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晋文公称霸

(2009-09-03 15:06:40)
标签:

《左传》启示.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七、晋文公称霸

 

春秋时期,晋献公乃一代枭雄。晋献公在位二十六年,兼并了十七个小国,征服了三十八个诸侯(《韩非子. 三难》)国,晋国版图由汾水下游的一个小国,扩大到整个汾水流域。西边扩张到河西(今陕西大荔华县一带),与秦国边界接壤。北边扩张到翟(狄)地(今陕西和山西北部,和后面所提到的狄国同),东边扩张到河内(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北)。成为一大强国,为后来晋文公称霸奠定了基本匡架。

晋献公有一大群儿子,《史记》上讲有八个,《左传》说有九个,其中申生、重耳、夷吾有贤名。但晋献公只宠幸骊姬,到了晚年更加宠爱,为此就起了废嫡立庶的心思。因为献公有这种想法,也就引起了晋国上层各大政治派别间为争夺晋国政权而进行殊死的较量。

公元前651年秋九月,晋献公病死。

晋献公死后,经过数十年的拼搏,在外流浪十九年后的公子重耳回国,最终在大臣狐偃、贾佗等人的协助下夺得政权,由重耳继承了国君之位。晋国在重耳的治理下日益强大,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春秋霸主。

《左传》对这段漫长而血腥的历史的进行了详细的记述。正如中国所有正史一样,《左传》也把晋献公儿子们相互间的倾砸争斗,全部归罪到他的夫人骊姬身上。

骊姬是晋献公即位第五年(公元前672年)时攻打骊戎部族(今陕西临潼县一带),连同她的妹妹一起俘获的战利品。晋献公特别宠爱这两个女人。有关骊姬的故事,《左传》是从公元前656年(鲁僖公四年)开始记述的。

(一)晋献公父子

这一年晋献公立骊姬为夫人。当初骊姬生奚齐时他就想立骊姬为夫人,曾叫巫师来占过卜。巫师先用龟甲来占,结果不吉利。巫师又用蓍草来占,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蓍占的结果办。”

巫师说:“蓍草占卜不如龟甲占卜灵验,应该照灵验的办。再说蓍卜的挂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伤害您的亲人。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

晋献公不信,现在老了仍想着这事,认为过了那么久没事了,就立骊姬为夫人。

骊姬生了儿子奚齐,她的妹妹生了儿子卓子。现在到该立奚齐为太子的时候了。

晋献公本想废掉原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只是对申生的外公齐桓公有所顾虑。骊姬知道这事后就与中大夫商量,设下了一个陷害申生的计策。

申生的生母是齐桓公的女儿齐姜,很早就死了,骊姬对申生说:“献公梦见了你生母齐姜,你得赶快去祭祀她。”

申生听从了骊姬的话,到曲沃太庙去祭祀母亲齐姜。祭祀完后,申生按规矩把祭祀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献公这时正在外地打猎,骊姬把这些酒肉在宫里放了六天(一说放了二天)。晋献公打猎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后给献公。献公洒酒祭地,地面坟起土堆。献公大吃一惊,再以肉喂狗,狗被毒死,给宫人吃,宫人也死了。骊姬哭着对献公说:“这是太子想要谋害您啊!”

太子申生知道大事不妙,就逃到新城(今河南商丘县南)去了。

晋献公没有抓到太子申生,就把太子申生的师傅杜原款给杀了。

太子身边有人对他说:“您得申辩,您老子一定会查明真象。”

申生说:“我一申辩,骊姬必定会获罪。父亲没了骊姬会睡不安稳,吃不安味。他已经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怎么能申辩呢?”

那人问:“那您是想出走吗?”

申生是可以到齐国或是秦国去的,齐桓公是他亲外公,秦穆公的夫人又是他亲姨妈,这两人都不是好惹的。但是申生不愿意,他说:“父亲并不知道骊姬的罪过,如果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谁会接纳我啊!”

