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长勺之战
(2009-11-25 12:01:42)
标签:
《左传》启示杂谈 |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
四、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不可一世的齐桓公即位后,乘机四处扩张。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相邻的鲁国,齐桓公以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竞争国君的公子纠为借口,出兵攻打鲁国,挑起了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为应付这场战争,鲁庄公作好了应战准备。这时乡下人曹刿求见。
曹刿离开乡下时,同乡们都劝他说:“打仗是当官们的事,他们自会谋划,你何必去参与呢?”
曹刿回答说:“当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告别同乡,入朝去拜见鲁庄公。
鲁庄公还算是大度,也不计较曹刿出身卑微,就接见了曹刿。见面后曹刿也不客套,直截了当地问:“您凭借什么同齐国作战?”
鲁庄公说:“象衣食一类用来安身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享受,都要分一些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众人,因此民众是不会跟从您去的。”
庄公说:“对祭祀用的祭品,牲畜、宝玉和丝绸,我不敢过分,祭必以诚信。”
曹刿说:“这是小信,对小信神灵不会重视,也就不会赐福。”
庄公说:“对发生的大小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总要处理得合符情理。”
曹刿说:“这是尽力为民办事的表现,因此有追随您的从属,可以凭借这点和齐国开战。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一同前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今山东省莱芜境内)同齐军交战。庄公按照常规准备击鼓进兵,曹刿说:“不行。”
齐军已经击过了三通鼓,曹刿才说:“可以了。”
鲁军一鼓作气,把齐军打得大败。庄公准备乘胜追击,曹刿又说:“不行”。他下了车,认真察看了齐军的车迹,然后又登上车,扶着车轼瞭望齐军,方才说:“现在可以了。”于是鲁军开始追击齐军。
鲁军在长勺打了个大胜战,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但凡战斗,凭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泄尽。在敌方勇气耗尽时,我方勇气正盛,所以能取胜于敌。齐是大国,不会轻易被战败,大国用兵作战难以预测,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辙轨迹很乱,旗帜也倒下了,才确信齐军是被真的打败了,所以才让去追击他们。”
春秋时期,诸侯坐大,许多小国相继被灭,大国恃强凌弱,越来越强,疆域迅速扩大。所以史学家们说春秋无义战。但在春秋数不清的战斗中,长勺之战是个例外。《左传》作者独具慧眼,抓做了战争胜负的本质,从一个侧面生动地描写了齐鲁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鲁国与齐国相比,是弱国与强国的抗争。那么鲁国为什么会胜利,能以弱胜强呢?这是因为鲁国具备了制胜的要件。
第一、齐国挑起的这场战争是不义的侵略战争,鲁国的应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齐国是异地作战,意在劫掠。鲁国是本土作战,意在守土。
第二、鲁国有个明白事理的国君鲁庄公和一个掌握战争制胜要领的谋士曹刿。首先,鲁庄公能放下架子,接纳出身卑微的乡下人曹刿并听从他的建议。这在重礼出名的鲁国,一个国君能不计较出身草民的曹刿的狂傲真的是太难得了。如曹刿在求见庄公前就说:“肉食者(当官的)鄙,未能远谋。”见到鲁庄公后说话也是单刀直入:“何以战?”同样的行为要是放在其他国君身上,恐怕早就叫他滚蛋了,更不要说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战车。
其次,曹刿本人也的确有真才实学,他把是否得民心看做战争制胜的根本,凭这一点就使得他能站在超越战争本身的高度上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战役战术上,曹刿又是冷静的,他能抓住齐军强大,急于求战的弱点,先不与齐军硬拼,按兵不动,以避其锋芒。但在齐军懈怠时,他又能把握好时机,给对手致命一击。最后在鲁军已经取胜时,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亲自验证,直到断定敌人真的是被打败后,方才让下令追击。一支军队如果遇到这样的指挥官,敌人不败才怪。
第三、鲁国的抗敌是民心所向,可说是同仇敌忾。一般来讲,老百姓都痛恨战争。正所谓神仙打仗,百姓遭殃。平时,老百姓对当官的是不满的,称他们为“肉食者”。但当战争打到家门上来时,他们又与统治者有一致的地方,也关注战争的胜负,并寄希望于当官的能为国出力。曹刿与普通百姓所不同的是,他把争取战争的胜利视为已任,而不指望依靠当官的去谋划。一句“肉食者谋”与“肉食者鄙”道出了他们之间的差别。在曹刿看来,当官的鱼肉乡里在行,但要打胜战,就不能指望他们了。
对于这场战争,《左传》没有评论,只是真实地再现了迎战方取得胜利的主要条件,至于曹刿自己的总结,只是一种表象而已。《左传》对这段记载不评论,好象是有意把评论留给读者,这正是史学家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