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诡诈
(2009-11-25 09:26:37)
标签:
《战国策》周策 |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
四、诡诈
战国时期,人们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能够较好地生存下去,使用诡计诈骗,巧取豪夺等手段已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1、太卜
赵国强占了东周的祭田,周君愁得坐立不安,因此告诉了大臣郑朝。
郑朝安慰他说:“您不必担忧,我请用三十斤金再取回祭田。”
于是周君给了郑朝三十斤金。郑朝用这三十斤金送给赵国的太卜,并把赵占周祭田的事也告诉了他。
不久赵王生病了,向太卜占卜问病,太卜占了一卦责备赵王说:“这是周的祭田在作怪。”
听太卜这样说,赵王害怕了,就主动把祭田归还了东周。
神权,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心中解不开的一个疙瘩,冥冥之中的事,谁也说不清楚。太卜掌有一个国家通向神坛的钥匙,所以他可以传达神的旨意。郑朝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要回了周的祭田。
祭田本来就是周祖上传下来的遗产,赵国强占了去就成了赵国的领地,现在主人想要回自己的东西,还得花钱耍手段,在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公理可言。
2、 锄奸
西周的大臣昌他叛逃去了东周,把西周的绝密情报泄露给了东周。东周君非常高兴,只是把西周君给气惨了,恨不得活烹了昌他。
西周大臣冯且对西周君说:“我有办法杀掉昌他。”
西周君给冯且三十斤黄金。冯且派人拿着黄金和一封写给昌他的信,要他越境偷送给昌他。信上说:“如果事情能办成,你就尽量努力去办;如果办不成,就赶快逃回来。时间长了可能会败露,你将自身难保。”
信使出发前,冯且先派人通知东周边境上的探子说:“今晚有西周的奸细要入境。”
东周探子果然抓到了冯且派去的送信人,并把从送信人身上搜出的书信报送给了东周君,东周君看到信的内容,想也没想就把昌他给杀了。到死昌他也不明白东周君为什么要杀他。
冯且用的这个诡计叫做反间计,后来此计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尤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用得最多,只要运用得好,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出卖
齐国的薜公联合韩、魏两国的力量攻打楚国,接着又利用三国的力量攻打秦国,并以这个名义向西周借兵求粮。西周是个弱国,谁也得罪不起。但西周有个叫韩庆的深黯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于是由他出头去对付薜公。
韩庆对薜公说:“您率领的齐军去为韩、魏攻楚,九年时间才攻下宛和叶以北,结果增强了韩、魏的势力。如今您又为了韩、魏去攻打秦国,韩、魏的势力将更加强大。韩、魏如果南边没了楚国的侵扰,西边没了秦国的攻伐,辽阔的两国就会得势,齐国就会被世人看轻。就好像树根和树枝更迭盛衰,事物的强弱也会因时而变,我真为您感到担心。我看不如让西周和秦国和好,而您也不要真的去攻打秦国,也就不用向我国求援了。
“您到了函谷关前不要攻打,让我去对秦王说:‘薜公不会为攻打秦国来扩大韩、魏的实力。齐国进兵,只是想得到楚国的东国。’秦王知道了您的想法,就会释放楚怀王归楚与齐修好。您再叫西周为此从中通融,秦国没有被攻打,拿楚国的东国为自己免除了战争,肯定愿意。楚怀王回国,必定会用东国来感激齐国。齐国得到了东国会更加强大,而且您的地盘也就从此无忧了。秦国处于三晋的西邻,秦强晋弱,三晋必定还来依付齐国,何乐而不为?”
薜公听韩庆如此一说,欣然同意,高兴地说:“很好!”便派韩庆入秦通融,同时下令三国停止攻打秦国,也不向西周求援了。
齐国的薜公为了自己的利益,借助韩、魏两国的力量攻打秦、楚两国,客观上亦有利于韩、魏,这是一种双赢式的联盟。
但是任何联盟都存在利益分配上的轻重,韩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为维护本国的利益,策动薜公出卖盟友。最终,当然是韩、魏两国当了冤大头,而西周成了最大的赢家。
韩庆的智慧是在残酷的战争中磨练出来的,残存的西周香火,因他的绞尽脑汁而得以苟延残喘。
4、真的?
