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机应变 – 易经中的决策智慧
(2009-06-22 17:18:08)
标签:
文化 |
知机应变 – 易经中的决策智慧
本文为刘君祖老师于台湾高雄清凉音演讲所节录
结与解
易经号称群经之首,是中国哲学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其中内容包罗万象,不论儒、释、道各家,均受其启发深远。易经写作的历史,传说可以上溯至七、八千年前三皇五帝时代,伏羲氏「一划开天地」建立了卦和爻的符号系统,成为中国第一部「无字天书」。先人观察自然现象和体验人情感受,在文字发明之前,藉由简单的符号系统,来承载不同人生处境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经验,并且传承了自上古以来的生命智慧。在文字发明之后,经由历朝历代的先圣贤人,根据当时的体会和世情加以补缀文字,形成几千年来所累积伟大的集体创作,包括周文王加爻辞,孔子作系传等,成为现今流传的卦序、传、辞等。因此,易经中对人生关口所描绘出细腻处的境,配合上千百年验证的法则,是值得后人作为「少犯错,多得利」的参考。
易经的符号系统中,最小的象征单位是爻;爻分为阴阳,把人生处境中的点滴,用细腻的方式来呈现。「积爻成卦」把本来是由三爻成一卦(三划卦),因应时代需要而演变为更复杂的六划卦(一卦六爻),形成现今所通见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变化。因此,卦所代表的意涵就更为丰富、更全面;它集合了各爻的意涵,提出对现况一个更整体,更宏观的看法和建议;并点出此一情况下,如何趋吉避凶,转危为安,同时掌预测未来。
从造字的原则看来,「卦」与「爻」这二个字,也提供了我们许多理解易经背景的线索。基本上,「爻」这个字,由「乂」字两两组合而成;乂(ㄧˋ)是爻字的结构体,意思就是为绳结;乂乂相连,形成「爻」字。在文字的应用上,「爻」与「乂」只有出现与易经相关的论述之中;它是建立易经符号系统的基本单元。上古时期,文字尚未建立时,先民以渔猎生活为主,在生活经验中结绳成网,来网获猎物。因此,遭遇不能当下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能提醒自已,也就以结绳的方式作个记号,提醒自己以志不忘;于是有「乂」的产生,由「乂」串连成「爻」,形成特殊的象形字体。
当问题的产生或解决,也就对应了新的绳结产生或解套。而为了能刺激自己每日思考来解决问题,于是把这些结绳组合,挂在出入口或明显处,成为「卦」;而「卦」这个字义与「牵挂」、「悬挂」、「挂念」等词汇有关。对于一直无解的问题,我们也俗称「悬而未决」。正因如此,「结绳为志」就是以前用绳结网,当作准文字的一种方式。当问题累积起来,彼此间可能又有因果关连,积爻成卦,从小问题(爻)逐渐发展成集结成大问题(卦),从单一绳结形成交错的网络,正是与易经中仿效生活中结绳为网的经验,来建立此套符号系统,可以说是最原始问答集的过程,这就是卦爻的由来。在我们现今的生活中,也常用类似的方法,像是利用Note和Memo,或是以标语、口号、图表等,来激励人心,时时不忘。
因版权因素故无法完全节录