这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了。

申生死后,骊姬接着诬陷晋献公的另两个儿子,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这两个公子和申生一样,素有贤名,他们的存在也是对奚齐继位的威胁。她对晋献公说:“这两个公子都知道太子申生的阴谋。”

献公要给奚齐扫平继位的障碍,就得打击这俩儿子。俩公子知道将要大祸临头,就只剩下了逃命的份。重耳逃到蒲城(今山西隰县);夷吾逃到屈城(今山西省吉县北)。

这两个地方,还是当初晋献公派大臣士蔿去修筑的城墙,士蔿为重耳建筑了蒲城,为夷吾建筑了屈城。那时士蔿无心筑城,以至在城墙里无意放进了柴草,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豆腐渣工程。夷吾把这事告诉了献公,献公就派人去责备士蔿,士蔿叩头辩解说:“我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怨仇;没有战事而筑城,必引来仇人占领。现在已经知道仇人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认真呢?我若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是不敬;知道仇人要来占领却去加固城池是不忠;职守既失敬又失忠,臣下拿什么来胜任职务呢?《诗经》上说:‘心怀德行人安宁,宗族子弟结坚城。’献公如果能修养德行并稳定子孙的地位,有什么样的城池能比得上?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去占领这两个地方,哪里用得着把城建筑坚固!”

士蒍话中有话,他只不过是把一个公开的事实说破,言语下的意思是:我把城墙修得再坚固,到要夺他的城池时,他也抵抗不了啊。

责问他的人没有话说,就让士蒍退下了。士蒍退下来后作了一首诗,他说:“狐裘尨[音mong]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意思是说:一件狐皮裘衣上的兽毛蓬乱松长,好比一个国家很多可以继位的公子哥儿,我该向着或是追随哪一个啊!

该来的总是要来,士蒍没有说错,灾祸到底发生了。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哪敢违抗。”他向部众宣布:“谁敢违抗君父的命令就是我的仇敌。”说完就翻墙逃走了。寺人披追赶了上来,一刀砍掉了重耳的袖口。重耳摆脱了寺人披的追杀,仓皇逃亡到狄(翟)国(今陕西山西北部)去了。从此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僖公六年,即公元前654年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住,与屈城人订立盟约后出逃走了。夷吾的生母是重耳母亲的妹妹,都是翟族人,夷吾打算也逃往狄国。大臣郤芮却对他说:“重耳已经先去了,你在后去,这证明你是有罪的,还不如去梁国,那里离秦国近,而且可以得到秦国的信任,是有好处的。”于是夷吾去了梁国。

(二)重耳流亡国外

随同重耳逃亡到狄国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翟族人攻打廧[音qiang]咎如(赤狄部落的一支)时,俘获了廧咎如部落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翟族人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伯鯈[音diao]和叔刘。重耳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了赵盾。

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没有什么作为。

齐国是东方的大国,中原霸主,又是晋国的亲戚。重耳打算到齐国去看看,以了解天下形势,然后伺机回国。临行前他对妻子季隗说:“你等我二十五年吧,如果我不回来你再嫁人。”

季隗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嫁人,就该进棺材了。还是让我等你吧。”

重耳在去齐国的路上经过卫国(今河南滑县),卫文公对重耳不予理睬。重耳是贵族公子,养尊处优惯了的,几时受过这种侮辱。他和一伙随从只好饿着肚皮离开。路上走到一个叫五鹿的地方,大家实在不行了,见地里有个农夫在干活,重耳就上去向他讨点能吃的东西。农夫一句话不说,捡起一块土疙瘩递给他。重耳大怒,举起鞭子就要抽他。狐偃高兴地认为是个吉利的兆头,上天会赐还给重耳晋国,赶紧上前去劝阻说:“这是上天给您的恩赐啊!”重耳恍然大悟,立刻给农夫下跪行礼,接过土块慎重地收藏起来。