在一个欺诈盛行的社会,偶尔出了桩真人真事,任谁都不会相信。东周的周最不想当太子这件事情就是这样。周君把这事给说了出去,结果引来了不少的流言。
司寇布为这事对周君说:“您不该把周最不想当太子这件事情告诉齐王,那样会引起齐王不必要的猜疑。
“以前铸剑能手函冶氏卖了把宝剑给齐太公,齐太公没有看出宝剑的价值,就把宝剑退还给了函冶氏,并要回了买剑的钱。后来越国人想用一千金买走这把宝剑,函冶氏认为太亏了也没有卖。到函冶氏临死时,他后悔地叮嘱儿子说:‘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能只有自己知道。就像这把宝剑一样,没人知道他的价值。’
“如今您想立周最为太子,也只有您自己知道,而您却说周最不想当太子,齐王听了会怎么想呢?他会认为这事一定不是真的,您是要立公子果为太子,而借口以周最不想当太子来搪塞欺骗齐国。这样一来,人们会觉得您是在耍诡计,或者认为周最有什么问题。您为什么要让人们不相信您呢?
“话说回来,奉养父母没有比周最更真诚,更挚爱的了,周最有资格当太子,您应该让天下人都知道您是真心想立周最为太子才对。”
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周君没有说出自己的意思,而去转述周最的态度,就把事情给搞复杂化了,弄得事情真假难辨。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西方人比我们中国人痛快,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意图,不像我们中国人有那么许多的顾虑,结果是言不达意,似是而非。所以,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向西方学习。
5、死去活来
战国时期,七雄酣战,如火如荼。七国中任一国要想灭掉周属的两个小国,不过举手之劳。而东西两周却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眼看就要死了,却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周在名义上还是天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谁都没有胆量取而代之,害怕成为众矢之的。
二是保东西两周的能人智士大有人在,关键时候,总有人出面化解危机。
然而,周的危机频率接踵而来,头号威胁就来自秦国。
秦国在伊阙打败魏国统帅犀武以后,又想顺便灭掉西周。周赧王忙去魏国求援,魏王以上党战事吃紧为由,拒绝了赧王。
回国途中,赧王经过魏国的梁囿,十分喜欢。大臣綦母恢说:“温囿不比梁囿差,而且离西周又近,让我去为您要来。”
于是綦母恢去见魏王。魏王问他:“周君怨我吗?”
綦母恢说:“不怨您怨谁?我看您就要大祸临头了。赧王是什么样人,名义上还是诸侯的头领啊。并且,有西周在,就可以为您挡住秦国人的侵扰,而魏国却不行。您不答应周君的要求,周君没办法就只好去讨好秦国。如果秦国率领塞外的军队和西周的兵士攻打南阳,就会切断韩、魏两国的上党要道。魏国还有救吗?”
魏王听綦母恢这样一说,后悔没有答应赧王的要求,于是按綦母恢的意思,派孟卯把温囿献给赧王,又答应派兵去为西周防守。
秦国要进攻西周,东周的周最认为于已不利,就对秦王说:
“我为您的国家考虑,还是不能进攻西周。如果秦国进攻西周,得不到多少实惠不说,却背上了讨伐天子的恶名。为此,天下诸侯就有理由向东去联合齐国一道孤立秦国了。
“您的兵力因攻打西周而损耗,因讨伐天子的恶名而促进了诸侯与齐国的联合。那么,秦国就不能再号令或者统帅诸侯了。
“有些诸侯国想困顿秦国,才纵恿您去攻打西周。
“如果秦国困于攻打西周的骂名,自然不能再向他们发号施令,进而统一天下了。”
当然,最终秦王还是灭了西周,他才不会去在乎骂名不骂名呢!这就是战国。
不过,还是应该肯定綦母恢,周最等人的努力,他们必竟是尽了全力,让西周多活了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