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霸道

(2009-11-25 09:28:30)
标签:

《战国策》秦策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第二篇  秦策

五、霸道

1、陷害

张仪要陷害樗里疾,就先提高他的地位,派他出使楚国。

私下里,张仪要楚王向秦王请求让樗里疾留在楚国担任楚国的相国。

到时候,张仪对秦王说:“大王提高樗里疾的地位,派他出使楚国,为的是密切两国和好关系。樗里疾一到楚国,楚国就为他向秦国请求留下他担任楚国的相国。我听他对楚王说:‘大王想要在楚国困住张仪吗?我愿意为您效劳。’楚王同意了他的要求,就答应为他向秦国请求留下他担任相国。如果大王真的答应了楚王的要求,樗里疾必然会把秦国出卖给楚王。”

秦王听了十分生气,樗里疾听说后只好从楚国逃跑了。

 

中国人有种整人的策略,叫做“必欲取之,必先予之。”张仪用的就是这一招。

所以,现代中国人若是遇到平时关系不怎么样的人突然对你友善起来,给你好处,那你就得小心了,说不定你遇到的就是一个美丽的陷井,一颗“糖衣裹着的炮弹”。因此我们的祖先同时又告诫我们说:“无功不受禄。”

要相信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一旦遇到这种好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或是拒绝接受。

 

2、霸道商鞅

战国时期,懂得国家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道理的人不少,但是能够增强国家实力的人却是屈指可数。要增强国力就必须打破传统,实行改革,于是出现了一批彼有作为的改革家,商鞅就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商鞅原是卫国人,所以又叫卫鞅。卫鞅行事作风霸道,因此特别遭人疾恨。在魏国时,卫鞅差一点就叫人给杀了,于是他逃亡到了秦国。卫鞅逃亡到秦国时,正值秦孝公执政。秦孝公特别喜欢卫鞅的办事作风,就任用他为国相,并把商地封赏给他,从此以后,人们就叫他商鞅,尊称他为商君。

商鞅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避贤贵,赏赐不偏亲近。太子犯了法,一样依法处置。商鞅赖何不得太子,就把他的两个老师抓起来,割去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的脸上刺字。从此以后,无人不敢不遵从商君法令。

一年以后,路上没人敢拾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人人不敢乱拿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国家的实力增强了,天下诸侯人人自危。

秦国的这种强盛,靠的是实施严酷的刑法,对人少恩寡慧,人们只是屈服于强力而已。

秦孝公实行新法八年以后得了重病,他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即秦惠王。惠王执政没有多久,商鞅就请求辞职,回到魏国去。那些仇视商鞅的人趁机对秦惠王说:“大臣的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密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的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而不说是大王的法令。商君不就成了人主,而大王反倒成了人臣吗?况且商君本来就和大王过不去。所以,大王应该想办法对付商君才对。”

商君请辞不成,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对于商鞅的死,没有秦国人表示同情。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都是在社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新生力量集聚到足以冲破保守势力的羁绊时,才会得以成功。但是,社会变革的先驱者们,往往不能享受自己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改革成果。商鞅便是这样一个悲情人物。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秦国富强了。但是商鞅的改革得罪了保守派,终没得到好死。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仁人志士,是不敢妄言改革的。改革就像喝药治病,任谁都愿治病,却不愿用药。重症用猛药,有被治死的,也有被治活的,治好了人没人会感谢,治死了人却是罪恶滔天。

中国当代的改革能够成功,也不知有多少倡导者被疾恨,就只差车裂分尸了。

 

3、殉葬

秦国的宣太后和大臣魏丑夫有私情,太后生病将死,拟下遗命说:“如果我死了,一定要魏丑夫为我殉葬。”

魏丑夫听说了这件事,非常害怕,幸亏大臣庸芮肯出面为他说话。

庸芮对宣太后说:“太后您认为人死之后,冥冥中还能知道人间的事吗?”

宣太后说:“人死了当然什么都不会知道了。”

庸芮方才说:“像太后这样聪明的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以后没有什么知觉,为什么还要平白无故把自己所爱的人置于死地呢?假若死人还知道什么的话,那么先王对太后这样做必定早就恨之入骨了。太后赎罪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对魏丑夫有私情呢?”