到了齐国,齐桓公感念齐姜母子的事,对重耳十分亲善,为了让重耳安心住下,他给重耳娶了个妻子,还送了二十部马车的陪嫁。

重耳在齐国过着安逸的生活,十分满足,一想到流亡旅途上的辛劳,就不再打算走了。但是随行的狐偃等人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志在回国执政。不想就这样待下去,于是一伙人凑在一棵桑树下商量办法。重耳的妻子姜氏有个随嫁的养蚕女,她在桑树上采摘桑叶时听到了他们的策划,回去后就把她听到的话告诉了姜氏。姜氏怕养蚕女泄露消息,对重耳不利,就把这个养蚕女给杀了。然后姜氏试探着问重耳:“你有远行四方的志向吧,听到你们计划的人我已经把她给杀了。”

重耳否定说:“哪有这回事。”

姜氏想想说:“你还是走吧。爱恋妻子,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名声。”重耳还是不肯走。

姜氏无奈,就找狐偃商量。一伙人用酒把重耳给灌醉后,就把他带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了,发现已经离开齐国,知道是狐偃干的好事,气得他操起干戈就去追打狐偃。

到了曹国(今河南滑县旧城东),曹共公热情接待了重耳。他听说重耳是个奇人,肋骨是并连在一起的,就想看重耳的裸体。他安排给重耳洗澡,在重耳洗澡时走到重耳面前去仔细观看他的肋骨。

这件事在曹国传开了,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在议论这件事时对丈夫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人员,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人材,重耳能得到他们的辅佐,一定能够回到晋国执掌国家大权。重耳即位以后,一定能称霸诸侯。晋国称霸后必定要讨伐无礼的国家。曹共公如此无礼,我恐怕曹国就是头一个要被重耳攻打的国家。你何不趁早向晋公子表示自己和曹共公不是一路人,以好给将来留条后路。”

僖负羁觉得妻子的话有道理,就私下里给重耳送去一盘饭菜,并在饭菜中藏了一块璧玉。重耳接受了僖负羁的饭菜,明白了他的意思,只是把璧玉还给了他。

重耳一行离开曹国后南下经过宋国(今河南商丘县东南)时。宋襄公慷慨大方,送给重耳二十辆马车。

他们离开宋国后就转向西去到了郑国(今河南新郑)。郑文公和卫文公一样,也不按礼节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谏郑文公说;“臣下听说凡是上天关照的人,其他人是不能相比的。晋重耳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第一件是同姓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会昌盛,而重耳父母都姓姬,他却能健康地活到今天,这是不同寻常的;第二件是他能够成功地逃亡避开祸乱,他出走以后上天始终不让晋国安定下来,或许就是上天要赐福于他,给他开通回国执政的路,这也是不同寻常的;第三件是他在流亡生涯中,身边有一帮才智过人的贤能人士追随,这也是别的人所不能企望的。晋国和郑国是爵位级别同等的国家,晋国的子弟路过郑国,您还是依礼接待他吧,更何况重耳是上天豢顾的人啊!”

郑文公对叔詹的劝谏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一个流亡的人等于是被上天抛弃了的人,怎么能说他得到了上天的豢顾呢!

重耳的流亡不是旅游,他们一行人的目的是在考察天下大势,为后来的宏图大略作准备,这可以从他们流亡的路线上看出来。他们离开郑国后没有继续西行,而是转向南方去了楚国。

楚国的版图在当时是最广大的,是春秋时期最早僭越称王的国家。对于这个“王”,是楚国自封的,没有得到宗法制度的承认,因此《左传》一直回避楚王的称谓,改称之为楚子。

重耳等人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他们。席间,楚成王问重耳:“如果公子回到晋国执政,会拿什么来报答我啊?”

