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之谜

标签:
京秋纪行之五 |
分类: 北漂记 |
天象之谜
——京秋纪行之五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建国门桥西一座未被拆除的古城台上。观象台在四周摩天大厦的映纣下,十四米高的城台上置放着的那些泛着青铜色彩的古代天文仪器显得非常特别。

古观象台
登上古观象台,可以近前观看台上置放着的八架铜制古代天文仪。
玑衡抚辰仪
地平经仪
黄道经纬仪
天体仪
象限仪
这座古观象台说来已是世界闻名,历史悠久。早在七百多年前的元朝(公元1279年),朝廷就命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这个地方的城台上筹建了用于观察天象的司天台。明朝建立后,于正统七年(1442年)在被毁的司天台旧址上修建了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台下建造了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此时观星台和其附属建筑群已初具规模。
1644年清政权建立之后,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1669-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并监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康熙五十四年(1715)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至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架古式天文仪装备完成。
看着这八架连名字都难以记住的天文仪器,过去已曾在教科书上见过,那时只知道它们是祖国的瑰宝,民族的圣物,现在到跟前见了实物,对它们的景仰之情更是有增无减。但要说出它们分别有何功用,那就一头雾水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有三大知识难点:其一是它所包含的对于天象的观测和描述;其二是它用阴阳五行八卦解释宇宙万象;其三是它对天人感应说的求证。假若我们从某个方面去认识,好象还可以找出些头绪,但如果把这三种知识全都搅和到一起时,要再把它们分开来就实在太难了。正如把黄、红、蓝三原色混合就成了黑色,中国传统文化有时实在就是一种黑色文化。
我之所以把中国传统文化比喻为一种黑色文化,就是因为古代人常常把有关对世界的各种认知揉合在一起。而其中经常会遇到一种最为神秘的说法,就是中国古代圣人们对天象的观察和解说。比如诸葛亮、刘伯温这类出类拔粹的人物,据说他们就能根据夜观天象,推知人世间的吉凶祸福,知晓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的事情。
在中国的上古时期有个尧舜时代,舜经过尧多方考察后,同意让他代替自己管理国家,于是舜得以摄政。舜上台后要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去观看璇玑玉衡。什么叫做璇玑玉衡呢?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仪器。可见观察天象对于古代先民是何等重要的一件大事,而且只有身份最高贵的人才能接近。
中国最早对天象的观察主要是为了制定历法和测定季节时间,如夏、商、周三朝就有各自不同的历法。然而到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开始把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同“天意”联系起来思考,便创造出一整套关于天命观的学说。到这时,人们对天象的观察就附会上了对人世的认知。于是,阴阳五行八卦等知识就自然融入到了天文学中。比如《吕氏春秋…制乐》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宋景公时,火星在心宿,景公害怕了,召子韦问此事:“火星在心宿,怎么回事呢?”
子韦说:“火星是妖星,说明有天罚。心宿是宋国的分野,这祸殃就应在您身上,虽然这样,也可以把它迁移到宰相身上。
宋景公说:“宰相是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迁祸于他,不好。”
子韦说:“可以迁祸于百姓。”
“百姓死了,我做谁的君王?宁可我死。”
“可迁祸于年成。”
“年成不好,百姓吃不饱,吃不饱必定死亡,做君王的以杀害百姓来使自己生存,谁还拿我当君王?这是我命该绝。您别再说了。”子韦转身奔几步,再面向北拜两次,说:“臣向您道贺!天的位置很高,却能听到低处的话,您有这最高道德的三句话,天必定给您三次赏赐。今晚火星将从心宿离去三舍,您将延长寿数二十一年。”
景公问:“您是怎么知道的?”
子韦回答说:“有三句善言,定有三次赏赐。火星要移走三舍。一舍历七个星宿,一个星宿就是一年,火星历三舍共二十一宿,所以您会延长寿数二十一年。我请求跪伏在您面前等待这种情况出现。如果火星不离去,我就请求被处死。”景公说:“好吧。”
这天晚上火星果然移动了三舍。
中国史书上类似的记载数不胜数,尤其是到了汉代,随着天人感应说的盛行,又进一步丰富了天命观学说。自汉以后,人们对上天的观察就变得越来越玄乎了。于是太空中的星宿天体,就由原始的用于标识纪年和季节的知识,过渡成为被赋予了意识和人格的神灵。因此,能够通过观察天象的变化,揣度出上天的意图,从而预知人世间将要发事变的人,就可称之为圣人。比如北京天坛公园,就是明清两代王朝祭祀上天的地方,世间的皇帝通过祭祀上天,以求得到上天的庇佑和降福。这种仪式也和天象说有关,但是这时已经由观察天象发展成为感知天意了。所以,不管是观察天象或是祭祀上天,都是一项事关社稷存亡的大事,对普通人而言,有关天象的事离得是那么样的遥远,天意的表露,星宿的运行永远是个无法接近的谜。
当然也有坚持纯粹观察天象,计算天体运行轨迹的有识之士,例如汉朝的张衡、南北朝的祖冲之、宋朝的沈括、元朝的郭守敬、明朝的徐光启、清朝的汤若望等人,这些人都成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但是,他们也没能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是站在以人为中心的立场去进行观察和思考。他们把地球上居住的人当成一个不动体,这就好象是一个人坐在一部环行车上去观看车窗外的变化,窗外的物体不断地重复出现,不断地移动,却始终认为那是窗外的物体在运动,而这人所乘坐的车子本身并没有动。例如天体仪的球形表象,球体上所标明的星座并不是从宇宙外太空上看到的,而是地球人在地面上看到的天象,现在虽然换了视角方位,但它的基本理念还是整个宇宙在围着人类生活着的地面旋转,人才是宇宙的中心。
我在售卖纪念品的店面里看到一把叫做天算的算盘,这把算盘的造型是放射形的,它似乎可以说明古代人对宇宙的基本看法。

二十四节气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二十八宿演化成了佛教里的神佛偶像
四象在八卦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天与八卦融合成的图像
猜度天意对人世看法的三垣
二十八宿图解
郭守敬创刻的正方案——用于天文计算
天文尺
假如我们撇去罩在古代天文学上的各种谜雾,我认为它们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就是创制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不仅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算得上是一大奇迹。
后来,我游览护城河时,在天坛南门外看到了立在护城河边上的二十四节气柱。这二十四根节气柱相当精美,那才真正是古代天文学的成就。现在二十四节气柱已成了北京的一大景点。

二十四节气柱之夏季六节气柱
在德胜门内,后海北边,我又参观了郭守敬纪念馆。那是郭守敬生前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这个中国古代天文学集大成者的事迹和成就,他所制定的《授时历》,已经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公历没有多少差别了。
后海边上芦苇丛中的郭守敬像
郭守敬纪念馆
这两个地方,可以作为参观古观象台的辅助参考。
但是,如果背离观察天象本身的意义,试图去求证天人感应或是天人合一的理念空间,试图去寻求是否真的有人能通过观察天象就可以预知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或是国家前途、社会命运,那么,天象对于我们将永远是个拆不开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