宣太后觉得庸芮说得在理,就放弃了要魏丑夫为自己殉葬的念头。

 

4、照单全收

义渠君为五国联合攻秦的事来到魏国,魏国的大臣公孙衍对他说:“我们相隔甚远,我怕很难再与您相见了。请允许我告诉您一些情况。”

义渠君说:“我很愿意听取您的教导。”

公孙衍说:“六国如果不攻打秦国,那么秦国就会劫掠贵国;六国如果攻打秦国,秦国马上就会备重礼讨好贵国。”

义渠君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教导。”

过了不久,魏、韩、赵、楚、燕五国联合攻打秦国。陈轸对秦惠王说:“义渠君是蛮夷中比较有头脑的人物,大王不如多备些重礼,以安抚他的心意。”

秦王说:“好!”于是马上派人送给义渠君锦绣千匹,美女百名。

义渠君召集群臣,共同研究对策说:“这正是以前公孙衍曾经警告过我的,不用理睬秦国的厚礼。”

于是他毅然率兵袭击秦国,大败秦军于李帛。

 

陈轸这次的主意算是出到背篼里去了,义渠君照单全收,该干的事还得照样干,秦国也有吃哑巴亏的时候。所以,事无常理这句话说得对。必竟不是到处都遇楚怀王。

 

5、扁鹊的见识

医生扁鹊与给秦武王看病,武王把病情告诉了他,扁鹊要给武王去除。

武王左右的臣僚曾对他说过:“君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会使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清。”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是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大王同内行人商量,又听外行人的胡说。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秦国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在我们的生活中,扁鹊遇到的这种事情十分普遍,外行人看的是热闹,内行人看的才是道道。所以遇事最好请教专家,不要盲从。

可悲的是,扁鹊后来还是死在秦武王的手里。看来专家最终还是敌不过权势啊!

 

6、秦昭王

一个人在得意的时候,最好有人给你泼冷水。秦昭王得意的时候,要不是中期给他泼点冷水,以许就奠定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

 

秦昭王与大臣们闲聊,他对左右说:“今日的韩、魏两国比当初强大吗?”

众臣回答:“不如当初强大。”

又问:“现在韩国的如耳,魏国的魏齐比以前的孟尝君、芒卯更有能耐吗?”

答:“不如他们。”

昭王得意地说:“当初孟尝君,芒卯那样有能力的人,率领强劲的韩、魏大军进攻秦国,还对我无可奈何!现在如耳、魏齐这些无能之辈,率领弱小的韩、魏军队进攻秦国,肯定对我更没有办法,这是十分明显的事情。”

大家都奉承说:“确实是这样。”

这时,大臣中期推开琴,郑重其事地对秦王说:“大王对天下的形势估计错了。从前,晋国六卿之时,智伯最强,他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又统率韩、魏大军围攻晋阳城,当时晋阳城头离水面只有六尺了。智伯出来察看水势,韩康子为他驾车,魏桓子做他的卫士。智伯说:‘当初我不知道用水还能灭掉别人的国家,现在我知道了。汾水便于淹灌平阳,绛水便于淹灌安邑。’这时,魏桓子暗暗用肘触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暗暗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后跟。他们在车上不敢明言,暗暗用肘脚相触,互通其意,就这样,智氏被魏、韩、赵三家瓜分了。智伯身死国亡,被诸侯们所耻笑。现在秦国虽然强盛,但超不过当时的智伯;韩、魏虽然弱小,也比赵襄子困于晋阳城还有能耐。此时正是韩、魏暗自谋算之时啊!希望大王切勿疏忽大意,掉以轻心。”

 

秦王争不过中期,大发雷霆。中期慢吞吞地退了下去。有人在旁边劝说秦王说:“中期实在是胆大包天,太过鲁莽!他恰好遇上英明的君主,如果是遇上以前的桀、纣,他一定是死定了。”

秦昭王不愿做桀、纣,因此没有惩治中期。

 

我真佩服劝说秦王的这个人,实在是太高明了。既不伤害秦王的自尊,又达到了劝解的效果。

秦王周围有这样一邦子能人效力,如何能不得天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四、诡诈
后一篇:六、决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