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绫罗绸缎您都有了,奇禽异兽,象牙珍皮,也是贵国特产,那些流落到晋国的,都是您的国家多余出来的。我想不出拿什么来报答您。”

楚成王说:“虽然这样说,您也总得有所报答吧。”

重耳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得以回国,在中原遇到晋楚两国开战,我带领的军队可以避让您九十里地,如果您不相让,我也只好奉陪了。”

听到重耳这样说,大夫子玉看到了重耳的野心,他建议楚成王杀掉重耳,免得将来晋国成为楚国的威胁。

楚成王说:“重耳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又合乎礼仪。他的随从也是态度谦恭,为人宽厚,行事忠勇。而时下晋国在位的惠公(夷吾)就没有这样的风度。夷吾不得人心,他的身边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恨他,他丧失政权不过是早晚的事。我听说姬姓一族中,唐叔的后人衰落最晚,莫非要靠重耳来复兴?上天要让重耳得位,有谁能废止得了他呢?如果我杀了他,就有违天意,天必降灾。我们还是顺应天意吧。”

楚成王没有听从子玉的建议,而是派人把重耳等人送去了秦国。

秦穆公很重视重耳的到来,他送给重耳五个女人作妾,其中有他的女儿怀嬴。重耳也一心要讨秦穆公高兴,打算依托穆公护送自己回国,因此言行十分谨慎。

有一次,怀嬴端水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手后,习惯地用手挥了挥,让怀嬴走开。怀嬴十分生气地说:“秦晋同爵,你为什么不尊重我?”

重耳见怀嬴这样说就害怕了。他惩罚自己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向怀嬴表示谢罪。

又有一次,秦穆公宴请重耳。狐偃对重耳说:“我不如赵衰擅长辞令,让赵衰陪您去吧。”

赵衰的确不简单,在宴会上,重耳作了一首《河水》诗,秦穆公作了一首《六月》诗。赵衰听了穆公的《六月》后,立刻抓住时机说:“重耳快拜谢穆公恩赐。”

重耳赶紧走下台阶向穆公叩头拜谢,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叩谢的大礼。赵衰说:“穆公提出要重耳担当起辅佐周天子的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呢!”

穆公见重耳和他的随从言行举止都不错,就答应护送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到晋国。

到了黄河岸边,狐偃拿出一块宝玉献给重耳说:“我为您牵马执缰走遍了天下各国,一路上得罪您的地方太多了。连我自己都知道有罪,何况是您啊!让我就此走开,到别的国家去吧。”狐偃还想着离开齐国时,重耳拿着长戈赶杀他的事情。

重耳接过宝玉说:“我回国后要是对舅舅有二心,有如此玉,请黄河水作证。”说完就把那块宝玉扔进黄河,以表示要请求河神作证。

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过了黄河,进入晋国国境后无人能挡。秦军一路围困令狐,攻入桑泉,拿下白衰。

同年二月初四日,晋怀公(夷吾的儿子圉,原为晋惠公送到秦国去的质子,惠公死后圉由秦国逃回晋国继位)的部队驻扎在庐柳,秦穆公派公子絷到晋国部队去劝说他们退兵。晋军就后退到郇城驻守。

十一日,狐偃同秦、晋两国的大夫在郇城签立盟约。

十二日,重耳接管了晋国军队。

十六日,重耳进曲沃城。

十七日,重耳到晋武公的宗庙祭拜。

十八日,重耳派人到高梁杀死了晋怀公,不颁诏,也不告示天下。

至此,重耳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即晋文公。重耳终于如愿以偿,结束了他十九年漫长的流亡生涯。

(三)两种人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把道义、荣誉和名节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这种人为人们千古赞誉。介子推就是这种人,据端午节的考证,早先就起源于纪念介子推寒食节的习俗。

介子推是跟随重耳流亡各国的从员之一。重耳回国当上国君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奖赏跟从他一起流亡的人。按道理介子推也应该得到一定的爵位和俸禄,可是当人人都向晋文公邀功请赏,人人都得到了满意的奖励时,介子推却一直默不作声。由于他没有表白,晋文公也一时把他给忘掉了,所以在赏赐的名单中没有他的份。

介子推为什么不向晋文公请赏呢?他有他的看法,他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重耳还在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的人都厌弃他们。上天不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让晋国有主,主持晋国的祭祀,这个人除了重耳还会有谁?重耳能当上国君,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跟从他的那些人说是自己出了多大的力,这不是在骗人吗?瞒着人拿别人的东西人们都知道叫偷盗,何况是贪天之功为已力呢?在下的平民赞美他们的窃取,在上的贵族奖励他们的欺骗,上下相瞒,我难以和这样的人相处了。”

介子推没有爵禄,生活很艰难,他母亲对他说:“你也去请求爵禄吧,就这样死了多冤啊?”

