50年之久。而这一时期,波罗的海三国自然就被划到了东欧的范围里。
随着苏联的解体,告别了冷战、受尽委屈重获独立与自由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一头扑进了西方的怀抱,并于2002年年底入会北约、2004年加入欧盟,与其东面的北极熊作了彻彻底底的分割。波罗的海三国从此也在地理上回归了大北欧的怀抱。然而,冷战虽已结束,历史隔阂并未完全消除。在欧洲传统大家庭里,波罗的海东岸原本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对方,如今也只是西方国家从芬兰湾俯视圣彼得堡的战略要地,波罗的海三国也还是遏制北极熊的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