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学主题的设想:求π
(2022-11-14 16:53:17)分类: 研究-学习 |
几个现象:
1.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安排监考,好几次看到语文和英语的阅读理解类题目选用了信息技术类话题,记得有一次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文本识别归类,通过读取文本内容进行类别判断,它论述的是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上一次高二英语期中测试介绍的是手机中APP的应用。这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
2.现在高二信息技术是在复习迎考阶段。前一段时间有个学生私下跟我交流,问学习python程序设计有什么用?他说学习wps表格后,还可以帮他妈妈算算账计算数据,但他丝毫感受不到学习python的用处,最主要的是感觉python学习很难,并且还用到很多数学知识。[他是文科班学生,对于他认为的python学习很难,我告诉他,现在复习和练习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语法和应用,这些知识并不难,你一定要有学习好它的信心,至于涉及到的一些数学知识,其实都是初中乃至小学时就接触到的内容,所以一定不要担心它过难,只要肯用心,花一点时间肯定能学习好。至于他说的python到底有什么用处,这个我一时还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也是我后面要提的需要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出发点】,我只是告诉他,进入大学后还是要学习这部分知识,并且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智能社会、智能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知识,是今后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不过后来才想到,对于文科类学生,大学阶段好像也不需要程序设计的考级。]
3.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第三年。“照着书教”还是大多数课堂的主要形式,但是教材中采用的项目难以完全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很多教师也还没有适应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再加上课时的羁绊,所以大多数时候还是删繁就简,直入主题,直接介绍主要知识点。类似于大学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方式,也回到了之前以知识点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式。
有的教师借鉴信息学奥赛的训练方式,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点介绍后,让学生在在线题库网站上“刷题”,进行做题比赛,以赛代练,以练促学。
程序设计类知识本身就生涩难懂,令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再加上这样枯燥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更加提不起兴趣,产生学习的抗拒心理。
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获得感
开放式、探究类的主题
借鉴实验教学方式(验证)
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考察内容,如何体现出计算思维。
考试引领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不能一味迎合考试而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只能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而关于核心素养的考察难以通过考试来体现。且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这就有必要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后,通过老师自主创设的、与生活应用高度关联的、与时俱进的项目,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老师要习惯于通过项目指出大致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实现。
【一切都在老师设想范围内的探究,不具备开放性,难以达到探究的真实效果】
教师要设计一些经典的、有学科味道的,体现计算机“精妙地”处理问题的、小而精的项目,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学习中,并能够爱上它。
义务教育阶段更名为“信息科技”,出发点是将“技术”与“科学原理”并重,在项目学习中要有科学性的成分体现。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和感受“程序设计学习之难”:程序设计类的学习,一般到循环部分的学习时,有不少学生就感觉很“烧脑”,直言“太难了学不下去了”,渐渐就有学生放弃了。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开始肯定想不通,不就是变量的依次变换吗?有那么难吗?直到我有一天在监考时看见了学生的数学教材,关于数列部分,有等差数列,有斐波那契数列,因为有了相关知识储备,例题知识感觉很容易理解。但到了练习题部分,大量的变式训练,让我逐渐产生了“理解恐惧感”,虽然大致知道如何推理实现,但具体做下来确实感觉不那么容易。这时候就能切身体会到相关知识的“难度”了。】
但反过来思考,这样也正能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可以利用与高中数学教材的紧密联系,帮助高中学生直观化理解相关抽象知识。
求π值的内容:首先介绍古今中外关于圆周率计算的知识,让学生分组自学消化后,在班级演示,然后选择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验证的案例,带领学生经历问题抽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自主学习。
通过turtle库的使用,将思维过程可视化(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还可以与一中吴飞老师介绍的研学思路相联系。
前一篇:关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后一篇:亲身实践线上教学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