介子推说:“明知道不该做的事而去做,罪过就大了。而且我说过,不吃国君的俸禄,说到就该做到。”

介子推母亲说:“那也得让晋文公知道你的情况啊!”

介子推说:“语言,好比是人身上的装饰。我想就此离开,人要没了身体,哪还用得作衣服装饰。我真要把自己的请求说出来让重耳知道了,那就等于在别人面前显露了自己的裸体。”

母亲问:“能象你说的那样去做?我就和你一起去隐居。”

于是母子二人从此消失隐居了。

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听说他居住在绵上的山里边,就派了很多人去绵上寻找。晋文公派去的人搜遍了绵上大山也没有介子推的踪影,他就下令烧山,想必介子推会逃出来。谁知介子推就是不逃,大火过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母子二人被活活烧死在山上。

晋文公感慨介子推的人品,就把绵上这个地方封给介子推。晋文公说:“用这块封地铭记我的过失,也是为了表彰善良的人。”

的确,介子推的品格,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感念。

 

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人,这种人和介子推正好相反,他们做人的准则是趋炎附势,谁在台上就为谁效力。介子推是有功不表,这另一种人则能随机应变,可以冠冕堂皇地把过失推得干干净净,并进而借机邀功请赏。

《左传》写尽了世态炎凉,人生百态。它为我们塑造了介子推这个悲情人物以后,又给我们推出了另一个人物,这个人就是寺人披。

 

晋怀公死后,拥立他的部从吕甥、卻芮害怕受到晋文公的迫害,就密谋焚烧晋文公的寝宫,趁乱带人杀死晋文公。寺人披知道了这事,就求见晋文公。晋文公拒绝见他,只传话给寺人披说:“在蒲城那次,我父亲命令你第二天赶到杀我,你当天就杀到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和狄君到渭河边上打猎,你为了惠公又来杀我,惠公命令你三天后赶到,你第二天就杀到了。虽然你负有国君的命令,却为什么如此地迫不及待要置我于死地?还记得在蒲城砍掉我的衣袖吗?那只衣袖倘且还在,不会健忘了吧。我不想见到你,你走吧!”

寺人披也传话给晋文公说:“我以为您这次回国执政,应该懂得了君臣关系的道理。如果还不懂,恐怕又要遇到灾难了。对国君的命令不能存有二心,自古以来就是如此。难道您当了国君就不想让手下人尽力吗?除掉国君憎恶的人,我只能尽力而为。至于他是蒲人还是狄人,关我什么事。现在您即位了就不会有蒲、狄那样的事了吗?齐桓公抛开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做不到齐桓公能做的事,我又何必等着您来赶我走。大家都走了,也不少我一个。”

听了寺人披的话,晋文公觉得他的话中有话,就接见了寺人披。于是,寺人披就把他所知道的吕甥、卻芮企图要谋害他的事和盘告诉了文公。晋文公有了防备,三月里,晋文公悄悄离开寝宫到秦国王城去见秦穆公。晋文公走后,他的宫室果然被烧,吕甥、卻芮在宫里没有找到晋文公,情知大事不妙,就连夜逃到黄河边上。秦穆公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引诱他们过了黄河后,然后把他们全部杀掉了。

寺人披这人后来如何,《左传》没有讲,想来也为晋文公所用。

 

