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情绪带回家与爱人分享
有位专家总结说婚姻中有五个致命伤,其中之一就是“不愿意讨论自己与对方的内心感觉”,更危险的是一些夫妻之间是有“不要带情绪回家”的协议。希望夫妻双方可以把情绪放下来回家,自己也这样承诺,其实这不能做到。但是为了遵守自己的承诺,便会先找到一个地方疏导,宣泄自己的情绪,带平静后才回家。如果这个地方碰巧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异性,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感情关系便会发展出来。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多少有婚外情的人说起问题的开始都是家中的配偶不了解自己。
试想一想;如果准备甘苦与共,白头到老的人都不可以与你分享或分担你的情绪感受,这个世界里还有谁可以呢?
为了保证真的两人并肩面对世界,为了杜绝发展出其他感情关系的可能,因该对配偶说:“请你把情绪带回家吧”
当自己有情绪时,理应对配偶坦白说出。很多人愚蠢地以为不把情绪说出来是不使配偶担心。事实上,不说出来使配偶更担心,并且给对方一个信息:我们还不能甘苦与共,白头到老。这对婚姻当然有很大的危害。对方若是很关心你,他/她会感觉到你的情绪,但是你不愿意说出来,对方便只能干着急。这样,本来两人可以相互扶持,共同度过的一段经历,却变成见面时强颜欢笑,背后暗自担心。
把情绪说出来与把情绪发泄在对方身上是两回事。一个人有情绪,同时自知有情绪,能够与别人讨论自己的情绪 ,是思想成熟的表现。
首先,我们对情绪做个正确的认识
很多人以为情绪是来自其他人,事,物,但事实上决定情绪的是自己的内心:
信念——认为世上的事情应该是怎样的 。
价值观——自己在事件中在乎的是什么,即什么是最重要的,想得到什么……等。
规条——事情该怎么做。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有不同,所以面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改变了,事情带给这个人的情绪也就不同了。
所以,若想事情带给自己的情绪改善,必须先改变自己对事情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不是去企图改变世界,因为那会费很大的劲却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成熟的人明白这个道理,而小孩子习惯了父母去为他们改变不满意的情况,遇上不满意的事便吵闹抱怨,以为无需自己改变。
情绪本身没有什么正负之分。在有丧事的家庭里你表现出轻松开心,你会失去很多朋友。所以,用效果来判断情绪更有意义:这个情况下,这个情绪会对事情的效果有帮助吗?从效果角度看,其实差不多每一种情绪有其价值和意义:
愤怒是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痛苦是指引我们寻找新的道路去摆脱威胁,恐惧时不想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困难时以为付出的比收取的更多……所谓负面情绪,不是给我们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新的方向。
传统的教育使大部分人觉得让别人知道自己负面情绪是软弱无能的表现,不愿意讨论内心呢的感受,很多人更希望自己完全不会有愤怒,焦虑,悲伤等情绪。传统思想中所推崇的“修养”就是从不发怒,急迫,担心,而当有这些情绪时,不是把情绪压抑便是逃避。这样,对事情没有好处,因为只会使事情恶化;对这个人的身心亦带来不好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那些所谓“负面”的情绪使身体处于一种状况,准备配合这个人做一些事。这份准备使这个人的一些生理机制减弱,例如学习,思考,记忆,解决问题,未来策划等。而这些机制,却往往是这个人当时最需要的。因此,一个恶性循环产生出来:事情使这个人有某些“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使这个人减少解决事情的能力。
其次,学习一套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不单能舒缓情绪,更能帮助有情绪的人在事情中有所学习,使事情更易解决,或者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自己会处理得更好。这套技巧包括四个步骤:
1.“接受”——就是你注意到对方有情绪,同时你接受这个有那份情绪的他/她。这可以用类似以下的话表示出来:“我看到你有些不开心,愿意跟我谈谈吗?”或者“你的样子糟透了,坐下来告诉我什么事吧。”假如你假装没有看到他/她的情绪,或者否定他的情绪(例如“你不要又闹情绪了!”“什么事又发脾气啦?”),你便是在把他推开了。
2.“分享”——这一步里面,最重要的是先分情绪感受,然后才分享事情本身 :
他/她总是先说事情:谁人不合理,什么事不如意等,你必须把他的注意力迁移去他的情绪感受或者身体里的感觉上,例如“那你现在感觉怎样?”,“原来你受到委屈。上次我受到委屈的时候,我的胃部痛了,你的胃感觉怎样了?”,“他这样对你,你感到愤怒或悲伤?”
(当对方回答说是“愤怒”时,你继续问:“愤怒是因为你感到失望或无力感?”)
不断地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向身体感觉或者情绪感受上,待对方说出大约6个这样的词语时,你会发觉对方已经开始平静下来,或者声调降低了,身体的动作减少了。现在,你可以问对方引起情绪的事情了。当你明白是什么一回事,你可以进入第三步。
3.“设范”——在这一步里,你先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对之加以语言上的肯定。无论什么事,你都可以找到能够肯定的地方,例如“你觉得他这样说很不合理,难怪你这么生气啦”。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对方看事情的角度并作出肯定,或者干脆肯定对方的情绪(“事情不如意,当然会生气啦!”)肯定的行为会使对方说“是呀”“对呀”等的话,就是说,在心理上对方已经认为你站在他的一边了。
接下来,你向对方指出事情中他需要改变的地方。你不可以直接地说出对方的不对,或者应该怎么做,因为这样你是把自己重新放在与对方对立的位置,使刚才建立出来的心理效果破坏了。你应该从对方的利益出发指出需要注意的部分,例如:“可是,你每天都要跟他一起做事,他每天这样不讲道理你便每天生气,你会做得很辛苦呀”有了前面的肯定,你现在这样说,对方当然会容易接受改变了。
4.“策划”——就是对未来的行动做些计划,目的是让自己会有更好的表现。你用一句话做这个部分的概念基础:“凡事都有三个解决办法嘛!”你可说“想想你怎样他对你的态度会有不同?”或者“有些什么其他的选择,使你能够再雨天中也可与朋友有快乐的一天?”引导对方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对方的负面情绪便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会有更积极地表现,重新把事情的控制权掌握在手里了。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 王老师
电话:010——82628349
82626445
82623416
82623417
QQ:16581271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