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纵横捭阖(2)
(2009-11-25 09:23:54)
标签:
《战国策》周策 |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
2、张仪说秦
张仪出生魏国,与苏秦同学,从师颖川鬼谷先生。张仪的才学在苏秦之上。
张仪出师后也去各国游说诸侯,曾经陪同楚相若喝过酒。席间,若丢了块璧玉,若手下的门人就故意说是张仪偷的,他们指着张仪说:“张仪家贫穷寒酸,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璧玉。”于是在场的人一拥而上把张仪抓起来用鞭子抽打,鞭子打了几百下张仪仍然不承认,楚相国若只好把他放了。
张仪老婆见他遍体磷伤回到住处,就报怨说:“哎呀!你要是没去学过什么游说,哪里会受这种侮辱?”
张仪嘻皮笑脸地对老婆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婆也被他逗笑了说:“舌头还在。”
张仪说:“这就够了。”
苏秦这时已在赵国得势,但他心里明白,合纵不敌连横。如果秦国攻打赵国,合纵同盟就不会成功。有什么办法能让秦国不攻打赵国呢?他想起了老同学张仪,于是私下叫人去对张仪说:“你和苏秦是老同学,苏秦现在正当得势,为何不去投靠他?”
于是张仪来到赵国,递上贴子要求见苏秦。苏秦告诉门人说先把他凉着。张仪等到了好多天才见到了苏秦,苏秦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们才吃的食物,并且多次嘲讽他说:“以你的才能,怎么会如此穷困潦倒?我想救济你,怕你也不会答应吧!”说完就走了。
张仪到赵国来,本想苏秦会拉他一把,反而遭到如此的羞辱,恨得他牙根痒痒,誓泄此辱。张仪自思,列国诸侯都赖何不得赵国,只有秦国有能力非难赵国,于是连夜投奔秦国去了。
张仪走后,苏秦安排一个亲信去跟着张仪,他对这个亲信说:“张仪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我不及他。要说是能让秦王看重的人选,那是非张仪莫属。我担心他在我这里安于享乐,无所作为,才有意激他去投奔秦国。但是他太穷了,是见不到秦王的。你这一路上跟去,要在暗中资助他,但不要告诉他是我让你这么做的。”
在苏秦亲信的帮助下,张仪才得以见到了秦惠王。
张仪见到秦惠王后,便使出浑身解数,口若悬河,发挥出惊人的辩说才干。
张仪说:“我常听人说:‘不知道事情的原由就开口发言是不明智的;知道事情的原委而不开口说话是不忠贞。’作为一个臣子,对君主不忠心当死;说话不慎重也当死。即使这样,我也愿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给大王听,然后由大王裁定我的罪过。
“我听说四海之内,北方的燕国和南方的魏国又在联结楚国,巩固和齐国的联盟,收罗残余的韩国势力,形成合纵的联合阵线,与西方的秦国对抗。我暗自好笑他们的这些行动。
“古代有三朝更替,最终天下总会有人去统揽,现在不就是到了这个世道吗?我听人说:‘以治乱的国家去攻打治理得当的国家必遭败亡,以无道义的国家去攻打有道义的国家必遭败亡,以逆天而行的国家去攻打顺天而行的国家心遭败亡。’如今天下各国的府库财货很不充实,囤积米粮的仓库也很空虚,他们征召所有民众,发动千百万计的军队,虽然白刃在前,利斧在后,但军士们仍然退却逃跑,不能和敌人拼死一战。其实并不是他们的民众不肯死战,而是统治者不能带头冲杀。说奖赏而不给予,说处罚却不执行,赏罚不执行,所以民众不肯为国牺牲。
“现在秦国号令鲜明,赏罚分明,有功无功都按照实际情形奖惩。秦国的每个人离开父母怀抱之初,从来就没有见过敌人,所以一听说打仗就摩拳擦掌,决心死战。他们敢于迎着敌人的刀枪,勇往直前,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几乎全都决心要为国家死在战场上。
“要知道,一个人决心要去战死和决心要逃生是不同的,但秦国人仍然愿意去战死,就是由于他们敬仰奋战而死的缘故。一个有死战决心的人,一人可以胜十,十人可以胜百,百人可以胜千,千人可以胜万,万人可以胜天下。
“如今秦国的疆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拥有几百万强大的军队,而且秦国的号令鲜明,赏罚执行,加上险峻有利的地形,天下诸侯望尘莫及。用这样优越的条件和天下诸侯争雄,全天下也不够秦国吞并。由此可知,秦国作战绝对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完全可以开疆拓土几千里,那将是很伟大的功业。
