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爱和造孽

标签:
情感 |
剧情简介:
文革中,徐青,曲林,黄娜娜和孟向东是一个知青点的知青,黄娜娜跟曲林从小一起长大,因此无法接受曲林爱上徐青的事实。徐青也拼命躲避曲林,但年轻时候热烈的爱情冲破了一切顾虑,徐青和曲林深深地相爱了,在一次被封在山上的暴风雪中,他们以为必死,因此偷尝了禁果……
徐青和曲林很快坠入爱河,眼看着就要成就一段和美之恋时却遭遇变故……加上一直暗恋黄娜娜的孟向东加害,因为政治和作风两方面问题,曲林锒铛入狱,徐青因误会和他分手,却发现自己怀上了曲林的孩子,两人含怨走向陌路……他们再次相遇,却是因为双方家庭的孩子。两个孩子的身世却牵出了两代人的情感变迁、恩怨情仇……
也许,生命的过程总是一次次的无奈,一次次的错误,但是我们能选择的最好方式,还是原谅……
这部电视剧是和我妈一起看的,我妈恨黄毛(黄娜娜)和孟向东恨得咬牙,盼徐青嫁给曲林盼得不行,可怜的是老太太一点劲儿也使不上,好在剧尾大团圆的结局算是给了她点儿安慰。我想,在《原谅》的观众中和我妈同想同感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然而,引起我的兴趣的却不是这些悲欢,也不是剧中预设的“原谅别人也就原谅了自己”,而是关于“爱”和“孽”的诸多启示。
谁是罪魁?
剧中男一号曲林(许亚军饰)几乎集中了所有“好男人”的优点,善良、热心、担当、上进、正值、优秀以及俊朗,被无数的姑娘和准丈母娘相中期盼。可是,在我看来,他却是全剧“孽”之“罪魁”。
其一,下乡期间,过年时,黄毛趁大家不在,借酒壮胆,想通过把自己“给”曲林来唤起曲林的爱,不料事发。善良的曲林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孩子出了这样的事有多可怕,又想到黄毛的妈妈——曲林的老师对自己的嘱托,隧一咬牙把事情揽在身上。这个“善举”看起来可亲可敬,但是实际上是善的错位。
曲林的担当保护了黄毛的半个名声,之所以说半个,因为在那个年代,女孩儿只要和这种事沾边就没好儿。可是,曲林的代价是什么呢?自己的锒铛入狱、档案污点、回城延迟甚至无望,以及徐青的误解和绝望,以及他和徐青美好感情的断送。
先不要说他把徐青害的多惨,就是对自己,这种“舍己为人”的道德——曾被国人大肆宣扬的道德,就是畸形的道德,照顾人不是这个照顾法儿。这为他和徐青的悲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剧中的孟向东是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惜损人利己的卑鄙小人。孟向东为了得到黄毛,针对情敌曲林,作孽甚多。可是,曲林自己就没有责任吗?轻信、愚善、缺乏觉察和自保的能力,其个性上的幼稚、天真是他和徐青人生悲剧的基本成因。说句白话,就是“处不开事儿”。
其三,回城后,黄毛在和孟向东登记前临时退婚,工作不好,又背上这订过婚的名声,在婚姻市场上处于劣势。黄毛沮丧暴躁,哭嚷着到大街上贱卖自己,万老师充满担心托曲林以后多帮助帮助她。曲林感到难过,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他想帮助她们母女俩,而最大的帮助就是娶了黄毛。于是,当黄毛沮丧的对曲林说“每天像一个花痴一样相亲,可谁都嫌弃我,恨不得找个烧锅炉的嫁了,还是没有人要”时,曲林说:“嫁给我好吗?”。
这就大错特错了,简直是为自己人生悲剧一锤定音。当然,曲林当时也挺难的,父母去世,孤单无依,更要命的是他无意中看到徐青已和别人组建家庭并有一女(他还不知道是他自己的)。应该说,曲林当时也是在低落和脆弱中。但这并足以让曲林非娶黄毛不可。
他所以这样做,还是缘于其个性上的不成熟,为什么不再等一等?高考已恢复,各种更好的可能已在等着他。他以为这样对得起万老师的情谊,帮助了黄毛,可实际上他害了自己也害了黄毛,一辈子离心离德的婚姻,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吗?
