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个时代的句点(六)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体验、留学、杂谈 |
多年后父亲在说笑时数次提起过这件事情,或许是这一情节让他意识到了儿子的成长。以后等我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体会到,无论孩子多大、是否在外呼风唤雨或成家立业已在慢慢变老,在父母眼睛里,你始终是他们的孩子,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而对于我们这些做晚辈的来说,父母那边始终是你最后的港湾,总会有一个泊位是留给你的,在你需要的时候。
其实在家里无论父亲还是母亲,很早便让我自己拿主意决定自己的事情,一来母亲比较开明,只说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而并不做出决定,其二是只要不是大是大非问题,家里事务父亲基本不管尊重大家意见。由此,自念高中以后,家里的许多事情便主要听我意见来做决定了,尽管那时候好像家里也没什么很重要的事情,但在我的心底里却有一种骄傲感油然升起。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父亲到了退下来的年龄,尽管回家后一时半会也没事可干,但那种“顾而不问”、让年轻人左右为难的顾问角色还是不当的好,于是父亲坚定了一退到底的决心办理了离休手续。回家后的父亲洗衣做饭,养花种草,每天散步一个多小时,就这样过起了普普通通老年人的生活。
父亲的离休生活过得平静而丰富。由于母亲曾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家卧床半年,治愈后尽管再也未曾严重发作过,但也不能着凉劳累,基本上只能做些较轻的家务活,甚至不能够久站。因此,虽然不用再去菜市场买菜,家里在请保姆帮助处理家里的家务活之前,许多比较花费时间但又不太繁重的家务都是父亲在做。此外,锻炼身体、读书看报、摆弄花草等自然是父亲每天的必修。
除了新闻节目,父亲在家很少看电视,每天的书报杂志、离休老干部内参文献和学习材料等占据了父亲大量的时间。父亲看文章很仔细,有时会用红笔在句子下面划线,在空白处写注解,读到好文及精彩之处,也常常会念给母亲听。也不知从何时起,父亲开始将报纸上的精彩文章剪切下来,重新粘贴并装订成册做成一本本报纸剪贴,一直做到2015年4月住进医院为止。至此,父亲的报纸剪贴已达到14大盒之多,并被送往社区图书馆阅览室供人阅览,我也应约为此撰写了一篇名为《炳烛之明,家国情怀》的文章,配上照片后刊登在2017年4月15日那天《康健社区晨报》的“党员风采”栏目下。
爱吃面食的父亲喜欢自己动手制做,确实也是父亲自己做的相比外面买的好吃,作为第三代的外孙、孙子对此也是印象深刻。孙辈们爱吃,他便越发做的高兴,这是充满爱意的欢喜,糅合着家庭的温暖,大家戏称为“爱心餐”。直到父亲成为90后老人后,限于精力的限制才逐渐减少了自己动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