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卷十一  仲冬

(2010-03-01 15:21:38)
标签:

吕氏春秋.品味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卷十一  仲冬

 

三六、忠廉

高尚的人认为最大的事就是不可以受人侮辱,它超过富贵,是任何利诱都改变不了的。即使给他们以诸侯的名份,掌握万乘的重权,也不足以动摇他们的意志。像这样的人,不会通过忍受侮辱来换取安逸的生活。一旦让他们得势,一定不会自私自利,当官不会贪污,统率军队不会打败仗。忠臣就是这样。假使有利于君主,有利于国家,就决不会躲避杀身之祸,而一定会舍身殉国。国家要是有这样的人士,臣子,就可算得上是有人才了。像这样的人固然难得,但是最让人担心的是即使有了这样的人才,却辨别不出来。

卫灵公有个大臣叫弘演,出使在国外。翟人进攻卫国,卫国的百姓说:“国君施予官位和奉禄的对象是鹤;施予富贵的对象是宫里的人。国君就让宫里的人带着鹤去出战吧,我们哪里能迎战呢?”于是百姓溃散走了。翟人来到,在荣泽追上了卫懿公,杀了他,吃光了他的肉,惟独扔掉了他的肝没吃。

弘演回来后,向卫懿公的肝报告了出使情况,完了,呼天抢地地大哭,直哭到悲痛宣泄尽了才停止,然后说:“我请求做你肝脏的外壳。”于是自杀,先取出自己腹中的内脏,再把卫懿公的肝脏放了进去。

齐恒公听说这事以后说:“卫国的覆灭,是因为国君无道。可是在那里却出了如此忠直的大臣,这个国家不能不保留。”于是在楚丘又重新建立了卫国。弘演可以说得上是忠臣了,他不仅杀身为国君殉难,还让卫国君主的宗庙能得以重建,祭祀不断,真可说得上是有功啊。

 

弘演这样的人,是最高统治者最为欢迎的,所以说后来的统治者对于“忠”的说教越来越重,可说是高于一切,直到“文革”时还再现过“三忠于,四无限”那样的场面。这种立场和前面宣扬的观点完全是两码子事。弘演这个人的忠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一个以鹤为尊,以宫人为上,视百姓国家为无物的昏庸国君,按照物以类聚的理论,弘演大概也和卫懿公差不多。齐恒公褒奖他,也是为了自己啊!所以他要带这个头。

如果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看,连翟人都扔掉的肝的人,早就该死了,说不定他们心里巴不得翟人早点来杀了他们的这个国君呢!

这个例子说明,古人以事说理有时产生的歧议后果实在是太大了,同样的例子会因立场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也说明,古代的学说并不主张排除对立,以至中国的历史文明包罗万象,水火并存,以便各取所需,这就是中国古文明的特点吧。

 

三七、当务

辨说却不符合公论,诚信却不符合道理,勇猛却不符合道义,效法旧制却不切合时务,这就如同迷糊的人骑上快马,疯癫的人操上宝剑,只会起相反的作用。扰乱天下的,一定出于这四种情况。

我们推崇辨说,因为它总是从已有的公论出发;我们推崇诚信,因为它遵从道义;我们推崇勇猛,因为它维护正义;我们推崇效法旧制,因为它切合当前的时务。

跖的徒弟问跖:“盗窃也讲道义吗?”

跖回答说:“怎么会不讲道义呢?想窃取屋子里的财富,能猜中藏宝的地方为圣;率先闯入为勇;最后退却为义;能掌握行窃的时机为智;分赃平均为仁。不占有这五项而能成为天下大盗的人还没有过。”

“要是说起六王五霸的不是,尧有对儿子不慈的名声;舜有对父母不孝的行为;禹有滥酒的嫌疑;商汤有流放桀的事实;周武有杀害纣王的史实,五霸有并吞周室使天下战乱不止的阴谋。然而世上的人都赞扬他们,都忌讳说他们的坏话,这是糊涂。”

为此,跖死的时候还要拿着他的金槌下葬,并留下遗言说:“我到了黄泉见到六王五霸,将敲碎他们的脑袋。”

像跖这样的辨识还不如没有辨识。

楚国有个人叫直躬,因为他的父亲偷了一只羊,他就把父亲盗窃的事告发了。于是官府按律判他的父亲处以砍头的刑罚,而直躬则请求代替父亲去死。

到要处决他的父亲的时候,直躬对行刑官说:“我的父亲偷了羊,我不告发他,不就是我对国法不诚信吗?我的父亲要被处决,我不代他去死,不就是我不孝顺吗?诚信而且孝顺的人要被砍头,国家还有不被杀的人吗?”

楚王听了,就没有处死他。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评价说:“奇怪?像直躬这样的诚信,是利用了父亲的一件事去两次取得自己的好名声。”

所以,像直躬这样的诚信还不如没有诚信。

齐国有两个勇士,一个住在东城,一个住在西城,有一天在路上突然相遇,见了面后互相邀请说:“一起喝酒好吗?”

两人就近找了一间酒店喝酒,喝了好久,一个人说:“找点肉下酒好吗?”

另一个说:“你是肉,我也是肉。为什么还要到别处去找呢?只要准备好拌料就行了。”

于是两人抽出刀来,互相割取对方身上肉拌着醮料吃,一直到吃死为止。

像这样的勇敢还不如没有勇敢。

纣王同母的兄弟有三个,老大叫微子启,老二叫中衍,老幺叫受德。受德就是后来的纣王,年龄最小。纣王的母亲生下微子启和中衍时还是妃子,生下纣的时候已经升为王后了。

纣的父母都想立微子启为太子,然而太史根据法典力争说:“有王后的儿子在,就不可以立妃的儿子。”纣王因此被立为太子。

像这样的法典还不如没有法典。

 

题解:“当务”是指辨说、诚信、勇猛、效法这四种情况要符合正义(符合当前要处理好的是非要务)。

本文的特点是反证,用四个事例从反面说明所谓的“辨说、诚信、勇猛和效法”如果不合符常识就不可取的道理。所以说,同样的说法,因为主观立场不同,就会有大相径庭的理解。如果是站在盗跖、直躬、自食其肉的勇士和着殷太史的立场看来,他们对辨说、诚信、勇猛、效法的表现,何尝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按照现代的说法就叫做换位思考,比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可理喻的事情,当换一种立场去观察和考察,很多时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八、长见

人的智力所以有差别,是因为有人善于远虑,有人则目光短浅。现代对于古代来说,和古代对于现代来说的关系是一样的。所以细察当代就可以推知古代,推知了古代就可以预知后代。古代、现代,过去、未来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圣人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乐钟,命令乐工前去检查,他们都认为乐钟的发声很合调。

师旷说:“乐钟不合调,请重新铸造它。”

平公说:“乐工们都说很合调啊!”

师旷说:“后代有精通乐调的人,将会知道这口钟不合调,我私下为您感到羞耻。”

到了师涓这一代,果然听出乐钟发声不合调。这说明师旷想调好乐钟的声调,他认为后代有精通音乐的人。

 

题解:“长见”可以译为远见,“长”是指时间的量度。本文说的是做事要有远见的道理。要做到有远见,就得了解过去,由过去推知未来。并以晋平公铸造的乐钟为论据,说明什么叫做有“远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卷十  孟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