简而言之,在我看来,罪魁非是旁人,恰是“好男人”曲林。
用心or心计,得到or拥有
剧中孟向东和黄毛是自私的典型,孟向东为了得到黄毛、黄毛为了得到曲林,大用心计,无所不至其极。可是,他们不知道,爱从来不能用心计得到,只能用心培育和拥有。
用心和用心计的明显区别,在于是否真实和自然。用心是不使手段,不伪装、作假,让事情自然发生,尊重事情本来的事态发展;用心计是妄图改变,通过不真实而破坏事情的自然。通俗点说,用心计是想方设法的去“追”去“赢得”去“捕获”去“强扭”,可是强扭的瓜从来不甜。聪明过人、不择手段的孟向东到老也没有和黄毛在一起,就算是在一起又怎样呢,不过是一对冤家,两个自私的人,虽然是同类,却永远不会幸福,而是互相指责、抱怨和伤害。
爱也不是得到,从来就不是,因为“得到”只能是一时一事的结果,爱不是结果,爱是状态,爱是相爱,迷恋可以一厢情愿,爱不可以。一旦你不再一心想得到,而只是去爱,去“给”,你就拥有了爱。
每个母亲都是从女儿长大的
徐青的母亲不希望女儿在下乡时恋爱,希望她回来后再谈,这似乎无可厚非,可是假如遇到真爱呢?心能由己吗?结果,徐青挺着大肚子回来了,母亲一气身亡。
徐青拦着女儿李蓉和曲折结婚,因为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姐弟(当然后来发现不是),女儿说:你不是从小教育我自尊自爱吗,你不是你让我少和男孩说话嘛,你不是说过了十点别进这个家门吗,你这样教育我,你凭什么自己有私生女,你自己风流快活害了我们一辈子,你不要脸!
所有的母亲都担心自己的女儿出不该出的事,她们当然是爱自己的女儿的,甚至胜过爱她们自己,可是她们用了不恰当的形式去爱。为了怕出事儿,而去禁止,不仅行不通,而且更危险,她们怎么能忘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呢?
每个母亲都是从女儿长大的呀,爱不应该用要求甚至命令去进行,爱需要允许和尊重,需要探讨和经历,母亲的希望不在于控制住,而是帮女儿懂得。
老人的智慧
看完全剧,活得最明白的,出招最凌厉的就是李拴柱(徐青后来的丈夫)的奶奶。第11集里,正在给李奶奶过生日徐青听说曲林还活着,不管不顾发疯一样去找曲林,晚上还没回来,李拴柱就和奶奶说这事。
拴住:很多事您不知道。
奶奶:嗯,我也不用知道。
拴柱:我把心都掏出去了,怎么就没换回来呢?
奶奶:你可别拿这个说事儿,这可都是你自己愿意的。不是你的,你别强求,是你的,也别多寻思。人家徐青要是走,你就好好送人家走,不许怨人家。
“不用知道”就能判断和应对,这才是高手,善待别人和际遇,顺其自然,才是明白。
当然,李奶奶也希望徐青留下,她怎么做呢?当徐青说要考大学时,奶奶说:好事儿呀,人往高处走嘛。当李拴柱为之郁闷的时候,奶奶把拴柱拉到旁边“大声”说:你不就是听邻居说徐青考上大学差距大了不要你嘛,可徐青是什么人,咱心里还不清楚呀!
多厉害,句句戳到徐青心上。
爱与孽
曲林和李拴柱都是伦理道德上的“好人”,他们一心想“给”,可是他们给不了,你给的并不是对方想要的,对方想要的又是你没有的,你怎么给呢?你以为是好,可发现你越来越难受,不仅你难受,对方也难受,父母难受,孩子也会难受,所有与你们有关系的人都难受。
孟向东和黄毛都是伦理道德上的“坏人”,她们想“得”,可是你得到人得不到心,得到婚姻得不到幸福,得到一时得不到一世,你以为你得到了,去发现失去的更多。
爱,如果没放对地方,无论你是想给和想得都会事与愿违。爱,放对了地方,就是造爱;放错了地方,就成了造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