介子推和寺人披是两种类型的人,这两种人看似互不相容,但对于统治者而言,这两种人对他们都有用处。几千年过去了,人民选择了纪念介子推,却不知道寺人披是谁。我想这就是人民与统治者间的区别吧。

 

(四)城濮之战

晋文公执政后,在狐偃等人的辅佐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晋国从此富强起来。晋文公坐稳了江山,就有了称霸诸侯的雄心。南方的楚国北犯中原,为晋文公称霸提供了契机。

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求救,晋文公联合齐、秦,率领晋、宋、齐、秦四国军队救宋。晋楚两方面的军队对峙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东南),进行了一场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左传》描述了这场战争的过程。

 

四月初三日,晋文公、宋成公、齐大夫国归父、崔夭、秦公子小子懿带领军队退守城濮与楚军对峙。楚军驻扎在地势险要的郄,面对楚军,晋文公十分忧虑。他听到士兵们在唱歌,歌词说:

“田原里的草青青,播种前得把它们连根除去。”

歌声搅得晋文公心烦意乱,子犯(狐偃)对他说:“打吧,打了胜战,各国诸侯都会来归附。打了败战,我们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也能自立,还怕他楚国侵犯不成?”

晋文公说:“楚国从前对我们有过恩惠,我对楚成王也有过承诺,该怎么办呢?”

栾贞子说:“汉水北面那些同宗的姬姓诸侯国,如鲁、郑、陈、蔡等都归附了楚国。现在您还想着楚国过去的小恩小惠,却忘记了这个奇耻大辱。我们同楚国的这一战不过迟早的事,不如现在就同楚国决一死战。”

晋文公仍然忧心衷衷,夜里他做了个恶梦,梦见他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倒在地,并压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晋文公认为是不祥之兆,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子犯为他解梦说:“这是个好兆头,您面向上是得天助的征兆,楚成王面向地是表示他臣服,我们可以打胜仗。”

楚国的子玉(得臣)派斗勃挑战,子玉对晋文公说:“请让我们双方的士兵们比个高下,您就站在车上看着,我也在这边陪您观看,怎么样?”

晋文公派栾枝回答说:“我们国君听从您的安排。楚王的恩惠我们不敢忘记,所以我们一直退守到这里,也有九十里地了吧,也算是兑现了当初国君对楚成王的承诺。对您我们尚且退让,更何况是楚王啊!既然你们不愿退兵,那就请您转告楚军的将领们,准备好你们的战车,磨好你们的刀枪,去为你们的楚王战斗吧。明天早晨战场上见。”

晋国军队有七百辆战车,车马装备齐全。晋文公登上古莘旧城遗址检阅军容,内心充满必胜的信心,他说:“年轻的和年长的都井然有序,斗志昂扬,这是一支打胜战的军队。”

四月初四早晨,晋国军队在莘北摆开阵势,严阵以待。下军副将胥臣领兵抵挡陈、蔡两国军队。

楚军主将子玉用若敖氏的六百士兵为中军,子西为左军主将,子上为右军主将。

子玉鼓舞士气说:“我们今天必将晋军消灭在这里,”

晋军下军胥臣用虎皮把战马蒙上,首先向陈、蔡联军发起进攻。陈蔡联军一冲即溃,掉头逃跑,楚国右军首先溃败了。

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树起两面大旗诈败,下军主将栾枝让战车拖着树枝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晋军中军原轸、郄溱率精锐兵力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狐偃指挥上军返身从两面夹击子西左军,楚军左军接着溃败。

楚军阵营两军溃败,中军孤立,子玉即时收兵不动,顶住了晋军的轮番冲击,所以没有溃败,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厄运。

晋军在楚军营地上驻扎了三天,饱吃缴获来的楚军军粮,到四月初八才胜利班师回国。四月二十九日,晋军到达衡雍,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为周襄王造了一座行宫。

城濮战前三个月,郑文公把郑国的军队交给楚军指挥。现在楚军打了败仗,晋军就驻扎在眼前,郑文公害怕了,便派子人九去向晋文公求和。晋国答应了郑国的要求,由栾枝代表晋国去和郑文公商议盟约。五月十一日,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订立了盟约。

