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南亚 |
在传统历史上,缅甸中、北部地区被称为上缅甸,是该国的心脏地带,相对应地,南部及沿海地区则被称为下缅甸,其核心城市为仰光,也是2005年年底缅甸再次迁都前的首都城市。而相距仰光以北700余公里、位于缅甸中部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则是缅甸传统的经济与文化中心。
旧王朝最后的都城
当年的大英帝国在1852年赢下第二次英缅战争之后,便占据着整个下缅甸地区,而旧王朝依旧控制着上缅甸。虽说这种地域上的概念由来已久,但这种时候就会更加凸显,不过暂时也倒相安无事,你管你的,我过我的。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1859年5月,当初的康邦王朝国王借着佛教建立2400周年之际,正式将都城由阿马拉布拉迁来了曼德勒(另见文稿《当太阳降落在乌本桥上》)。但也仅仅过了26年,大英帝国便在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便拿下了全部缅甸,由此,曼德勒便成为了缅甸末代王朝的最后一座都城。
曼德勒国际机场作为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之一,除中国游客外,也是许多西方客入境缅甸的重要口岸。过了海关入境后就有换汇窗口,汇率非常优惠,但美金只收七成新以上的新版,出租车预约柜台给出的进城价格也十分合理,几乎可以作为后面几天租车的参考。
曼德勒整个市区除了王宫附近以及一些僧院寺庙之外,看起来并无什么特别。虽说自1885年11月28日起,包括曼德勒在内的整个上缅甸地区已全部纳入了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范围,但在整个曼德勒市内,殖民时代的建筑并不多见,而在诸如学校校服等制服风格上,倒是一如既往的能够找到大英帝国的遗风。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作为民族独立象征的曼德勒,尽管其经济地位在上缅甸地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毕竟是在殖民统治下,其政治与商业的重要性早已不可逆转地转向了大英帝国已经营多年的仰光。这在与当地出租车司机的攀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曼德勒王宫
曼德勒的名字源自城市东北部的那座小山丘,城市面积不大,大致在163平方公里多一点,人口不足200万。在上世纪50年代,政府将曼德勒周边合并到一起,形成了由7个县区30个城镇组成的曼德勒省,但在当地民众的心里,曼德勒只是那座建有王宫的旧都城而已。
位于曼德勒城市北部的王宫,由单边2公里长、高近7米的院墙围成正方形,院墙上共有48座看似庙台的瞭望台,每座间隔169米,院墙外四周由一条64米宽、水深4.6米的护城河隔开,并在水中形成漂亮的倒影。
王宫宫殿建筑坐落在这座大院子的中心位置,因此在通过护城河进入院墙后,感觉要往里走上许久才能见到王宫主建筑。如今人们所看到的建筑已是上世纪90年代所建的复制品,原建筑大部分已毁于二战。王宫基本上按照缅甸宫殿的传统进行设计,所有建筑均为一层,而建筑物上方的屋顶盖数量,则表明了该栋建筑的重要性。想想当初迁都曼德勒,从决定到建成搬迁不过用了短短2年功夫,尽管有点匆忙但还是很有效率的。
王宫内除了建筑基本上没什么展品,参观完王宫并不能让人对王室宫廷生活增添多少了解,而宫外的百姓生活也是不紧不慢,即看不出热火朝天,也感觉不到懈怠颓废,似乎只有在佛塔寺庙里的氛围里,才能够更多的体验到当地人们的日常。
从曼德勒王宫护城河桥上远眺曼德勒山
护城河里的王宫院墙倒影
从瞭望塔上俯瞰曼德勒王宫
在真实与虚幻之间
曼德勒市中心南部有一座马哈牟尼寺(Mahamuni Buddha Temple),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进入马哈牟尼寺,在通往中央神殿的拱廊两边有许多摊位,出售着各种宗教用品,甚至还有食品。不大的中央神殿,头上顶着七层顶盖,神殿里安放着一尊4米来高的青铜佛像,那便是马哈牟尼。在传统佛教中,传说佛陀一共制作有五尊佛像,其中两尊自然是留在了印度,还有两尊留在了天堂,这第五尊佛像便是马哈牟尼,可见其地位的圣神。
每天清晨4点,从僧侣为佛像洗脸的仪式开始起,便有大量佛徒前往参拜,妇女在神殿外念经祈福,男人们则会拿着金箔排队进入神殿,将手中的金箔铺贴在佛像身上。
佛塔佛寺是许多缅甸人生活的中心,似乎只有在这里,才能够充分展示和释放自己的内心,生活才变得更加自然、和谐,那些从“真实”世界来到这“虚幻”世界的人们,一切才归于真实。
孩童出家去僧院学习的仪式(马哈牟尼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