“然而,如今的秦国军队疲惫,民众穷困,积蓄匮乏,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四邻诸侯不肯臣服,霸业不能成功。出现这种情况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秦国的谋臣不能尽忠。
“让我用事实说明:
“从前齐国往南击破楚国,往东战败宋国,往西征服了秦国,往北打败了燕国,在中原地带又指挥韩、魏两国的君主。土地广大,兵强马壮,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以号令天下诸侯为事。清清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是齐国天然的屏障,巨大的长城足可以作齐国的防守掩体。齐国一连五次战胜,是独霸天下的强国,可是只战败一次,就遭受亡国之患。由此可见,用兵作战可以决定万乘之国的生死存亡。
“我还听说:‘斩草除根才能永保无患。’从前秦国和楚国作战,秦军大败楚军,占领了楚国首都郢城,同时又占领了洞庭湖,五都、江南等地。楚王向东逃亡,藏在陈地。那个时候,只要能把握好时机攻打楚国,就可以占领楚国的全部土地,而占领了楚国,那里的民众就足够使用,那里的物产就足够满足需要。东面可以削弱齐、燕两国,中原可以驾凌三晋。如果这样做了就可以一举完成霸业,使天下诸侯都来秦庭称臣。然而当时的谋臣不但不愿这样做,反而撤兵和楚人讲和。现在楚已收复了所有失地,重新集合起逃散的民众,再次建立起宗庙和社稷之主,并得以率领天下诸侯来跟秦国对抗。这样,秦国就第一次失去了建立霸业的机会。
“天下诸侯早有联合的意向,他们的联军兵临华阳城下。幸亏大王以诈术瓦解了他们,一直进兵到魏都大梁城外。那时要是继续围困几十天,就可以占领大梁城。占领了大梁城,就可以攻下魏国。攻下魏国,赵、楚的联盟就到了头。赵、楚联盟不立,赵国就会处于危难之地。赵国陷入危难之地,楚国就孤立无援。这样秦国东可以削弱齐、燕,中可以驾驭三晋,如此也可以建立霸王功业,使天下诸侯都来朝贺。然而谋士们不肯这样做,反而引兵自退,与魏讲和,使魏国有了喘息的机会,收拾行将灭亡之国,收集起流散的百姓,重新立起社稷之主,设置宗庙。如此秦国又一次失去了建立霸业的机会。
“前不久穰侯为相,治理秦国,他用一国的军队,却想建立两国才能完成的功业。尽管军队长年在国外日晒雨淋,民众在国内劳苦疲惫,而离霸王的功业却越来越远,终未成就。这样就第三次失去了建立霸业的机会。”
张仪越说越来劲,从更为广阔的范围来论述天下形势,他继续说道:“赵国位居诸侯中央,民众五方杂居。赵国民众轻浮而不好治理,使国家号令无法贯彻,赏罚毫无信用,赵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统治者又不能使民众的潜力发挥出来。这已经是亡国的征兆了。再加上统治者不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几乎把全国的老百姓都征召到长平战场上去跟韩国人争上党。
“大王以计谋战胜了赵国,既而攻克武安。那时赵国君臣不同心同德,官民也互不信赖,这样邯郸就无法固守,如果秦军攻下邯郸,在河间休整军队,再率领军队往西,攻打修武,越过羊肠险阻,就可降服代和上党。代有三十六县,上党有二十七县,不用一副铠甲,不费一兵一卒,这些地方就成了秦国的领土。代和上党不经过战争就成为秦国的土地,赵国的东阳和河外等地不经过战争将返归齐国,中呼池以北不经过战争,也将属于燕国。
“既然如此,攻下赵国之后,韩国就必然灭亡。韩国灭亡后,楚、魏就不能独立;楚、魏不能独立,就可一举攻破韩国;韩国既破,就伤害到了魏国,然后秦国就可以挟持楚国,往东去削弱齐、燕,挖开白马津的河口来淹魏国,如此可以一举灭掉三晋,而六国的联盟势必瓦解,大王只要拱手在那里等着,天下诸侯就会一个一个地来投降,霸王的名号即刻就建立了。
“只可惜这一切都是假设,因为谋臣们不但不这样做,反而自动退兵跟赵国讲和了。凭大王的贤明和秦军的强盛,竟然建立不起天下霸主的基业,而且被即将灭亡的各诸侯国欺凌,这一切都是谋臣的愚昧笨拙所导致的。
“赵国当亡不亡,秦国该霸不霸,天下人已经看透了秦国谋臣的本领高低,此其一。
“秦国曾用全国之兵,去攻打赵国的邯郸,不但没有攻下反而被敌人打得丢盔弃甲,将士们又气又怕地败下阵来,天下人已经看透了秦国将士的斗志,此其二。
“军队退下来以后,都聚集在李下,大王又重新整编,努力督促将士们作战,可是并没有取得大胜,就纷纷罢兵撤退,天下人又都看透了秦国人的战斗力。此其三。
“在内看透了秦国的谋臣,在外看透了秦国的将士。由此观之,我认为天下的合纵力量,难道不是更难对付了吗?
