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郑交质
(2009-11-25 11:47:58)
标签:
《左传》启示 |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
二、周郑交质
郑武公对周王朝有辅助之功,被周王擢升为卿士,郑庄公承袭父爵,已在周王朝任卿士。父子在周朝的地位都很显赫,握有很大的权利。
本来周平王与郑武公间的关系是很不错的,但在郑庄公袭位以后,两家的关系出现了裂痕。矛盾的原由出自郑庄公方面,郑庄公执政以后,忙于解决郑国内的祸乱,就没有功夫过问周王朝的事情。虽然是这样,郑庄公也没有忘记在王朝的权位,始终拿一只眼睛瞄着周王的动态。
而在平王方面呢?觉得这个小辈子有点不象话,占着茅坑不拉屎,整天连个影都见不着,王朝内外有多少事等着处理。除此之外,对于郑庄公的职位,同样有不少人垂涎欲滴,现在见到有了机会,就不停地在平王面前表现,展示才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西虢公。周平王年纪大了,对西虢公的表现很满意,就想分出郑庄公的一部分权力给西虢公。
郑庄公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这时庄公已平息了内乱,在郑国内站稳了脚跟,威望很高,就去到王朝责怪平王。平王抵死不认有这么回事,赌咒发誓都没用。为消除猜忌,于是双方达成一个破天荒的协议,以各自最亲的人为质。史书上把这一历史事件叫做周郑交质。就是周平王派王子狐(相当于后世的太子)到郑国去做质子,郑庄公则派公子忽到周朝去做质子。
后来,周平王死了,两国质子各自回国。王子狐回国奔丧不久也死了,由狐的儿子继位,周人忌惮郑庄公权重,就让虢公分权执政。
郑庄公久在王朝,欺周软弱,就想教训一下新王,他指使下属做了两件十分无理的事情。
四月,郑国的将军祭足带着军队强割了周温地的麦子。周王朝只能干瞪眼,无可奈何。到了秋天,祭足又在天子眼皮底下收割了成周的水稻。周人算是恨透了郑人,却又拿郑军没有办法。从此周朝与郑国相互仇视,过去订立的友好盟约全成了废纸。
周郑交质在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为此史学家们评论说:“信任如果不是出自内心,即使是交换人质也没有用。周郑交质,并没有消除猜忌。如果依照忠信宽恕的准则行事,并用礼法去约束,虽然没有质子,又有谁能离间他们。普通人如果做事光明磊落,诚信待人,即使是用山沟池沼里生长的野草,野菜,家里常用的器具,随处可取的用水来祭祀鬼神,不会因祭品简陋而感到失信于鬼神。用来献给王公贵族,不会因物品微贱而羞愧。更何况是高贵的君主代表两个国家缔结信约。如按礼行事,哪里用得着质子!《国风》有《采蘩》、《采蘋》;《大雅》有《行苇》、《洄酌》这些文章诗篇,都是为了申明忠信之道的。”
周郑交质这一历史事件过程看似简单,《左传》仅用了73个字予以记述。但是,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可以说它是至周平王东迁之后历史开始发生转折的一个显著标致。
拥立周平王即位并实现东迁的有两大功臣,一个是郑武公,一个是秦襄公。平王即位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酬劳这两位臣子。他因此做了两件事,一是将二人的爵位都擢升一级;二是给予封地。难办的是封地出处。好比我们现在给人升了官,也应给提高工资待遇一样。按道理,全天下的土地名义上都是属于周天子所有,周王想封哪里就可以给哪里。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土地是有限的资源,封出去了就难于收回。到后来周王直辖的领地也是微孚其微,再经镐京一乱,这时已经是捉襟见肘。为此,周平王给秦襄公开了张空头支票,让他自去取被犬戎占领的原西周之地和犬戎之地,后来,秦襄公凭借自己的实力,在西方开疆拓土,为建立起强大的秦国奠定了基础。对郑周则借势压迫虢国拿出东虢之地作为领地,也就是后来的郑国。这样做总算是摆平了这两大功臣。
我们不知道周郑与虢之间是否有什么私下交易,但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周平王要把庄公的部分权力分给虢公,应该是周室确实是欠着虢国一个人情。武公在的时候,周平王没有机会,到武公死了,周平王认为时机到了,就打算让虢公上任。没想到的是郑庄公不比他老子差,很快就平息了内乱,回过头来就要挟周平王给个说法。周平王只得抵赖,于是被庄公揪住了小辫子,并成功地迫使平王以儿子为质作保,于是就发生了周郑交质这件看似有点不可思议的事件。
利益驱动,从来既是打破旧体制平衡的催化剂,也是促成新体制诞生的首要因素。任何权力或是体制的维持,都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予以支撑。当失去它赖以生存的基础时,旧的权力和体制就必然被子新的权力和体制取代。周初,周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可以对列国发号施令,但到东周时王权衰落,列国不再听命于周天子,相反,周反过来有求于列国诸侯。王城镐京被袭无人勤王,以至幽王被逐,死于丽山这一事实就是最好的说明。由于周平王是依靠了秦、郑两个大夫的鼎力扶持方才上台的,所以更是说不起硬话,也就出现了周、郑交质这种露骨的事件。而这一事件又反过来印证周王朝也沦落为一般小国,至此天下失控,进入了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再无作为。
孔子看到了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很是痛心疾首,他想以有序取代无序,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为此创立了儒家学说。然而历史与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以至孔老夫子终生无所作为。然而孔子的思想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总是趋于平衡的主流,因此,当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时,统治阶级为维护既得利益,便把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反复抬出来,成为颇为蒙人的王道。而人民群众也欢迎王道的推行,于是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宗教。《左传》作者正是用这种观念去整理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我们只要把握了这点,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加以剖析,在阅读《左传》时,对它所记述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