五月十二日,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有四马披甲的战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郑文公为周襄王主持受俘仪式,以从前周平王接待晋文侯的礼节来接待晋文公。

五月十四日,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晋文公,并向晋文公进酒。

酒后,襄王命令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首领),赏赐给晋文公一辆大络车和整套服饰仪仗,一辆大戎车和整套服饰仪仗,红色弓一把,红色箭一百支,黑色箭一千支,黑黍米酿造的香酒一卣,勇士三百人,并传达襄王的话说:“襄王要对叔父(晋文公)说:‘恭敬地服从王的命令,安抚四方诸侯,监督惩治王的敌人。’”晋文公一再辞让,方才接受了襄王命。晋文公说:“重耳再拜叩首,我一定不负王命,全力发扬周天子伟大、光明、美善的意志。”然后接受了策书,恭敬地退出。

晋文公前后三次朝见了周襄王。

楚军兵败城濮,投靠楚国的卫成公想到从前无礼于重耳的事,非常害怕晋文公报复,就逃亡到楚国,后来又逃亡到陈国。卫国无主,接到晋文公践土盟约的邀请,就派元喧辅佐叔武去接受晋国与诸侯的盟约。

五月二十八日,王子虎和诸侯在晋为周天子建的行宫王庭订立了盟约,盟约立下誓词说:“各国诸侯都要扶助王室,不得互相侵害。如果违誓,神灵不佑,亡军亡国,子孙连累。”

正人君子认为这个盟约是诚信的,周襄王付予晋文公的征讨大权是合法的。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践土之盟。至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楚国为何打了败仗,《左传》认为是楚令尹子玉贪财,得罪了黄河河神。

说的是在晋楚交战之前,子玉做了一套美玉装饰,准备在打败晋国之后,得胜回国时用来打扮自己的马冠和马缨。这事让河神知道了,就托梦给子玉说:“把你的那套美玉送给我,我赏赐给你宋国的孟津之地。”子玉不干。子玉的儿子大心和大夫子西叫荣黄去劝说子玉,荣黄说:“人死了能对国家有利,就应该慷慨赴死,何况是一套美玉。美玉同国家利益相比,不过是粪土,如果能得到河神的帮助打败晋国,有什么可以吝惜的?”子玉听不进去,不理睬荣黄的劝谏。

荣黄出来后告诉大心和子西说:“不是河神要令尹打败仗,而是子玉不肯为国出力,他实在是自取失败。”

楚军战败后,楚成王派人去对子西说:“如果你回楚国来,还有何面目再见申、息两地的父老。”子西和大兴对使臣说:“子玉本来想自杀,只是我们两人拦住了他,我们对他说:‘楚王还要惩罚你呢!’”

子玉无话可说,到了连谷就自杀了。

晋文公听说了这事后非常高兴,他得意地说:“今后没人敢再危害我了,楚国的蒍臣当令尹,只知道保全自己,不会为民众着想,从此我可以高枕无忧了。”

晋文公终于作成了继齐桓公之后,称霸春秋诸侯的霸主梦。这年晋文公重耳六十六岁。

晋国是春秋时期一个强大而短命的国家,他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至今山西省的简称依然沿袭晋的称谓。晋国的历史也是春秋战国历史的缩影。这是一个被上帝诅咒了的年代,没有正义,没有公理,弱肉强食,一切都掩盖在宗法血缘礼制的外衣之下。他反映了春秋时期强权政治的黑暗,并由这种政治带来了社会和家族的灾难,从贵族到庶民无一幸免。

贯穿《左传》的主线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儒家也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看不到社会的前途,无法解释社会的黑暗,也只能用天命观来作抽象的说明,所以,我们随处可见君权神授,上天注定的人生观。