“秦国的军队疲劳不堪,民众极端困顿,再加上积蓄用尽,田园荒芜,仓库空虚;而国外诸侯合纵,团结一致,甚为坚固。纵观天下形势,旦愿大王能多加考虑。
“我听说:‘战战兢兢,日慎一日。谨慎得法,可为天下。’怎么说呢?
“古代殷纣王做天子,率领天下几百万大军,左边的军队还在淇谷饮马,右边的军队已到洹水喝水了,竟然把淇水和洹水都喝干了。纣王用这么庞大的军队跟周武王作战,而周武王仅以三千名穿着简单盔甲的士兵,仅仅经过一天的战斗就打败了纣王的大军,俘虏了殷商的全部臣民,拥有了殷商的全部土地,天下竟没有一个人同情纣王。
“以前智伯率领韩、赵、魏三国的军队,前往晋阳去攻打赵襄子。智伯放晋河水淹晋阳,经过三年之久的攻打,眼看晋阳城就快被攻下了。赵襄子绞尽脑汁,用乌龟进行占卜,看看自己国家的命运吉凶,预测双方的胜负。接着,又用反间计,派大臣张孟谈悄悄出城,破坏韩、魏与智伯的盟约,结果争取到韩、魏两国的合作,然后合力来攻打智伯,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俘虏了智伯本人,完成了赵襄子的功业。
“如今秦国的土地截长补短,方圆也有数千里,大军百万。秦国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再加上地形上的优势,天下诸侯没有能比得上的。如果凭这种优势,而与天下诸侯争胜,整个天下就可以被秦国征服。
“为此我敢冒死罪求见大王,谈论秦国的战略以及怎样破坏天下合纵力量,灭赵亡韩,迫使楚、魏称臣,联合齐、燕加盟,建立霸王功业,让天下诸侯都来朝贡。假若大王采用我的策略而不能一举瓦解天下合纵,攻不下赵,灭不了韩,楚、魏不来称臣,齐燕不来加盟,霸王大业不能建立,天下诸侯不来朝贡,那就请大王砍下我的头,在全国各地轮流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王谋划而不能尽忠的臣子。”
张仪终于说服了秦惠王,惠王遂以张仪为客卿,策划破坏合纵,谋伐天下诸侯。
张仪得到秦王任用后,如鱼得水,耀武扬威。他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苏秦派来的亲信,到这时苏秦的亲信才告诉张仪真象,说这一切都是苏秦安排的,目的是要求张仪说服秦王不要去攻打赵国就行。这时张仪方才恍然大悟,感慨地说:“我上了自己这一行的套却不知道,看来苏秦比我明白啊!我刚上任,哪能就策划攻打赵国呀!为谢苏秦,只要他在位,我决不敢言赵事。”
张仪在攻打赵国的事务上对秦王食了言,但对其它诸候国一点也不含糊,全都被他给祸害惨了,尤其是楚国。他一上台就发了封信函给楚国说:“当初我陪若(即楚相)饮酒,我不曾盗璧,若却让人鞭笞于我。听说若善于防守,你且看护好了,我将明盗楚国之城!”
苏秦没有说错,张仪在历史上的建树远高于他。张仪的连横学说,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高参魏僚所用,并为范睢进一步具体化为远交近攻的战略指导思想。
合纵与连横看似对立,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所以后人统称苏秦、张仪二人为纵横家。纵横捭阖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他们二人的合纵连横主张。这是一种在乱世中以乱求生的学术,世道越乱,它们的作用就越是明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