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节化学课,琐碎的感受
(2022-09-15 11:37:30)分类: 研究-学习 |
好久没有听课了(开学初如东朱主任讲座时提到确切的应该叫观课议课),今天一节化学公开课,上课老师想把整节课录制下来,有录制任务的我便想着也顺便“观课”一下。
起初觉得跨学科听课没必要关注知识点,所以占着坐在教室中间的便利,想重点观察一下学生的学习面貌。这次是初高中衔接学科教研,所以除了高中老师外,还来了不少初中老师。这么多的老师坐在教室后面,学生听课都非常认真,课堂参与度高,或抬头听讲或低头笔记书写,这应该也是一个整体素质较高的班级。
上课老师在简单导入之后,呈现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标题用的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素养(学习目标)”,我想“核心素养”应该是贯穿老师设计整节课的“教学理念”,是否有必要在课堂上集中向学生展示呢?(还记得自己在高中上学时,有一段时间每节课开始时老师都会挂一块小黑板呈现教学目标,好像还是学校推出的特色教学模式)。
依我的经验来看,现在一般只在模拟课堂或者说课时提到“教学目标”,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好像基本没有再展现“教学目标”的。
现在信息时代,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是标配,这节课老师使用的是之前学校作展示报告时使用的ppt模板,学校的logo和标题占了最上方不小的篇幅,导致下面的知识展示部分的空间小了很多,呈现知识点时感觉字有点拥挤,字号也不够大。反思一下,针对不同使用对象采用的ppt模式要有所区别,如学校介绍一般是展示式的,采用图片较多,而课堂上知识点呈现居多,要保证文字大且清晰,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位置,跟课堂知识点无关的标志特征要尽可能少。
关于课堂讨论,这是体现课堂上“学生为学习主体”的重要环节,不过常态课上因为上课时长和教学内容的矛盾,老师一般会舍去这个环节。但公开课上又必须有所体现,这就会导致教师对分组活动掌控的不熟练,“为了分组而分组”。今天也是一样,有一个环节是学生讨论环节,老师要求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互相讨论,因为时间短只安排了2分钟,讨论才开始一段时间就结束了。记得之前有一个专家就批评过这种“假的”小组学习模式。
教师设计的知识点都是通过一个个“活动”穿插起来的。但体现在化学学科上就是做一道道练习题。现在都强调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都是通过一个个活动串联起来的,平常在本学科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时都是一个个活动。
这节课依次呈现出了八个活动,基本上就是教师介绍一个知识点,配套的相关练习就是一个活动。反过来想一想,回归“活动”的本义,这样的练习算是“活动”吗?课堂上什么个样态才能算是“活动”呢?一节课一共设计了八个活动,感觉每一个活动的时间都很短,都是很小的“活动”,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吗?
这节化学课与离子溶液有关,教师在介绍知识点时用图片“呈现”出了不少的实验内容,都是用文字进行的知识点表达和描述,没有在课堂上真实演示的原因我想可能有:这是初中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了实验现象和知识;课时有限,众多实验来不及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本身耗时(出现反应的时间)较长,不适合在课堂上演示等。不过也没有在课堂上呈现有实验现象的视频或者微课等,学习的趣味性不强,学习效果会打折扣么?
上课的是位男教师,语音语调可能没有女教师丰富多彩,但他擅长举例子打比方,课堂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印象比较深的有,溶液一开始比较稳定,一旦加热时离子便加速运动,他举得例子是,同学们现在都很规矩地坐在座位上,如果每个凳子上都放一个“热水焐子”,同学们立马坐不住就四散跑开了;正负离子向一定的方向移动,就像老师说参加武术社团的男生从前门出,参加针织社团的女生从后门出一样的场景。
学校新更换了希沃大屏作为黑板,上面的手写标注和同屏传输功能很实用,教师可以直接在幻灯片上用手指或触控笔标注,将学生的练习结果用手机拍照并传输到大屏上显示,反馈即时性强。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工具带来的便利。
在课堂最后老师还带领学生一起构建思维模型,这应该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建构或更新每一个学生者头脑中的知识模型,形成新知的过程吧。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带领学生一起开展,显性化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训和强调。
最后还和学生一起说出这节课的收获,学生整齐划一地说出了知识点。这也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脱离不开知识点的具体体现吧。
在听课中途还是有意识地观察了几次学生(同学科的老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都在学科知识及学科知识如何呈现上面),发现倒数第二排的两个男生,一个在老师讲课时头不自觉的稍微低下来一点,有瞌睡的嫌疑,我观察了一会,确实是偶尔闭上了眼睛,中间努力抬起头来想认真听讲,无赖瞌睡虫一直强势占据着,他连续打了几个哈欠。还有另一个男生也眯着眼睛,没有明显的瞌睡现象,在某一个瞬间他突然一笑,但当时也没有感觉到让他发笑的对象,肯定是暂时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走神了吧?

后一篇:excel中如何去除重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