当重耳在卫国遭到冷遇,向在地里干活的庄稼人乞讨时,我们看到了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面。炎炎烈日之下,展望广袤大地,荒芜的田野,毫无一点生气。好不容易见到野地里有个孤单的“野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盲流,即没有身份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农夫),一群饥肠漉漉的贵族子弟犹如久旱逢甘雨,蜂拥前去乞食。那农夫一言不发,颇含深意地捧起一把泥土递上前去。这是对这些贵族公子哥儿的讽刺,亦或是对社会潦倒的控诉。谁能说历史上那些没有发言权的普通劳动者没有思想,他们最懂得要活命,只有靠劳动才能够有碗饭吃。这和农夫面前那些只知道追逐权力的“高贵”人比起来,更值得让人尊敬。

重耳是看不到这点的,他忿怒地举起了手中的鞭子。儒家学者懂得如何化解这种矛盾,作者通过狐偃的一番说词,使得重耳转怒为喜。狐偃把这捧泥土抽象地比喻为国土疆域,说得重耳立刻放下了手中的鞭子,下跪接受了农夫的“馈赠”。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狐偃是个具有大智慧的思想家,他多次化解了面临的各种危机。为了自保,他也曾运用过世俗贿赂的手段。当重耳即将回国,众人都在引颈期待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却冷静地看到了自己可能存在的危险,送给重耳一块美玉,从而让重耳许下了对他不存异心的诺言。城濮之战前,狐偃为重耳解梦,编出一套荒诞的说词,效果也是出奇地好,轻而易举地释解了重耳沉重的心理压力。

此外,文中祟尚权力,贿赂公行也是随处可见。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贿赂就成了最直截有效的方法。晋国要灭亡虞国,荀息先送给虞公璧马。狐偃和曹国的大夫叔詹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也是以美玉相赠重耳。甚至河神也贪贿,因楚令尹子玉不以所爱送给河神,从而河神不给他帮助,让子玉吃了个大败仗。

这种影响至今尚存。昨天我去煤店买煤,听店老板讲了一件事,说是出煤的普底煤矿井下才死了十七个工人。我说有保险呢,怕什么。他说死人倒是不怕,十七个人也就赔个几百万,要命的是权力机关的检查,没有两千万别想过关,这还要看人家高兴。可见,附着在我们民族身上的这个恶蛆,至今阴魂不散。

自古国和家就是连体的,国家如此,家庭或是家族的命运又如何呢?以历史记载的贵族家庭为例,他们在强权意识的趋动下,也在不停地自我毁灭。据《史记》记载,晋献公上台时,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就杀尽了自己的兄弟。楚成王说姬姓唐叔这一支到重耳也是硕果仅存。介子推说得更明白,晋献公有九个儿子,也就剩下重耳一个。重耳的人生也是充满坎坷,失势时累累如丧家之犬,及到得势,也是战战兢兢。

现在有种说法叫富不过三代,亦或是环境使然,亦或是历史使然。为逃避家族的厄运,他们在世时无一不是拼命追求妻妾成堆,儿女成群,然后又让子孙们互相残杀,务必斩尽杀绝。这就是贵族的宿命,它好似一个黑洞,直到把剩下的最后一个家族成员吞噬。历史好象在反复证实这条定律,晋国在公元前377年为韩、赵、魏三家瓜分灭亡。晋国最后一个国君静公沦为奴隶,这一族人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些家族的兴起。这就是佛说的轮回吧。也有其它的说法,如陈胜就说过,“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老百姓说得更直白,叫做“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

可见原本为贵族的宿命,到后来就成为了普通人的习俗。老百姓也步贵族的后尘,祟尚儿孙满堂,多子多福,把儿孙间的争斗,视作为家族兴旺的象征。这种悖论根深蒂固,尤其在现代中国的富人和穷人中流行。

当杀戮成为历史的时候,现代文明社会人口即成几何级增长,我不知道,上天会不会让人类社会如此无节制地增长下去。过去的轮回也不复存在,新的轮回说不定更加恐怖。谁知道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