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断想

标签:
京秋纪行之四文化 |
分类: 北漂记 |
明城墙断想
——京秋纪行之四
沿东二环向北走,过东便门立交桥,老远就可看到桥西有一幢辉煌的古箭楼建筑,那就是东便门角楼了。
北京东便门角楼,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和规模最大的古城角楼建筑。
东便门角楼引起我好奇的是城楼上那四层整齐的方孔。这些方孔好比碉堡上的射击孔,是古代弓箭手用于隐蔽身体向外射击的箭孔。因为有了这些箭孔,所以又把有这种结构的门楼称之为箭楼。在北京,与东便门箭楼有着相同构造的箭楼还有两处,一处是正阳门箭楼,也叫前门箭楼;另一处是德胜门箭楼。
看着这些黑洞洞的箭孔,我不清楚古代人是如何凭借它们进行防御的。为了搞清楚这些箭楼的内部构造,我登上了东便门箭楼。
东便门角楼
从角楼上的射击孔往外看
在角楼上,我见到了这些射击孔,它们有一米来深,够一个人弯着身子猫在里面。如果站在孔内往外看,可以看到远处的景色。试想站在这样的地方,过去的守城士兵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地拉弓搭箭,或是填充火药,用弓箭或是火铳向外射击。但是我对于这种打法十分怀疑,很难相信它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为我相信,从这里能看见外面的地方,弓箭或是火铳是打不到的,而能打到的地方,却又看不到。城台上的墙垛掩体也是这样,区别只在于,一个是在露天,一个是在室内。因为城台露天,就比室内多了一件武器,即杀伤力最为巨大的“西洋大炮”。除此之外,其它防守武器主要是长矛、大刀一类短兵器。
西洋大炮
显然,仅凭这些简陋的武器是很难抵挡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攻击的。真正能够抗击来犯敌人的是它所依托的城防工事。即城墙前挖掘的护城河水和着高大坚实的城垣墙防,这也是古代人把城市叫做城池的缘由。
北京是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元、明、清的都城。它的城池建筑既是标准的防御工事,又是防止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凡这种城池,在古代都会被认为是万无一失,坚不可摧的。
事实也是这样,北京城始建于元朝,成建于明朝,清朝基本上对明朝的城池布局没有改动。北京在明朝以前叫做元大都,明朝的大将徐达在攻打北京时,元大都也是一座空城。徐达进城后嫌原来的城廓太大,就将原来的北城墙向南退缩了2.8公里,另外在土墙外加砌了一层灰砖,并将元大都改名叫北平,这就是北京内城的由来。北平城在建设成功后,明成祖时迁都北平,改称北京。此后,北京城延续到嘉庆年间,又在原来内城的基础上向南扩建了外城,为了内外进出方便,就在东西两角增开了两道便门,这就是东便门和西便门的由来。我到东便门角楼时,没有见到城门。待沿墙脚向西走了一段路,绕过古角楼城台,方才看到一道朝向西南方向打开的门洞。城墙只是在这儿打了个折,然后继续向西而去。
北京城池在明朝的历史上,也果真两次抵挡住了外来敌人对它的进犯。一次是也先率领数万瓦刺骑兵对它的冲击;一次是皇太极率领后金数十万军兵的攻打。这两支军队越过长城防线,一路从关外杀来,势不可挡,但是到了北京城下,却没能越过城池一步。可见北京城池在古代是何等的坚固。
然而,北京城池抵挡武器装备相当的军队进犯攻打还可以,但在遇到远胜于弓箭和火铳射程的火枪火炮时就有问题了。这时箭孔就成了火枪射击的靶子,城墙则成了火炮直接轰炸的目标。从城外用火枪射击藏在箭孔内的射手和轰击城墙反而成了容易的事情。如此一来,攻守双方的态势立刻颠倒了过来,守方完全丧失了依托工事的优势。一九00年八月,当八国联军倚仗着先进的火枪火炮大举进犯北京城时,轻而易举就打破了北京城池的阻挡,进而攻入城内,对北京城进行大肆的烧杀掳掠,摧毁了三朝承袭下来的璀灿文化,盗走了三朝积聚起来的巨大财富,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如今,在北京市的任何一个景点,都能看到八国联军焚掠北京时留下来的罪证,东便门箭楼旁边的墙上,就留有八国联军士兵在攻克门楼后刻在墙上的留言。
八国联军攻克东便门时留在墙上的刻字
一个貌似强大的王朝,用了数百年时间营造出来的城堡就这样被强盗野蛮地砸开了,从此打破了天朝上国为天下万国之宗的迷信。一九一一年终于暴发了拯救民族危亡的辛亥革命,从此以后,北京城池再也不复存在。
然而,几经沧桑荣辱,东便门箭楼有幸被保留下来,二00二年,北京市政府在幸存箭楼的基础上,进而腾退东便门至崇文门明朝内城墙遗址一带的居民2612户,拆除各类建筑6000多幢,将这里开辟建成了环境优美的明城墙遗址公园,使这里成为了北京城的又一标识。
我在角楼城台上走了一圈。站在角楼西端修复了的一段城台上西望,可以看到那段向西延伸出去的残墙,这段残墙一直延伸到内城崇文门,有1.5公里长。它的北边是北京站,南边是现在的明城墙公园。站在角楼城台的北面,可以看到修建北京站时拆除的城墙断面。从这里向北延伸,可以与古观象台连接。古观象台现在还保留在那里,那是我下一个要去观看的景点。站在角楼城台的南面,已见不到外城墙垣的踪影,但外护城河还在。护城河由南而来,到了这里,打个折向东去了,汇入了通惠河。北京护城河,现在已成为北京市的一道风景线,我将有另文介绍,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从城台上向西看到的残墙顶部
明城墙公园旁的断壁残墙古迹
明城墙公园西端
明城墙公园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